中国哲学
-
大家读老子尹振环 著本书是一部解读我国古代经典著作《老子》的大众读物,也是作者尹振环先生凝结生平心血的一部著作。《老子》语言简短精炼,原文篇幅仅五千余字,但内涵精深蕴藉,读者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理解,故历代解说《老子》的著作从无间断,阐发角度也各有不同。本书作者尹振环是研究迄今为止最为古老《老子》版本——郭店楚简《老子》与马王堆帛书《老子》——的知名专家,对《老子》内涵理解深刻,且以古本《老子》与今本《老子》相校勘,发现今本《老子》中不乏错简讹字,则以今本为基础释读《老子》,也难免受到文本错误影响。故此,作者以四种古本《老子》与今本对照,纠正今本之误,并对古本不一致之处择善而从,加以训释,辅以解读,以便广大读者理解《老子》的真正内涵。
-
《老子想尔注》释义韩金英 著《老子想尔注》在北周武帝时遭禁。之后,长期失传被埋没。清末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古本典籍中,有张道陵的《老子道经想尔注》残本,全本共五百八十行。据考证,它是六朝时期的钞本。此残卷在 1905 年失窃,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该残卷始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终至第三十七章“无欲以静,天地自正”。《老子想尔注》适合于普通大众了解大道,一下子拉近了普通人和《道德经》的距离。《
-
先秦儒家的人性世界陆建华 著本书从人性的本质、内容、根据以及价值指向等维度,重新梳理先秦儒家人性世界及其思想之源。先秦儒家人性世界在人性的本质层面是性“朴”论,在人性的内容层面涉及人性是情欲、人性是道德、人性是情欲与道德、人性是情欲与认知能力等多种说法,在人性的根据层面涉及人性的根据是“天”、人性的根据是“心”与人性的根据是“气”三种说法,在人性的价值指向层面涉及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有善有不善、人性可善可不善、人性无善无不善等多种说法。本书同时指出了先秦儒家人性世界对于汉代以来的儒家人性世界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深入、系统地研究先秦儒家的人性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
去圣乃得真孔子李零如何阅读《论语》,如何认识孔子,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在《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中,为进入这部人文经典提供了简明、必要的视角与方法。不同于一般逐字逐句解析原文的方式,本书从《论语》中的人物和《论语》中的思想两个维度进行了详细考察。全书按主题分类阐释《论语》内容,上篇“人物篇”详细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孔门弟子、孔子对古昔圣贤与当时政客隐士的评价,是为“纵读”;下篇“思想篇”论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人生观、道德观,以及对君子小人的态度等,是为“横读”。两篇内容互有深入,为解读原典提供了关健路径。本书是在章句之外,对《论语》进行的精要分析,让今天的读者得以考察孔子生活的时代,收获平行视角下的客观、立体认识。《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是李零“我们的经典”系列的第一本,其余三本为《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唯一的规则:〈孙子〉的斗争哲学》《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论语》《老子》《孙子》《周易》四本书,年代早、篇幅小,比其他古书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也更容易融入世界文化,是现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国智慧的四部书。
-
唯一的规则李零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事学著作,在中外都极具影响力。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涉及军事、政治、外交、经营、处世等,既是“兵学圣典”,又是“智慧宝典”,已超越时空而具有永恒魅力。对《孙子》一书,历来不易研究,更不易写好。从中学时代开始,李零即对《孙子》情有独钟,这在研究先秦的学者里是少见的;并且他研究《孙子》时间长,成果多,超越了很多研究者。他从研究文本入手,结合军事文化史和思想史解读《孙子》,内容深湛,视野广博,可谓把《孙子》这部千古名著读出了活泼的新义。
-
人往低处走李零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老子》短小精悍、思想广博、睿智深刻,重在阐释天道,并以其关照人道,指导修身、治国,直面现实社会。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正好相反,它强调的是,甘居下流,不争上游。在这方面,它是天下第一。《老子》篇幅虽短,意境却深,给人神秘感,在形式、内容、叙述逻辑、文学手法上都很有特点。李零研读《老子》数十年,将北大的课堂讲义写成通俗易懂的学术普及读物。本书可帮助读者精准而最少障碍地阅读并理解《老子》文本,真切地感受古典时代的人文气息,从而深入领悟和吸纳先秦子学的思想智慧。
-
朱熹自然观与当代生态道德建设研究陈文暂缺简介...
-
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梁涛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出土文献的学派判定李锐近年简帛出土古书颇多,有关一些古书的学派判定是许多思想研究者关注较多的问题。然而对于相同篇章,诸家说法差异较大,甚至有多达二三十种意见者。这显然不是简单的诸家说法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研究方法有问题。诸家说法之所以看似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成一家之说,却相去万里、互相矛盾,是因为我们在用同样的几种研究方法作推导、得结论,而论者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故意立异,标为新说,多不能涵摄诸家,圆融无间。探本寻源,其实恰恰是论者作为根据的那些研究方法本身有问题。《出土文献的学派判定》大体按照问题出现的先后,选取信阳楚简、简帛《五行》、帛书《二三子问》、帛书《易传》、秦简《为吏之道》、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上博简《子羔》诸篇、上博简《鬼神之明》、上博简《慎子曰恭俭》几篇学界讨论颇多的古书,具体分析、讨论对其学派判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己之见,最后总论出土简帛古书学派分析中的误区和解决方法。要之,“六家”“九流十家”的学派观,是归纳而出者重视的学派观,而不是先秦时人所看重的学派观,当时人更重视的是学派的师承。因此,是我们对学派的认识过于关注“六家”“九流十家”,从而造成我们分析古书篇章的方法存在问题,对于确定性结论过于执着,而不重视复杂性分析和阙疑。
-
宇宙、天下和自我王中江宇宙、天下和自我:早期中国的世界观(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