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路德基本著作选Martin Luther's Basic Theological Writings[德]马丁-路德本书属“世界学术经典系列”,共收录三十一个篇章,分成六个部分,包括专著、论文、解经注释、通信等,全面地反映了路德著作的岁月和主题。第一部分(五篇)主题为神学基本问题,路德严格依据《圣经》内容对此前的诸多阐述提出了自己的批判性解读。第二部分(五篇)主题为《圣经》教义,收录了路德作为神学教授对《圣经》教义诸典籍的部分讲授内容等。第三部分(四篇)主题为基督之公义,阐释了上帝之爱,这种爱与罪过之间、与通过信仰而获得赎罪之间的关联。第四部分(五篇)主题为圣礼,路德批判了基督教传统上繁冗的仪式,但肯定了圣洗礼和圣餐礼两种重要圣礼。第五部分(六篇)主题为教会改革,针对备受民众欢迎,但受到罗马教宗冷酷镇压的路德宗教改革运动中涌现的大量问题和挑战,这部分收录的文献正是路德对这类问题做出的部分回应。第六部分(六篇)主题为基督徒的生活,围绕人与神的关系,体现了路德对人在此岸世界即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生活,同时牢记上帝在规训和福音方面教诲的看法。该系列专门邀请了专家对书中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翻译注释,旨在帮助读者品位到原汁原味的学术经典,同时又能借助注释更好地领悟原文的深刻内涵。
-
当我们彷徨又自由【韩】洪振豪 著《当我们彷徨又自由——德国文学通识讲义》是首尔大学名师讲坛系列作品之一,为面向首尔大学公共学修课“德国名著解读”的精华内容,同时也是适合大众阅读的人文素养普及读物。本书主要解析了四位名家的五部名著,分别是德国作家黑塞的《德米安》和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以及奥地利作家霍夫曼斯塔尔的《第672夜童话》和卡夫卡的《变形记》《乡村医生》。洪振浩教授在书中提出了如何正确阅读经典和享受经典的方法,进而帮助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经典”。作者对每一部著作进行仔细拆解,解读后又设置“问与答”环节进行延伸阅读,使得这些经典名著,尤其是古典文学名著不再只是学生时代带有强迫性的“必读书”,而是呈现出别样的魅力和崭新的趣味。本书正文前附有的学科分类、主要关键词,以及前言与后记,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读者快速建立对德语文学的基本认知以及阅读方向、宗旨等。 在我之前体验过彷徨和痛苦生活的人,将他们的苦难和忧思汇洁成了开启新生的钥匙。 “神已死”全新世界观的诞生 – 黑塞《德米安》送给所有因为没能实现的爱而痛苦的人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世界末美丽人生的忧郁症 – 霍夫曼斯塔尔《第672夜的童话》某一天找上门来的奇怪又特别的世界 – 卡夫卡《变形记》《乡村医生》
-
中韩性理学比较研究张品端本书以朱子学和韩国退溪学为中心开展中韩性理学的专题比较研究,内容包括朱子、退溪与礼学比较研究,分析《朱子家礼》和朱熹礼学思想的历史影响以及退溪礼学思想的特征,宋明理学乡村治理的路径与朝鲜的书院和乡村社会比较,探讨朱子、退溪与现代乡村文化建设问题,朱子学、退溪学与现代性研究,朱子学、退溪学与修养论,会通直觉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工夫论,中日韩地区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宋明理学生态伦理智慧与中韩文化遗产共享到未来学术交流等,揭示中韩朱子学研究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
理性逻辑的冰冷与浪漫【韩】崔英起 著这是韩国数学教育专业教授崔永基所著的讲解数学之美的通俗读物。本书将数学和哲学合二为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数学究竟美在何处。行文中,作者还穿插介绍了历史上诸多数学家的生平故事,可以让各位非专业的读者在趣味中感受数学之美。作者希望我们能够打破对数学的偏见,数学并不是单纯的反复计算,也不是只有复杂无趣的数学公式,所以在本书中,作者致力于对数学的精神和价值进行说明,旨在让读者通过数学精神来解人生之惑。作者认为“数学中蕴含着感动”,学习追求完美的数学,是可以让我们看到幸福之地的一个方法。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竟然没有一个理由可以让我们讨厌数学。世界,用数学来解惑;而数学,用思索来解疑,也用美来解疑。 数学给你答案——一个人,注孤生是一件可怕的事吗?消失的那一缕香烟烟雾的重量是多少?爱情可以被定义吗?想要窥探本质的渴望可以信任直觉吗?在一起舒适的举例是多少厘米?拱形之上的岁月之重有限的人生和无限我的梦想
-
中古中国《法华》譬喻诠释研究林健本书考察《妙法莲华经》中为标志性的内容之一——譬喻在南北朝至隋唐时代的中国社会的接受和诠释历程。在考察印度思想文化对于譬喻的通行认识方式,以及《法华》譬喻所源自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本书围绕“譬喻的认知结构”“不同譬喻之间的联系与整体性”“具体譬喻的诠释与呈现”这三个基本问题,分别考察中国中古时期注释、造像记、经变画等材料中呈现的诠释方式。本书不仅关注高僧大德从义学角度出发的经典诠释,也关注经典在现实宗教生活中的生动应用,探讨中国社会在接受《法华经》过程中所展现的创造性与复杂性。以《法华》譬喻的接受和诠释为个案,本书希望以点带面地去认识中国社会中千差万别的人群接受佛教经典的真实过程,增进对佛教中国化问题的认识。
-
