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
格致新法王慧斌著本书主要关注归纳逻辑在十九世纪中西文化碰撞语境中的本土化过程。全书在梳理中西相关智识资源的基础上,以归纳逻辑的早期中译概念“格物致知”“格致新理”“格致新法”“格致新机”“即物察理之辨论”“充类”“引进辨实”“希卜梯西”“类推之法”等为切入点,结合译者和读者所在的新教传教士、口岸知识分子等群体的特点,分析了这一时期对归纳逻辑及归纳科学方法的多元理解,并对中西认知方式的跨文化交流进行了讨论。
-
大学 中庸(春秋)曾子,子思《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大学》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因而具有由“内圣”而“外王”的重要意义。《中庸》强调“诚”,把“诚”视作思想体系的范畴,将对“诚”的追求作为“人道”的准则,同时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与认知方法。
-
近思录[宋] 朱熹 吕祖谦 编 ,邵逝夫 译注《近思录》是由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和吕祖谦分类选辑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人语录编辑而成,共14卷622条,是理学的代表性著作。“近思”二字取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朱熹认为,《近思录》是学习“四书”的阶梯。《近思录》涵盖了周、张、二程的主要著作,各卷内容编排合理,逻辑严整,从修齐治平到教学处事,细致又系统地展现了理学的方方面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公认为宋明理学入门第一书,也被钱穆列入中国人所bi读的七部书。
-
理学衍义补正任云本书对宋明理学(主要是程朱理学)的哲学体系和基本脉络作了整体性的回顾和整理,在融会贯通宋明理学各个流派思想的基础上,对其主要哲学观点进行了重述。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共八卷。上编侧重于宋明理学的理论部分,其中第1—2卷重点在于本体论和方法论,第3—4卷重点在于众人的自我修养;下编侧重于宋明理学的实践部分,其中第5卷重点在于礼乐之制度,第6—7卷重点在于为政之措施,第8卷重点在于文艺之涵养,向大众体系性、通识性地介绍宋明理学。
-
关洛之辩魏涛本书将宋明理学史上错综复杂、争议颇大的关学与洛学的学派关系问题置于宋代理学形成发展的宏阔背景下,基于文献与思想互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进行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全景式、立体化研究。根据问题生成与衍化的逻辑,从对争议的历史梳理、张程文献互人现象的揭示、张载逝后二程对其的评价、“关学洛学化”再辨析、张程文献互人的现象揭示、弟子视野的评价、对朱陆之辩的影响七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与研究,揭示出关学与洛学之间的思想互动与交融关系,形成了张载关学是二程洛学的理论起点,二程洛学延伸了张载关学的问题讨论并开启了朱陆之辩的新认识,对长期聚讼不已的宋明理学史发展进程中的关洛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清理和重新定位。
-
虚实之辨刘丽斌著颜元是明清之际反思理学及整个传统学术而卓然有所立的大家。本书以颜元的问题意识为线索,从颜元哲学与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的“虚”“实”之辨入手,深入考察颜元哲学的主要内容、逻辑结构和独特表现。全书依照“全体大用”的内在理路系统呈现了颜元哲学的逻辑结构,分别从“实体”-理气论、“实性”-人性论、“实用”-理想人格论、“实行”-工夫论层面给予了充分论证,以突出颜元哲学中天道与人道相贯通的经世致用取向。
-
章太炎庄学思想研究李智福著本书全面检讨了章太炎“上悟唯识,广利有情”之庄学思想,太炎云“命世哲人,莫若庄氏”,放目古今中西,庄子是其心目中哲人。章太炎将庄学定位为内圣外王之道,其内圣学通过唯识学构建起来,即所谓“体非形器,故自在而无对;理绝名言,故平等而咸适”;其外王学则以庄学观照世道人生,他通过阐释庄子齐物哲学而抒发自由、平等、宽容、不伤害原则、和平主义、平民主义等政治思想,这些思想具有元伦理学、元政治学、元价值学的特色,即其所谓“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消摇任万物之各适,齐物得彼是之环枢”。本书揭示了中国古典道家哲学通过章太炎的阐释而履行返本开新、贞下起元之思想使命,章太炎可谓近代新道家之集大成者。
-
浦东道教年鉴丁常云 著《浦东道教年鉴(2013-2017》由浦东道教协会、浦东道教协会会长丁常云主编,该书是对浦东道教这五年工作的全面总结,也是浦东道协和各道观主要工作足迹的真实记录。其内容主要以浦东新区道协、各宫观主要工作及活动情况为主,力求全方位反映浦东新区道协和各宫观工作情况以及道教教务活动等内容。《年鉴》的材料均由协会和宫观提供,经多次审核与修改。因此,《年鉴》具有很强的历史性、真实性和权威性,是上海浦东道教的书面记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现象学的哲学与方法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对实事”的思维态度和“工作哲学”的解析风格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以胡塞尔、舍勒、海德格尔等人所代表的现象学精神,如今已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与影响。《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两岸三地)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次合作努力的成果。它致力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进行现象学的探讨。它要回答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什么是现象学精神?它能否以及如何与中国人文精神相结合?《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的第三十一辑的主题是“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
阳明学研究年鉴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 编本书几大板块:研究综述、研究动态、研究视阈、研究著作辑刊、研究成果目录。汇集了2017年关于阳明学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总结性、全面性、准确性、资料性的特点。内容权威、资料详实,便于读者了解阳明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弥补了市场上以时间为索引系统性研究阳明学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