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启示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家谢林著作集[德] 弗里德里希·谢林 著《启示哲学》是谢林晚期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德国古典哲学后的体系,同样是所有哲学史教材都会提到的哲学体系。就谢林自己的著作序列而言,《启示哲学》与已经出版的《启示哲学导论》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说《导论》表明了谢林晚期哲学的终诉求、思想出发点和方法,那么《启示哲学》则是对前者的运用和具体化。谢林在其中着重考察的是神话史、三一论、基督论、人类学和教会史,他以一种不同于黑格尔建立在否定辩证法上的历史哲学方法,重新构造了一条人类对自由的理解历史的谱系,对当代的哲学、神学、宗教学、比较神话学,乃至对海德格尔的“存在史”观和沃格林的“政治观念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启示哲学(下卷)》分为上下卷,下卷内容紧接着上卷,讨论了古希腊神话世界的终结与基督教历史叙事的开启,进一步深化了谢林关于三个“世界时代”的体系构想,批判了新教与启蒙运动,以及现代社会产生的种种异化,使谢林晚期的“肯定哲学”终以神话—宗教批判的方式得到了完成。
-
我非我脑[德] 马库斯·加布里埃尔 著,王培 译内容简介:对自我的认识始终是哲学的核心主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神经科学家对大脑研究的逐步深入,主张自我等同于大脑,大脑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决定了我们一切思想和行为的观念渐成主流。哲学教授马库斯·加布里尔却犀利指出,将精神的产生理解成生物过程的观念是对自我理解的扭曲和退化。他从康德、莱布尼茨、费希特、谢林等哲学大师的思想中汲取养分,以新实在论和新存在主义为根基,借用思想实验、生活事例和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科幻影视剧,逻辑严明又妙趣横生地探讨了意识、自我意识等有关自我的核心概念,以及精神与大脑的关系这一精神哲学的核心问题,对形形色色的神经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与主流思潮相抗衡的“自我不是大脑”的观点。加布里尔还对“自由意志”这一哲学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辩护:人并非生物机器,人始终拥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加布里尔对人类自主与尊严的重申,为21世纪人工智能时代的精神哲学开启了新的视野。
-
哲学之树庞思奋 著本书是根据庞思奋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开设的哲学启蒙课而成,旨在开启人们的哲学兴趣,发展个人思考哲学论题的独特视角,帮助初学者唤起、表达并批判自己的洞识。作者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和西方哲学探讨的重大问题严密地编织在循序渐进的讲授之中,并不时打破欧洲中心的视角,站在中国哲学的角度进行反观比较,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对哲学的理解。全书呈现为12周的哲学课,既有课堂的机智灵活,又有行文结构的科学严谨。作者庞思奋博士在本书中充分展现了其哲学家的禀赋以及哲学教师的教授智慧,并在融合东西方哲学遗产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
心理学及其形而上学基础的现象学批判高申春 著本书所搜集的文章整体上呈现了相关主题间的必然关联,同时预示着其中蕴涵的新的思想主题及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这些主题大致包括心理学、现象学和形而上学。这些主题及其整体须在相互关联中系统把握:对自然主义心理学的批判,立足点是现象学;这个工作同时有助于推进对心理学和现象学及二者关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关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新的理解方向,消解关于形而上学的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的传统理解,论证关于它的metapsychics(心理学之后)的思考路线。
-
瞬间与此在邓定 著本文研究海德格尔前期思想中的"瞬间"问题.海德格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源于亚里士多德和柯尔恺郭尔的相关思想,大致从三条进路。本文在现象学的视角下,结合文本分析,尝试厘清海德格尔“瞬间”概念的多重含义。
-
生态文明与生态哲学卢风,王远哲 著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的是德国学者伊林·费切尔。此一概念的提出,为反思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提供了**综合性的思想框架。工业文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暴露了它的深重危机。如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大量使用矿物能源的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必须走向生态文明才可能谋求可持续发展。指导工业文明建设的意识形态是现代性。现代性有其合理之处,也包含严重错误。在现代性的视野中,终极实在消失了,人挺立为唯一具有内在价值、尊严和权利的主体,非人的一切不是可供人类开发的资源,就是可供人类使用的工具,文明的发展被归结为经济增长和征服自然力量的增强,人生的意义被归结为创造、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量子物理学、复杂性科学(蕴含生态学)和生态哲学正在凝练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时代精神。根据这种新精神,人类应该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人类文明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经济生活世界的现象学阐释栾林 著本书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讨论经济学与现象学的关系。当前主流经济学方法是在科学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方法上侧重科学性,而忽视了人文性这个重要维度。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人文统一的思想指导下,将“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方法引入经济学,才能认清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实现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性质的正确理解,实现“直面经济问题”的初衷。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对现象学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对经济学进行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重解读,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思想探析彭立群 著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有“返回自然”与“翻转之学”两种主要形态。关于“返回自然”,他认为形而上学就是“此—在”本身,“此—在”与“自然”的关联具有个体性、整体性和有限性的特征。关于“翻转之学”,海德格尔从三个方面对传统形而上学实施“翻转”:第一,从“在者形而上学”翻转为“在的形而上学”;第二,从“主体形而上学”翻转为“此在形而上学”;第三,从“超越时间的形而上学”翻转为“以时间为境域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是一个走在思想之路上的勇者,他的形而上学思想不在于给予答案,而在于启发新的思考。
-
道德社会论唐代兴,唐梵凌 著本著尝试以道德社会学为方法思考社会的未来:考察“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探究道德何以始终有限?以此揭示道德社会与非德社会何以可互为转化的机制。道德社会向非德社会降落,必出现道德成本债务社会化、伦理伪善日常生活化和道德疾病流行,道德诊断社会学必产生;非德社会向道德社会回归,应以“善业国家”为目标,以生利爱之人性原理、群已权界原理和权责对等原理为准则,重建伦理信任,培育“知善、知恶、知耻”的公共诉求和“有责、有度、有止”的社会规范,增强“善意、善待、敬畏”的牵引功能,强化“诚信止耻、公私分明、公民主导”的价值引导,构筑人人生存自由和幸福的“优良生活”。
-
柏拉图对话二十讲梁中和 编《柏拉图对话二十讲》精选柏拉图对话中的十七篇进行深入解读,由国内多位柏拉图哲学研究领域的青年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和视角出发,介绍他们眼中柏拉图对话的独特魅力,展示中文研究者的学术视野。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国际柏拉图研究专家吕克??布里松对柏拉图主义的解读文章,有助于读者对柏拉图思想做全景式了解。本书是国内首部主要由国内青年学者群体撰写的柏拉图对话导论,作者们对柏拉图对话的分析与解读明白晓畅,生动鲜明,是进入柏拉图哲学乃至古希腊思想世界的*佳导览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