自尊的伦理学王幸华著本书从罗尔斯对卢梭的自尊概念的解释出发,阐释自尊的伦理学中的“自尊”一词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分析自尊概念在罗尔斯的《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和《万民法》中的重要性,揭示在罗尔斯的国内和国际正义理论中,自尊一方面作为正义感的源头为正义社会(或万民社会)的产生和维系提供了道德心理学基础,另一方面又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善得到正义社会(或万民社会)的公平平等的分配,正义社会(或万民社会)因此又反过来为避免自尊的腐败、维持自尊的健康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所谓自尊的伦理学,既是基于自尊的伦理学又是为了自尊的伦理学,它体现了自尊和正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揭示了道德心理和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
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樊浩著本书从历史与逻辑两个维度展开。历史维度是从改革开放30年到40年持续推进的国情调查所呈现的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轨迹;逻辑维度是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历史与逻辑的结合点是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状况、文化轨迹、共识差异、中国问题和文化战略。它以“精神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三个历史节点和五个逻辑维度的交错互释中揭示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轨迹和精神哲学规律。书名中的“现代中国”,特指改革开放40年;“伦理道德”并列,隐喻伦理与道德是相互区分和辩证互动的精神体系;“精神哲学”的要义是将伦理道德回归于“精神”的家园,在个体精神、社会精神、民族精神发展的辩证过程和有机体系中,考察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哲学规律。“精神哲学”是精神发展的哲学理论和哲学形态,“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是以伦理道德为两大基本因子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哲学规律,也是伦理道德与精神世界、生活世界辩证互动的规律。本书展开为五编十七章,外加一个绪论和结语。五编是逻辑维度,是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五个重大精神哲学问题;五编之内是历史的维度,以改革开放30年到40年的历史发展以及我们调查研究的推进为线索,呈现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
对立与类比【英】杰弗里·E.R.劳埃德 著《对立与类比》是劳埃德的成名作,至今仍旧是早期希腊哲学方面研究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劳埃德对前苏格拉底哲学中基本的两对概念即对立与类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广泛涉及到了阿拉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毕达戈拉斯学派、乃至于希波克拉底学派的思想资料,并且还扩展地使用了文化人类学的资料,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展开思想比较的研究,从而对形成希腊哲学基本方法模式的对立与类比的思想进行了基于方法论和逻辑学层面上的深入探讨。劳埃德的这部著作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前苏格拉底哲学在奠定古希腊哲学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形象、思维与推理程橙著存在图逻辑是一种图式逻辑,它依赖于视知觉对拓扑关系的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操作对象,也是形象推理的形式化表达。存在图逻辑是皮尔士的逻辑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总结性成果。本书研究并改进了存在图逻辑的语法和语义,考察了其哲学基础以及在逻辑博弈中的应用,有利于学术界科学合理地把握存在图逻辑系统,进而认识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的实质特征。
-
启蒙与信仰李育书著政教关系问题既集中体现了启蒙与信仰的内在张力,也与当代政治的诸多困境息息相关。在西方近代政治哲学中,政教关系可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主张以政治统摄宗教,教权归于政权,以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斯宾诺莎为代表。第二种模式主张政治与宗教分离,政治与宗教属于不同领域,进而批判宗教的迷信,主张对宗教的理性化改造,以洛克、休谟、康德为代表。第三种模式主张政治与宗教再结合,政治与宗教在精神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以孟德斯鸠、卢梭、黑格尔为代表。上述三种模式虽有差别,但依然处于启蒙阵营之中,共同塑造了现代政治的基本立场。迈斯特、托克维尔、施米特等反对政治的去宗教化,站在宗教神学立场上对现代政治的合法性发起挑战。对此,既要站在启蒙立场上回应挑战,重申现代政治的基本立场;也要深刻认识现代政治自身所包含的精神性困境。最终,要在启蒙的立场上应对宗教挑战,并把宗教作为文化因素纳入政治的精神之中;同时,通过启蒙原则的自我建构,确立理性主体的道德原则和政治制度的价值立场,丰富现代政治的精神内涵,建立现代精神文化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