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北学研究.第三辑康振海 主编《北学研究》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主办,是国内首家专注于北学研究的学术刊物,力图为北学研究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学术平台。辑刊目前为一年一期,主要关注问题有:北学的源流、内涵、学术传统、文化精神、当代价值等研究,北学的代表人物及学派研究,北学文献整理研究,北学与其他地域之学比较研究等。本辑收录了北学人物及思想、北学文献、北学与区域文化、文化发展与创新及书讯与书评五部分。
-
南北朝民族关系思想研究崔明德 著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本书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多角度地细致阐述了汉族、少数民族、“汉化”、“胡化”等四类代表性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在充分掌握各种资料基础上,完整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全貌,揭示了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鲜明特征和深远影响,全面展示各类人物思考和认识民族关系的心路历程,准确把握各类人物民族关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客观评述其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观点,深入分析民族关系思想的指导作用及时代价值。该成果可为深入研究民族史学和民族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范式,推动民族史学和民族理论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
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沉思余京华,唐莉本著作是合肥工业大学余京华、唐莉两位教授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终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认真修改而成。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为研究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为基本方法,秉持“问题意识”的鲜明导向,回应西方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与误读,旨在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本真话语体系。全书共分为五章,主要研究了西方学界遮蔽历史唯物主义道德维度的缘由、主要观点及其观点的系统评析,重点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之深层内涵,具体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批判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实践精神、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关怀诉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概括。
-
人生问题与幸福之路[法] 莫罗阿,[英] 罗素 著,远东 编,傅雷 译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上半部分,法国著名作家莫罗阿在这里探讨了人的一生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以及政治和经济等等。作为西方作家,作者对人生病态所开药方未必都能使我们折服,但是他主张为人注重情操,强调积极面对人生,而又不尚空论,不说假话,显然是值得提供给关心人生问题的读者思索和咀嚼的。下半部分,英国哲学家罗素主要讨论了关于不幸福的原因以及争取幸福的几个因素,为不幸福的人们找到了病案和逃避之法,也为有不少烦恼的人通过努力去找到幸福之路。傅雷先生的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本书适合对人生命运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机器证明的逻辑推定李娜逻辑定理的机器证明是人工智能领域人们最早从事研究的课题。《机器证明的逻辑推定》从逻辑定理的人工证明和机器证明两方面来展现逻辑定理证明的艺术,而机器证明又从定理的自动证明和计算机辅助证明两个方面来展现。《机器证明的逻辑推定》首先用作者构造的命题演算系统FPC和狭谓词演算系统FQC完成常用逻辑定理的人工证明(一种自然推理证明)。其次,用逻辑定理的机器证明工具TPG(Tree Proof Generator)实现逻辑定理的自动证明(一种树证明)。最后,用交互式定理机器证明工具Fitch实现了逻辑定理的计算机证明(一种自然推理证明)。
-
海德格尔后期存在论美学思想研究张海涛 著本书以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的断裂问题为切入点,旨在明确美学在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论述了美学在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中地位与作用的实际变化及其带来的理论后果。并以美学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地位和作用的嬗变为线索,研究海德格尔从前期具有生存唯我性色彩的此在生存论到后期带有审美主义倾向的本有存在论的转向问题。本书力图弥补当下学界对海德格尔后期存在论美学思想研究的不足,从而系统地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进行整体把握。
-
逻辑的文化功能靳金贵本书基于文化视角,通过对逻辑及其与其他文化现象间关系的重新审视,与对逻辑功能的生成过程、生成机理和认知方式的剖析,提出逻辑是人类长期筹划和劳作的产物,本质上是关于人类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循的形式与规律的特殊文化现象。逻辑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使用逻辑完成某些任务或达成某些目标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有用性,我们不仅应看到其所具有的正确认知、准确评价、科学预见、合理建构、有效说服等五大工具性显功能,同时也应认识到其对使用主体具有导引、规范、激励、塑造、愉悦等五大精神性文化潜功能。
-
牛津分析哲学史手册毕明安主编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分析哲学运动与当代哲学发展研究”结项成果之一,由时任英国约克大学教授毕明安(Michael Beaney)主编,由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怡带领的分析哲学研究团队翻译。本书由40位国际著名哲学家共同撰写完成,列入国际著名的牛津哲学手册系列;内容涵盖了自分析哲学的最初起源至当代在不同领域中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对分析哲学的历史定位和分析哲学的重要主题做出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
审美密码李乖宁著本书针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实在性以及审美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从“美的存在”这一问题入手,探讨审美现象发生的信息过程和审美活动的心理信息机制。结合信息形态的演进和信息思维方法,对审美过程的复杂性、审美系统和审美心理展开具体阐释。本书指出,审美发生过程中,从审美感知、审美表象形成到审美记忆、审美情感的产生,再到审美想象、审美意象的生成,始终伴随着审美信息的显现、凝结、再造和创生。
-
人类道德史王洋“人类”“道德”“历史”均是客观存在,应该有一部著作将这三者联系起来开展系统讨论,本书填补了这个空白,肩负起了历史责任。人类道德史是一部人类对自身欲望的约束、引导史。本书从自然地理环境变迁、人口密度增加、民族不断融合、生产力水平提高等四个物质性维度出发展开讨论,阐述了人类道德作为主观意识和客观实践两方面的历史发展逻辑以及扬弃、进退步历程,形成了基于逐利的独立史观体系,力求做到道德概念体系完整,道德分类覆盖全面,道德发展逻辑清晰,并对人类道德未来发展有着自己的期许和判断。本书首次将人口密度系统地引入社会科学体系,认为人类道德体系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对人口密度自然增加趋势长期自适应的结果之一。本书提出了一个基于人口密度、民族融合性的人类文明划分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新的范式构想,认为人类未来将不可避免地迈向高人口密度、高民族融合性的状态,形成一个逐利整体。本书详细论述了中华文化比其它各国文化更能适应这个总趋势,从而为我国文化自信提供一个总根源,并助力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