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
读六大名著说儒史仲文 著儒学在中国作为官学思想2000年,任何一种文化事物都将与它发生关系,所不同的只是关系深浅,关系多少,关系直接间接的区别而已。《三国演义》乃官儒之作;《水浒传》乃同儒之作;《西游记》乃杂儒之作;《金瓶梅》乃儒学的叛悔之作;《儒林外史》乃儒学的嘲讽之作;《红楼梦》乃儒学的哀亡之作。
-
听南怀瑾大师讲经胡卫红南怀瑾大师精通三教经典,讲佛经巧合儒经、道经,讲儒经妙用道经、佛经,讲道经揉合儒经、佛经,三教精神存乎一心,运用自如,真可谓“一理通,百理通”。但他讲经数十年,著述甚多,穷数年之功,亦难得其大全。而且其中大量内容是为学佛修道之人设计,对我们红尘中人并不完全贴切。因此,本书量体裁衣,选择跟为人处世、谋事创业息息相关的内容,重点传述。书中既有南大师的精彩观点,亦有作者听讲的体会,亦揉合了大量生活实例加以印证,如此,读者朋友们能够更方便地悟其精要。
-
孔子的魅力黄伟林追寻孔子的生命轨迹,揭示孔子的多面魅力,选取一百零四幅精彩片断,还你一个有泪有笑、有血有肉的孔子。一个现实中的失败者,为何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毫无疑问,孔子是一个失败的士,一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与他的精神偶像相比,他可以说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对后来中国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他心中的偶像周公。如今,知道周公的人也许不多,不知孔子的人却几乎没有。孔子失败于现实,成功于历史,生前到处碰壁,死后终于不朽。 严格地说,孔子是知识有余,行动不足;长于循规蹈矩,拙于出奇制胜;喜欢修补继承,害怕破坏重建;运筹帷幄、纸上谈兵时潇洒自如、风采逼人,实际操作时捉襟见肘、难以适从。人们能很清楚地发现孔子爱学生,爱颜回,爱子路,爱子贡。颜回、子路的死给孔子的打击远胜于妻子和儿子的死给孔子的打击。孔子晚年最亲密的伴侣不是异性,也不是孙子,而是子贡。这一切说明孔子爱学生甚过爱女人、爱家人。——作者孔子的思想渗透于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但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他的魅力何在,则是很多人都未必了解的。本书以饱含激情的文字解读孔子,从孔子的人生、思想和性格等方面揭示其魅力所在。同时,针对围绕孔子的一些历史谜团,如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争论,孔子对于女人的态度等,作者进行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诠释和大胆的推测。本书附录部分选取了一百零四幅孔子圣迹图,用连环画的方式再现了孔子的一生行迹与相关的历史事件,如“问礼老聃”、“韦编三绝”、“泰山问政”、“诛少正卯”、“夹谷会齐”、“楚狂接舆”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圣迹图中都作了非常生动的展示。
-
孟子一百句徐洪兴 解读经典无疑很庄重和伟大,不过,在一般生活世界中影响至深的,常常不总是学者皓首不能穷的元典,而是删繁就简加了解说的选本,就像《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通俗选本一方面给人省下了时间,让他在车上马下茶余饭后,很快能亲近那些高深的典册;一方面把经典再经典,经过选家披沙拣金,经由当下眼光锁定,经典被再度提炼浓缩。在现代生活世界里,人们常常没有从俗务中逃脱的机会,这时,精选的“一百句”或“三百旬”这样的随身册子,就成了人们的精神快餐。也许很多人瞧不上“快餐”,可是,没有时间从容细细品味满汉全席的时候,快餐也不妨是一种补充体力和精神的选择。记得当年国门初开,《英语九百旬》也曾因为简便实用,成为热门读物,当了很多人看世界的拐杖和眼镜。《孟子一百句》主要解读:人性原本是善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善?说“心”、“性”、“命”之别、人与动物的差别就那么一点点、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是做不到还是不想做、先自己做好等。
-
人与和马中 著中国文化领域里有一条“道”。它由来已久,无不贯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路,构成中化民族精神的脉络。中国哲学的独到精神有二,亦是这“道”之精髓。以“人”为本——中国哲学有特的人文历史传统,在总体上呈现无神论倾向。它以治人为本,以治物为末,以道德为本、以智慧为末,以前人为本、以后人为末,以敬人为本、以敬神为末。以“和”为本——中国哲学强调综合思维,总结“共生”规律,实质是一种和谐之“道”它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其核心是阴阳之道,即矛盾均衡理论。另外,中国哲学在表述上遵循非逻辑化特征,具有诗化特色和无穷魅力。
