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
楚国技术思想研究刘克明 著科学技术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楚文化演进的始终,楚人写下了世界科技史乃至技术思想史上*为辉煌的篇章,让中华文化史增添了璀璨的一页,对当今世界文明有着非凡的影响。楚国技术思想的历史是*深层次的技术史;是对技术的认知、技术的创新、技术的反思的历史;是一部深刻关注人的自身、人类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老子,庄子,墨子的技术思想,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思想对于揭示楚国科学技术取得成就的原因颇具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楚国的科技成就,不仅与同时期的西方文明相媲美,并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楚人有关技术思想的论述,史籍有征,莫不详尽;数千年来,世所传诵,具有鉴裁。
-
周易禅解释智旭,郑同 著《周易禅解》为明清之际儒、道、释三教会通的重要著作。《易》兼三教,易道是三教沟通的一个重要基点。在《周易》的义理、象数和古史等研究路径中,以禅解易是其中一较为特殊的研究门类。本书作者智旭是禅易会通的集大成者,本书即其代表性著作,融合了儒释思想,用约佛法释、约观心释、约圣德释、约世道、约圣学等形式,真正体现了以禅入儒、引儒知禅的指导思想。行文上或者采用直陈式,或者采用问答式,做到了不拘一格。
-
《论语》辨正与英译侯长林 著《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对它注疏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对章句的理解,不少地方一直众说纷纭。《辨正与英译》一书,结构上分原文、注释、白话文翻译、英文翻译、解说等部分,其中解说部分是在阅读前人注疏的基础上纠正对原文的理解错误,是一书的特色所在,也为正确英译提供了坚实基础。
-
中医的物、思维与行动[美] 冯珠娣 著,刘东 编在西方,中医向来被认为带有神秘主义和*信色彩,其效验有赖于人们的盲信。冯珠娣教授以她对于今日中国社会、知识界和医学圈的扎实深入的了解,在此做出了一番关于中医简明而精确的论述,回答了此前长久萦绕的一些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上的问题,试图超越生物医学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上重新认识传统中医的价值。此书以其2017年于耶鲁特里讲座上发表的演讲稿为基础整理而成。在大致分为“物、思维和行动”三个部分的论述中,她考察了现代中国理性化、科学化的传统中医学如何建构其真正的客体,医师们又如何诊察、思考和把握病理机制,以及如何根据“治病求本”“以人为本”的原则找出病因展开行动进行相应的治疗。在这番细致的考察中,东西方的对立消失了,系统化的中医学不再是神秘事物和伪科学,而是一套糅合性的哲学观和一个为更具包容性的科学可以回溯的丰沛源泉。
-
中国儒学思想史张岂之 编本书共十五章,约34万字,以时代为经,以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为基础,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中国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阐明各时代儒学思想的内涵、特点及转化动力,并特别分析了各时代儒学思想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资料丰富、脉络清晰、论证有力等特点。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的研究点有三:一,对中国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力求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二,重点研究中国儒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三,开始研究儒学思想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这部专著里将探索中国儒学的演变轨迹,把儒学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复杂的、多方位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
-
圣·道·文曹景年 著《圣·道·文:中国古代“经”观念研究》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经”观念的内涵及其历史流变。一直以来的经学研究主要围绕经书及其注解展开,而很少涉及“经”这一概念本身。该书跳出传统研究框架,从观念史的角度,将“经”作为古代的一种特有观念进行研究。作者认为,“经”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而又独具特色的一个观念,并长期支配着中国古人的思想和行为。它既不是宗教学意义上的“经”(Bible),也不是文学、文献学意义上的classics,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典”。该书认为,中国古代的“经”观念包括圣(人的要素)、道(理的要素)、文(物的要素)三大要素,以及神圣性、指导性等特征。“经”观念是中国古代的基础观念之一,支配了整个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圣·道·文:中国古代“经”观念研究》遵循历史发展脉络,详细探讨了从先秦六艺的产生,到清末考据学视域中的经观念,认为中国传统“经”观念存在一个内在的矛盾,即经与经书的矛盾,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经观念和经学的发展变化。经是神圣的,而经书是具体的,当把经书作为经的时候,意味着经书的内容具有了某种绝对真理性,而这与经书的“肉身凡胎”甚至颇有讹舛的客观内容形成矛盾。超过客观的经书,就会带来任意解释的弊病,拘守经书,则将削弱经的神圣性。经观念正是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衍变,并深刻影响着思想史的发展。该书对于中国古代经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孔子及其弟子 著,史志康 译《论语》是儒家的创始经典,也是中华文化历史上最主要的典籍之一,主要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思想和言行,以及少量关于先前时代和同时代其他人物事迹的简要叙述,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汇总、编纂而成。《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社会理想、教育原则,涉及政治、伦理、哲学、文学、文化等领域,以构建理想中的政治社会理念为中心。本书以“导读 + 汉语原文 + 英语译文 + 注释 + 主要术语汉英对照一览”的新颖方式编排,旨在帮助海内外读者更好地研读这部伟大的著作。
-
栖心伽蓝史料集可祥 编由于从曾国藩到近现代诸多名家的推崇,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成为明代儒者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之一。本书特点一是名家导读,有三万多字,是王教授多年讲座的总结和精华,二是精校正文加以详细的注释,处处体现行家本色、功力深厚。
-
致良知邵逝夫 著本书是资深儒家学者邵逝夫先生最新关于阳明学的讲义稿,综合大量史料和古今研究成果,分为立志、龙场悟道、的见良知、事上磨练、随顺良知、纯然良知六讲,将阳明先生一生的经历和学问做了非常详尽和条理化的讲述,尤其注重从儒学在心学这个向度的解析。与已有诸多有关著述不同的是,作者紧扣阳明先生学问“致良知”“知行合一”两大核心精神,以自身的修身工夫为出发点,兼顾历史学和哲学两个领域,力求从阳明本身谈阳明,不生枝节,不以概念视人,格外着力于阳明学“修身”层面的进路,将阳明一生六个阶段的学问进境和具体修身工夫讲述得十分透彻,对当今阳明学热潮下忽视修身工夫的根本弊端,起到了弥补作用。全书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易懂,相信会对今天有志于身心提高的学习者有很大的助益。
-
观念的形状张曦文物,并不是僵死的“东西”。它们是一群曾经活过的人的思想、信仰和意图的表达,像琥珀一样,凝固了我们祖先眼中的宇宙、世界、他人和自己。中国文明和文化的DNA,就藏在这些琥珀里面。本书以72件文物为载体,分18个主题,讲述了从上古到王阳明数十个世纪中我们祖先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精神底色,也奠定了中国人需要坚守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