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儒学的超越性与实践性问题研究胡金旺孟学与荀学都具有超越性,本书重点论述的王船山的思想兼具孟学和荀学的特点。重视这两种思想路向的思想家不仅有王船山,还有苏轼等。王船山在用中确立体的思想与苏轼在主体的社会实践中体悟道的思想是接近的,符合荀学在学与实践中获得真知的为道路径。从孟学与荀学两种路向来研究儒学的超越性与实践性,是本书对学界偏重从孟学来研究的有益补充。儒学的实践性还表现为对现实社会与政治的关切与参与。近代以来儒学发展重视对国家与社会治理进行学理的研究,从而赋予了外王以科学性和独立性。但内圣外王仍然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教化的作用以儒家思想武装外王的参与者,从而使得这种外王打上了儒家的烙印,具有儒家的精神品格。
-
存在敞开的书写唐代兴著存在即书写。存在世界以自身方式敞开存在而书写着人,人既以自然存在方式又以人文存在方式敞开自身存在而书写着存在世界。人与世界互为书写构成存在本身,哲学则屹立于过去走向未来的当世交汇点上,对人的世界与存在世界互为书写的存在之问构建存在之思的敞开过程亦是存在书写。本书基于此基本认知,首先梳理存在敞开书写的条件、源头方式及进程,然后从近现代哲学演进切入,考察存在敞开书写的形式化道路呈现出来的时空视域与多元方式,揭示其存在敞开书写的自然之理以及整体动力向局部动力实现和局部动力向整体动力回归的认知方向。以此向前,聚焦后世界风险社会及可能性进程,探寻存在书写运思的哲学方向,拷问人的存在根基与存在世界的内在关联,报告限度存在的生存理性消息。
-
空间与城市哲学研究陈忠我们已经在总体上进入城市社会,亟待建构与深化空间与城市哲学、人文城市学等研究。空间与城市哲学是当代理论与现实研究的重要新论域。本书对空间与城市哲学进行专题探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空间哲学的实践趋向,城市哲学的理论构建,城市问题与城市发展,城市价值与人民城市。本书既是城市哲学、人文城市学等相关课程的参考教材,也是一部专题研究著作。
-
面向真理本身肖倩颖 著《面向真理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探析》遵循巴迪欧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解读巴迪欧哲学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内在发展的逻辑理路,探讨巴迪欧如何实现对以真理为核心的哲学的拯救和重构,论证当代哲学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哲学,实现哲学的更进一步;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巴迪欧所做出的拯救和重构乃至进一步发展哲学的努力,为资本主义的实践提供了有益指导。鉴于东西方差异,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具有自己的现实感和理论范式。
-
分合之际赵海英著本书集中论述了儒释道哲学分立与融通的历史进程,试图在分立与融通中分析和阐发三家哲学理论各自的形成过程及其精神内核。同时,本书也力图在儒释道三家哲学的互动之中,分析和寻绎中国古代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线索。三教学理的精神内核以及整体性的逻辑发展线索,共同揭示了中国古代哲学视角下人之生存的意义世界,此意义世界展开为自为和为他的两面,并在人的本真性的存在中统一起来,共同构成整体的人性架构。
-
论元显著性与句子加工王路明本书系“神经科学与社会”丛书之一种,系神经科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世界语言具有多样性,而语言加工的生物学基础却具有唯一性,那就是人类大脑。不同语言是否会有不同的加工方式,这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的核心课题之一。随着神经科学技术在语言研究中的运用和普及,我们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更为深入。本书将围绕语序、格标记和有生性这些论元显著性特征,介绍相关句子加工理论及模型,展示母语加工和二语加工的脑电实验证据。与现有句子加工著作不同的是,本书主要采用跨语言视角,旨在揭示句子加工的普遍性和跨语言差异,尤其是在世界语言范围内讨论汉语句子加工所遵循的语言加工普遍性和个性特点。
-
两种文明的决裂陆一歌欧洲的18世纪是一个社会转型的世纪,同时也是思想文化转型的启蒙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涌现出不少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和主义传统是18世纪的重要政治话语,本书将卢梭共和主义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从“卢梭-休谟事件”这一历史背景出发,尝试探讨卢梭共和主义思想理念的特质。全书主要章节将围绕共和主义的自由、政制及德性这三个核心理念,从哲学、政治学及伦理学的维度来进行考察,具体在卢梭的共和主义自由观、政体观以及德性观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希望探索西方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西方现代化源头的启蒙运动,其思想界提供了怎样的观念及思想资源,从而为当下正在构建的社会价值观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鉴。
-
诗意栖居高春花 著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美好生活将日益通过城市空间找到理想的实现方式。本书分析了城市空间的社会意义、运行规律、属性功能,认为城市空间不是僵死的物理容器,而是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的伦理学阐释;探讨了城市空间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的空间集聚,既产生于自发秩序,又诉诸于建构秩序,空间正义和空间活力是这一秩序的题中之义;探讨了资本、权力等要素之于空间生产的意义与局限,提出促进生产过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伦理对策。在此基础上,以住房空间、公共空间、区域空间、想象空间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空间存在与主体发展的辩证关系,勾画了城市空间的多重面相,提出了实现住有所居、空间共享、区域正义、命运与共的伦理方略。
-
顾炎武与《日知录》研究张京华著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清代学术的开山人物,一生著作等身,《日知录》是其代表作,对乾嘉学术及民国学术影响甚巨。《日知录》问世至今时间不长,但版本复杂。本书对于《日知录》的稿本、抄本、批本、注本以及节本和征引,给予重点关注。在目验诸多《日知录》版本的基础上,作出《日知录》版本总表和《日知录》版本形态谱系图示,进而对于顾炎武的学术与《日知录》的影响予以新的揭示和评价,在顾炎武生平事迹考论、思想理念命题方面也有新的探讨。
-
生命哲学研究詹石窗《生命哲学研究》(半年刊)是理论性、专业性的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国内外关于生命哲学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相关学术书评与学术札记等;追踪与生命哲学有关的重大热点问题,并展开探讨;报道国内外生命哲学的研究动态,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本辑围绕生命哲学主题,分别从儒家生命伦理、老子哲学思想以及现当代生命哲学等视角展开研究。如《老子“道化冲和”的生命哲学理趣》认为,老子以“教父”的规格论说“强梁者”,通过反面教训,彰显了“谦逊、守柔”的生命哲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对于个体生存而言具有教训意义,而且对于社会关系的协调来讲也具有独到的指导意义;《朱子与王阳明的“良知”说合论》则指出,在致良知宗旨提出之前,诚意是其工夫体系的核心,格物是诚意之功,致知没有独立的工夫地位;致良知标揭之后,致知就是致良知,推致此人人本具、完具的天理于事事物物,格物便是事事物物皆得其应有的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