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心智与政治秩序吴彦本书的思考和构思内生于“什么是良好的政治秩序”这一问题的困扰。在章,作者以霍布斯为考察核心,论述了现代政治秩序的性质和特征。第二章则论述公共领域(国家)和私人领域(个人)之区分,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心智、德性这样一些古典政治哲学话题的忽视。从第三章开始,作者以对人类心灵能力的考察为起点,试图给出一种适恰的社会和政治理论。从第六章开始一直到第八章,关注点便转向国家:第六章是对国家性质的一种检讨,第七章和第八章则分别从基本构成秩序(constitution)/法则(law)以及德性的角度,讨论一种良好的国家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要素。第九章(即后一章)旨在检讨从17、18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主权观念以及以此观念为基础的国际法理论,并倡导一种全球的视野,主张恢复到更早期的万民法观念,而托马斯主义和康德主义正是这一观念代表性的两个主要的思想传统。
-
隐喻的身体张尧均 著2006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版,此次再版作者对此书作了全面修订。本书是研究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的专著,对梅洛-庞蒂早中晚三期思想都有较全面的介绍。
-
海德格尔《存有与时间》阐释陈荣华 著本书是作者在台湾大学哲学系讲授《存在与时间》十多年的成果;2003年由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2006年第二版,2020年修订第三版。全书语言通俗,并结合日常的生存境遇来阐释;行文中对重要术语都同时给出了德英文,书末还有新编制的“德英汉术语对照表”,以便对比与大陆通行翻译的差别。
-
西方现代思想史罗兰·斯特龙伯格半个世纪来风行欧美高校的思想史教材,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罗兰·斯特龙伯格扛鼎之作,中文版面世以来屡屡再版,以高屋建瓴的历史眼光、激越昂扬的文字表述、犀利透彻的哲理分析,生动而简约地勾勒了现代西方思想全景。在本卷中,作者依循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谱系,回顾了从中世纪后期到启蒙运动的西方现代思潮:中世纪是巫术与魔法的时代,也是现代科学和哲学诞生的时代,其后期出现了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复兴,这一次复兴为随后的一切发展奠定基础并创造条件。17世纪是个“天才世纪”,从开普勒、伽利略到笛卡儿、牛顿,西方世界走入科学和理性,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分裂开来。科学革命塑造了这个世纪,并波及政治领域,思想转向启蒙。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人们将认识世界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世。启蒙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浪漫主义和怀疑主义并行,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概念迸发出持久的影响力。而接下来的法国大革命迎来启蒙思想的实践高潮……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赵国新携手打造经典全译本,精准再现原书的宏大思想图景。
-
柏拉图全集刘小枫 主编本版《柏拉图全集》由刘小枫教授主编,遵从西方学术界公认的忒拉绪洛斯体例,收录柏拉图所有传世作品,包括35篇对话、13封书信、释词1篇和托名作品7篇,分三卷出品:卷为中短篇对话、书信、释词及托名作品,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为柏拉图的长制对话《理想国》和《法义》。 本版《柏拉图全集》依托苏格兰古典学家伯内特的希腊文校勘本,并参照西方古典语文学家的多种笺注本和权威西文译本,充分吸纳西方柏拉图研究笺注成果。本版《柏拉图全集》由26位译者共同完成,译者均有过古希腊语文学训练,对所译篇目有专门深入研究,多数译者还曾就所译篇目撰写过博士论文,是基于研究的翻译。本版《柏拉图全集》译文紧贴希腊语原文,尽量贴近柏拉图作品原貌,同时注重传达柏拉图作品的文学性和对话的口语特色。译者对某些人名、地舆、诗文典故、语言游戏等做了简要注释,扫除了阅读障碍,提高了中译本的普及性。综上,本版《柏拉图全集》是一套简明、可靠、可读性强的足本《柏拉图全集》。本书为《柏拉图全集》第二卷,柏拉图长制对话《理想国》。
