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儒家元典关键词研究刘金波 著诞生于轴心时代的儒家元典关键词,是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话语,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本书以“礼”为元关键词,以“仁”“性”“乐”“和”为核心关键词,基于问题意识与多学科视野并借助他山之石与当下之径,对儒家元典关键词的语义生成、流变、传播和转换进行深度解读,厘清隐藏其中的民族特性、精神密码、思维模式、文化基因、价值代码和社会动因,多维度、多视角、多侧面、多方法地展现儒家元典关键词与现实社会的深度勾连,揭示其整体、自然、秩序、辩证、和谐等观念为全球治理之人文驱动所能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就方法论意义而言,本书对儒家元典关键词“原生—沿生—再生”的语义考察,可为推进中国文化及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想观念和入思路径。
-
实用主义交往哲学研究王振林,梅涛 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计八章,涵盖了古典实用主义和新实用主义阵营中八位极具代表性的哲学家的交往理论。前四章聚焦皮尔士的交往符号学理论、詹姆斯的符号现象学、杜威的民主交往理论以及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后四章着重阐述罗蒂的对话哲学、普特南的意义论、伯恩斯坦的多元文化论与莫里斯的开放社会论。全书较为清晰地呈现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交往实践活动的系统反思与考察,是读者认识、了解和研究实用主义哲学的优秀入门读本。
-
社会认识与中国道路欧阳康 著本书主要依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社会认识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成果,汇聚了与会专家学者对“社会认识与中国道路”的精辟见解和优秀研究成果。 社会认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发展,也是对社会历史观的拓展,是将认识论研究与社会历史问题结合起来的一种积极尝试,其目标是提升当代人类的自我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近百年奋斗历程中科学地认识世界和实践地改变世界的最重要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理论的鲜活运用,也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将社会认识与中国道路联系起来加以探讨,既可以从社会认识论视角更好地理解中国道路,也可以从中国道路中总结概括出社会认识的新鲜机理,促进其当代发展,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本书内容非常丰富,概而言之,一部分是对社会认识论的回顾、总结、反思与前瞻,涉及到社会认识的本体基础、价值取向、实践特性、认识机理等,另一部分是对中国道路的回顾、总结、反思与前瞻,涉及到中国道路的历史生成、演进逻辑、思想理论、核心价值等,还有一部分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反思,涉及国家治理观念变革、时代特征、价值取向、时代方略,也有作者感兴趣的其他论题等。许多论文在历史与时代、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交汇点上提出和回答问题,展示出各自的研究优势和鲜明的跨学科特色,研究深入,富于新见,具有积极的方法论启示。 本书附有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信息、工作设想和理事会名单,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
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吗[德] 扬·韦斯特霍夫 著,王师 译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就是真实的吗? 如果是做梦时看到的景象呢? 你又怎么确定此时此刻不是在做梦? 你的家人和朋友,有没有可能是别人雇来的演员? 你周围的一切,会不会是计算机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 而你,有没有可能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虚构人物? 千万别以为这些问题只是无聊的臆想。相对论已经证明,时间只是一种幻觉;脑科学已经证明,你以为自己在接收信息,其实只是大脑“想”让你接收某些信息。 翻开本书,跟着牛津大学哲学教授,从哲学、认知神经科学、物理学等多个角度,寻找这些令人细思极恐的问题的答案。
-
劳动哲学研究何云峰 编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劳动观念、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形式、劳动价值、劳动伦理等均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要求从学术上重新深入审视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理论”。问题包括许多方面:1. 劳动人权问题研究2. 劳动人权的方法论意义3. 人与劳动关系问题研究4. 劳动人权与新兴权利5. 劳动力商品化问题研究6. 劳动幸福与消费问题研究7. 劳动异化的当代新特征研究8. 劳动异化、劳动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9. 劳动正义与社会分配公平10. 劳动伦理与职业/工匠精神1
