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柏拉图《法义》笺注[英]爱德温·布迪厄·英格兰影印本。柏拉图的《法义》是古代哲学和政治学研究*广泛的文本之一,是他*后一次也是*实质性的对话,辩论了关于法律给予和教育的关键问题。1921年的这本两卷本是由古典主义者英格兰的埃德温·布迪厄·英格兰编写的,他将对话描述为“柏拉图在极老年龄留下的真理宝库……这是他对人类的*后遗产”。一般认为,这是柏拉图在尝试影响锡拉库桑政治失败后写的,它涉及正义的城市及其宪法,包括关于神的启示,情报在创造法律中的作用以及自然法本身的讨论。该版本包括简短介绍,分析,对话的希腊文字以及大量注释。
-
柏拉图《斐多》笺注[苏格兰] 约翰·伯内特影印本。《斐多》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之一。主要是对有限与无限的分析。柏拉图在《斐多篇》和《国家篇》中认为,理念是*的,“大的理念”就是*的大,不能和“小”相合;对立的理念是彼此分离而不能相通的。而在《智者篇》中提出:对立的*普遍的“种”(理念或范畴),如“存在”和“非存在”、“动”和“静”、“同”和“异”是可以相通的。本书是苏格兰古典学家约翰·伯内特的笺注作品,他的古典学评注被视为经典,得到学者的广泛尊重和接受。这一版本被认为是《斐多》篇的经典校注本。
-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笺注[英]爱德华·梅雷迪斯·科普, [英]约翰·埃德温·桑兹影印本。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西方*早的系统阐释修辞原理的著作,它奠定了西方修辞学传统。本书是古典学家对其所作的笺注。包括科普的《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导论》,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桑兹的《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注释》,主要包含希腊文字,以及对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理解的评论,包括其定义和分类,情感和逻辑的作用,以及风格和其他修辞技巧的相关性。本书是科普和桑兹对《修辞术》的笺注,是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的经典校注。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和文献意义。
-
伊壁鸠鲁文献集[德] 赫尔曼·乌泽纳 编影印本。本书是伊壁鸠鲁文本和引文的集合,这些文本和引用来自阿里安、西塞罗、狄奥多鲁斯、欧里庇得斯、柏拉图和塞内卡等许多古典作家。本文集包括伊壁鸠鲁重要的信件的批注文本:致密诺西斯的信、致希罗多德的信和致信金字塔的信等。
-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校注[英] 罗伯特·德鲁·希克斯 编影印本。希克斯翻译注释的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出版,他的解读至今依然被学者们引用。《论灵魂》分3卷。在古希腊,认识论还未成为独立的专门领域,它的许多问题同心理学混在一起,统属于灵魂学说的范围。亚里士多德把《论灵魂》列入了他的第二哲学范畴。本书对古典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评注[德] 西奥多·韦茨编影印本。1844年,韦茨出版了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原文和拉丁评注。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该书包含下面六篇著作: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谬篇。
-
斯多亚学派残篇集[德] 汉斯·冯·阿尼姆 编影印本。斯多亚学派,又称斯多葛学派,是古希腊的四大哲学学派之一,也是古希腊流行时间长的哲学学派之一。本书是汉斯·冯·阿尼姆编辑的早期斯多亚学派早期作品的合集。1903年-1905年发表了3卷,1924年又增加了一卷索引,共计4卷。
-
叙事研究 第3辑傅修延, 主编本书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择文集结成册,共收录国内外叙事学学者的17篇论文,分为"海外来稿""约稿""叙事理论关键词""叙事学新论""叙事文本解读"等栏目,并设有"专栏:中国叙事传统"。本书作为叙事学领域的集刊,立足于叙事学研究前沿,反映了叙事研究的不同视角和成果,对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而言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
涵养德性杜华伟个体德性培育,其本质就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并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是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来进行的,即将“修身”置于整个课程体系中心,以儒家《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为教材,通过系统的讲学论道、开放的学派会讲、平等的质疑辩难以及通俗的社会宣教等形式充实生徒道德知识,以愜意的外出游学及结交良师益友丰富生徒道德情感,通过立定志向与不断破除困难来磨炼生徒道德意志,进而在“明理”的基础上达到“躬行”,将内在德性转化为具体的外在道德践履。
-
解析柏拉图《会饮篇》理查德·埃利斯 (Richard Ellis) , 赛门·莱温斯克 (Simon Ravenscroft) 著我社引进的The Macat Library系列丛书邀请相关研究专家撰写深入浅出的简明读本,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把握原著的精华、作者生平、对后世的影响力等关键信息,快速拓展知识面。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是从The Macat Library系列丛书中挑选并编译的汉英双语读物,由我社组织译者翻译。整套丛书分11个学科,共计100册图书。本书是对哲学著作《会饮篇》的解析,作者从原著作者介绍、原著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和学术影响等方面全面地对原著进行剖析。本书可以作为导读书籍,有助于读者带着批评性思维来研读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