-
柏拉图全集刘小枫 主编本版《柏拉图全集》由刘小枫教授主编,遵从西方学术界公认的忒拉绪洛斯体例,收录柏拉图所有传世作品,包括35篇对话、13封书信、释词1篇和托名作品7篇,分三卷出品:卷为中短篇对话、书信、释词及托名作品,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为柏拉图的长制对话《理想国》和《法义》。 本版《柏拉图全集》依托苏格兰古典学家伯内特的希腊文校勘本,并参照西方古典语文学家的多种笺注本和权威西文译本,充分吸纳西方柏拉图研究笺注成果。本版《柏拉图全集》由26位译者共同完成,译者均有过古希腊语文学训练,对所译篇目有专门深入研究,多数译者还曾就所译篇目撰写过博士论文,是基于研究的翻译。本版《柏拉图全集》译文紧贴希腊语原文,尽量贴近柏拉图作品原貌,同时注重传达柏拉图作品的文学性和对话的口语特色。译者对某些人名、地舆、诗文典故、语言游戏等做了简要注释,扫除了阅读障碍,提高了中译本的普及性。综上,本版《柏拉图全集》是一套简明、可靠、可读性强的足本《柏拉图全集》。本书为《柏拉图全集》卷,包含除《理想国》和《法义》以外的所有柏拉图中短篇作品。
-
维特根斯坦十讲楼巍维特根斯坦,这位天才之典范、20世纪大哲学家,读哲学,谁没有读过他呢?本书是浙江大学教授楼巍讲解维特根斯坦的10堂哲学课,一本书让你理解维特根斯坦:全书共十讲,讲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生平及主要著作,之后九讲讲解了维特根斯坦重要思想与主要命题,如“语言图画说”“语言和世界先天秩序”“不可说和显示”“私人语言的问题” “驳斥罗素的‘归纳原则’”“知识和确定性”等。这些在学界曾引起较大争议、一度成为研究热点的话题,透过如此清晰的讲解,让读者能够多面了解维特根斯坦,一并解除对维特根斯坦的疑难。
-
雷蒙·鲁塞尔[法]米歇尔·福柯 著;汤明洁 译本书福柯对法国文学家雷蒙·鲁塞尔作品中的隐喻、沉默、双关进行细致的解读。雷蒙·鲁塞尔是法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是法国另一位大文豪普鲁斯特的同时代人,并与后者有过交往。他对20世纪法国文学影响重大,包括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安德烈·布勒东、乌力波的乔治·佩雷克、新小说派阿兰·罗伯—格里耶。鲁塞尔的作品里总是充满了语言游戏。他在世时名声不大,作品不被好评。1933年,他被发现死于下榻的宾馆房间。通过对雷蒙·鲁塞尔作品的解读,福柯为我们揭示了语言与死亡的关系。他认为,文学的真正任务,不是表现或者反映“物”的现实性,而是要展现其闪光和扩散的过程,创造出一个语言急于进入的“空白”。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从反方向上来观看文学,也就是采用雷蒙·鲁塞尔的方法,我们就会发现语言其实根本什么也没有表达,语言只是让自己始终保持成一个“洞”罢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被判处了“死刑”,是语言本身判处了自己的死刑。鲁塞尔不仅揭示了语言的“空”,而且揭示了语言所说的“物”的“空”。 在福柯的心目中,雷蒙·鲁塞尔的文学创作的核心就在于此,他发明了语言机器,但这部机器没有任何秘密,只有一种语言试图维系的、试图解开的或重新确立的,或无限重复的与死亡之间的关系。
-
物[法]乔治·佩雷克 著;龚觅 译如果追求幸福的过程扼杀了幸福,那么幸福还值得追求吗?本书是法国天才作家乔治·佩雷克的成名作,1965年首次出版,当年即获勒诺多文学奖。小说描述了一对来自中产阶层的年轻夫妇的日常生活、这对年轻人对幸福的想法,以及他们无法获得这种幸福的原因:因为幸福与一个人所获得的物相关。 我们可以将佩雷克的这本小说与1960年代社会学的蓬勃发展联系起来,社会学开始讨论孤立的个人在消费社会中的地位问题,然而这个问题从未成为文学的主题,这本社会学小说就是因此而写成的。
-
非物韩炳哲汪民安、蓝江、姜宇辉、鲁明军联袂推荐! —————— 今天,我们不停地搜索,却没获得真正的知识;我们不断地获得粉丝,却难以建立持久的友谊;我们留下大量数据,却形成不了稳固的回忆……德语世界的哲学明星韩炳哲在新作《非物》中诊断——今天,我们正处在从物时代向非物时代的过渡!在这部广受好评的作品中,韩炳哲以干净利落的文风,对我们信息时代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哲学批判。从智能手机的全球流行到人工智能的崛起,通过分析数字社会“非物化”趋势所带来的焦躁、短视与孤独,这本书不仅诊断出我们时代的症候,还将激发读者反省自身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