-
田中正造真文明思想研究张晋 著本书旨在分析和论述田中正造“真文明”思想的内容及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其思想理念的独特性,同时考察田中正造的“真文明”思想在日本文明论系谱中的位置。书中首先分析和论述田中正造思想的内容、形成、发展及其思想理念的独特性,接着通过分析和论述田中正造思想来反映民主主义思想等对日本近代史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真文明”思想中民主思想、环境保护思想、和平思想三者的关系。
-
空虚时代[法] 吉尔·利波维茨基 著,倪复生 译步入后现代社会以后,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逐渐被个人主义所解构。伴随着私有化不断扩大、消费主义不断深入,全新的自由意识形态与传统道德观念发生对撞。在推倒权威与规制之后,个性化的思潮却以享乐文化取代了义务,以“欲望机器”取代了英雄主义的历史。我们对伟大的理想、遥远的未来失去兴趣,只活在当下,只关注自我,心灵不可避免地落入虚无之中。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试图从混乱复杂的现象中,澄清现代社会个体精神、文化、生活、未来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我们终将去往何方”找到答案。全书从自恋、冷漠、诱惑、空虚、幽默、暴力等一系列元素入手,结合阶级、性别、代际等不同层面的理论研究,勾勒出了以多元化和个性化为演化脉络的当今制度与文化全景。同时采用大历史视野,将充满变革的现代社会放诸整体文明进程中进行考察,重建了人类对未来的期许。作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经典著作,本书不仅是今日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也能为每个想要看清世界、逃离空虚的现代人带来智识的启发、心灵的洗礼。精彩观点诱惑:富裕的消费社会意味着丰富的“选择”,欲望、快乐、交流便成了唯一的“价值观”。现代人蕞大的困扰,不是选择什么, 而是因为选择失去了什么。冷漠:信息泛滥,新闻急速轮换,一个事件一旦被知晓,旋即也就被忘掉,因为它要为更为轰动的事件让出位置。一种因过度、因超激励引起的冷漠出现了。如今还有什么能让人惊异或引发轰动呢?自恋:执着于自身的自恋并非不切实际,它力求实现自我解放、个体独立的伟大目标,如果放弃爱情,那么理由便是“我不需要另外的人,只为多爱我自己,这样我才能让自己快乐”。暴力:在个性化的大潮下,靠肌肉确立权威的原则退位,人们憧憬自主支配、心灵对话以及无拘无束的生活,而用暴力行为来划分性别的古老法则也不复存在。表达:表达的机会与欲望才是重点,“信息”的实质无足轻重。为了交流而交流,为了表达而表达,除了博取寥寥几声应和外,再无其他目的。
-
庄子无的美学思想研究朱松苗 著本书从字源学出发,仔细梳理了“无”自身的内在结构,并严格基于《庄子》文本,对其中的“无”进行了细致地分类和深入地分析,揭示出《庄子》之“无”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三大类共六层含义:一是“有”之中或之外的“无”,即与“有”共在的“无”(如“乐出虚”的虚);二是“有”之“无”,即“有”的隐藏或“有”的缺失(如“中道夭”的夭折);三是作为否定的“无”,即对人为之“有”的否定;四是作为“忘”的“无”,即对自然之“有”的超越;前四种“无”因为都与“有”相关,所以拙著统称之为形而下的“物”之“无”,那么第五种“无”则是形而上的“道”之“无”,因为“物”之“无”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道”之“无”,即“道”是以“虚”“静”“恬”“淡”“寂”等虚无性形态存在的;第六种“无”是“无无”,即绝对之“无”,它要否定任何将“无”变成“有”的企图,正是在不断的否定和自我否定中,“有”不断地生成和完成,世界得以生生不息。
-
生态,社区与生活方式Arne Naess 著作者从“深生态”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当代的环境事务进行了具有革命性与挑战性的思考,成为当代西方环境运动起先导作用的环境价值理念。自1976年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并已被翻译为十多种语言。
-
实用英汉哲学术语词典鲁旭东 编《实用英汉哲学术语词典》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国哲学研究和翻译领域的诸多专家的成果以及国外的相关成果,由正编和副编组成。正编为哲学术语正文,以西方哲学为主,同时兼顾东方哲学;既收录了古典哲学的重要术语,也收录了近现代外国哲学和流派的常用词汇,内容涉及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以及与哲学密切相关的领域。副编包括世界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名录、国外哲学及人文科学杂志目录、国外哲学机构和网站目录三个部分。正编收录的词条有39500余条,副编收录的词条有3700余条,全书收录的词条总量超过了4320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