-
孔曰齐人物一剂抚慰心灵的良药!如果你把它当作论语密码,谁也不知道你会打开什么!从汉代以来,世人对《论语》的解读就出现了大问题,尤其是宋、明以后,简直将《论语》糟蹋得不行,而我们今天已无法真正地了解《论语》。《论语》有助于我们重启想象力。宋代的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容易造成误解,《论语》并不是讲政治而是讲人。《论语》是启动我们想象力的一部作品,其真正的内涵是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何形成一种完整的人格。这是我们现在的时代所匮乏的。《孔曰》为我们建立了一处心灵寓所,让我们在现实的人情冷暖中感受几千年前的光辉与温暖。《孔曰》依据《论语》原来的结构,以子贡的视角讲述孔子的一生。小说再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还原了历史人物,把历史事件有序地串联起来。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意境的文字,勾勒了一幅关于那个时代的超现实主义画卷,这同时又是一本拂去现代人浮躁气息、重温古老道德的心灵读本。
-
辩证法随谈李瑞环 编著本书定名为《辩证法随谈》,并不是专门谈论辩证法的,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应用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既有立场、观点、方法,又覆盖工作、学习、生活诸多方面,而是时时处处应有和了辩证法,时时处处体现了辩证法。所谓“随谈”,亦即随时、随地、随事、随兴而谈,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不拘形式。这是作者以前两本著作用过的体例名称。本书辑录的文稿涉及范围很广,六编三十六题的归类梳理,很难说十分合理的和严密,主要是为了读者翻阅查找的方便。
-
傅佩荣《庄子》心得傅佩荣翻开《庄子》一书,第一篇是《逍遥游》,而映入眼帘的第一个故事,则是“鲲化为鹏”的奇谈怪论。不过庄子好像非常在意这样的故事情节,居然在《逍遥游》中反复说了三次。若想了解庄子,似乎不能错过这个寓言。首先,庄子说:“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鲲的体型庞大,不知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背部宽阔,不知有几千里。它奋起高飞时,双翅张开有如天边的云朵。这只巨鸟,在海风大作时,就会迁徙到南海去。南海,是一个天然大池。”这样的描述让人过目难忘,“不知其几千里也”根本是夸张到胡言乱语的程度。庄子的目的是要迷惑我们的想象力,逼我们摆脱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无法意识清醒地询问:真有这样的鲲与鹏吗?它们又在何处?鱼真的可以变成鸟吗?学习《庄子》,至少已经明白“不得已”三字的奥妙。所谓“不得已”,并无勉强、委屈、无奈、被迫之意,而是在判断各种条件成熟的时候,我就顺势而行,亦即“行其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因此,重点是:如何判断各种条件是否成熟?能够做到这一步则是“转识成智”的开始。
-
《论语》读本钱逊 著“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 ,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这次篇著中,篇间结构按朱熹《论语集注》改定;体例分为“原文”、“注释”、“大意”三部分。本书尝试着用简要的文字阐述作者对《论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理解,这部分文字放在“大意”之后,另起段落。而“大意’只介绍原文文意,不昆入作者的见解。这样做,是为了把对《论语》原意的介绍与自己的理解和阐释明白地区分开来。
-
从百姓到一家李娟经过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的积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同学派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这个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九流十家”。各派思想碰撞融会,同时由于政治需要,儒家在百家中脱引而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主体。本书为读者系统讲述先秦百家思想的精髓,各派思想的斗争融会,以及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读来妙趣横生,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