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四存编(清)颜元本书对四存编的整理,力图实现通过「顔元」本身而思,而非「顔李学派」或「启蒙思潮」中的「顔元」而思。首先在结构体系上,做了两点调整。一是将四存编的编目次序调整爲存治编、存性编、存学编、存人编;二是附上了弟子李堪爲四编所撰写的序文以及年谱。
-
现实之变与哲学之思罗小青无论从古希腊“爱智慧”的角度还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角度,哲学都有从流变现实中寻求统一、从“多”的世界中探寻“一”的特质。本书就是尝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世界中探求一些普遍性的道理,从哲学的一些基本智慧出发探讨资本逻辑背景下的生命价值与幸福伦理,梳理当代政治哲学语境中的理性、自由与平等的丰富内涵,阐述马克思视阈中的解释学和当代哲学语境中的教育学问题,并讨论有关政治哲学语境中的正当性或者合法性问题。这些哲学之思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哲学能力,也将推进大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的哲学研究。
-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思想研究侯晓丽著本书阐述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思想如何捍卫和接续马克思对资本与现代形而上学共谋的深刻历史洞察,以清醒的理性自觉切中社会现实,追踪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以更为综合的视角直面现代文明在资本维度展开注定无法逃离的“悖论性贫困”,探索现代文明通往希望和未来的另一条道路。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批判的、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原则高度的批判与席勒的政治美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哲学思潮有效整合起来,补充、拓展、更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批判的武器”和作为“武器的批判”的双重使命。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思想为探索一条通过控制和驾驭资本,将财富的积累与自由的发展相关联,让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幸福服务的现代文明新道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借鉴。
-
信息与智能哲学基础理论探讨邬焜 编《信息与智能哲学基础理论探讨》是2020年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的“信息哲学与智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的文集。会议旨在探讨国内外信息哲学与智能科技、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预期。书中共收录了会议主旨报告的14篇论文,其中9篇是中国学者的文章,5篇是国外学者的文章。内容分为4个方面:范式革命;信息概念与信息原理;信息、智能与社会;物理、生命与信息。《信息与智能哲学基础理论探讨》将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更好展示和阐明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有助于更好建构人类的未来。
-
知觉的认知渗透性白洁知觉的认知渗透性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所讨论的核心在于——在视觉中是否存在一个概念上不可中介或认知上不可渗透的部分,使得存有不同信念的人可以进行沟通本书就是从认知渗透性的历史与发展入手,逐渐深入到视觉、注意、认知渗透性、知觉内容、物体识别、错觉、感知和现实主义等几个部分,进行全面的论述和研究,探讨了“人们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这一问题。
-
法治的哲学之维文兵 李璐 主编法治(rule of law),即“依法治国”,是“以法为根据和准则来治理国家”,是让法律成为我们生活的普遍根据。“法”究竟是什么?为何要以它为根据?中国为何要建立法治?如何才能建立法治?要在中国推进和实现法治,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对话和融合,需要对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展开全方位的理论思考。本辑由多学科学者从政治哲学与法哲学、当代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法文化史等方面探讨“法治”,以期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一些思想资源。
-
指称、语境与语义学任远著新指称理论是分析哲学运动后期的主要成果。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新指称理论的几个主要部分,包括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指称的因果理论和语义外在论,重点集中在直接指称理论。在此基础上作者深入分析了不同语境的区分和语境敏感性对语义内容的影响以及如何拆分传统的涵义概念,并通过指示词的语义学、二维语义学、相对主义语义学、实验语义学来呈现其间的差别。本书因此较为完整刻画了如何以表达式的指称为中心来理解语句的真值条件和哲学语义学,这正是过去几十年分析传统的语言和逻辑哲学呈现的主要图景。
-
戴维森的真之理论戴益斌众所周知,哲学界对真之概念的追问形成了许多种不同类型的真之理论。以戴维森的真之初始论为主题,本书系统梳理了戴维森真之理论的思想脉络。围绕戴维森真之初始论的两个核心论点即真是一个初始概念和真是一个实质概念,本书详细讨论了这两个论点的成因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并试图通过讨论戴维森与罗蒂、达米特等人之间争论,为戴维森的真之理论辩护。
-
哲史论衡张云飞,李秀红 著哲学侧重于普遍性和一般性,历史学侧重于个别性和特殊性。哲学与历史学代表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两种不同的趋向,深入研究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书借鉴了东汉思想家王充的传世名著《论衡》,全面研究和阐述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在这两者之间如何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正是这本著作的研究目的。本书充分说明了哲学与历史学这两个学科之间的差异及其互补共生关系,哲学与历史学之间融合发展的整体趋势。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厘清相关学术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推进我们对于哲学与历史学关系的理解。
-
理解、尊重与包容张虎 著近几十年,西方哲学界掀起“残疾研究热”。相关学者从社会建构论、后结构主义、现象学、新唯物主义和后人本主义等立场对残疾问题作了多维度解读,反思和批判了关于它的旧有观念,修正了一些习以为常的理论预设。其中的主要观点是,残疾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人的医学或生物学问题,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某种异常、偏差和缺陷,它实际上具有社会构成性,也是文化意义体系的基本元素;如何对待残疾人,也绝不只是怜悯和慈善的问题,而与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正义理念有关,与社会是否给予他们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平等尊重有关。本书强调了残疾的社会历史性,突出了关于残疾的具身经验的理论价值,并批判性地反思了主流哲学理论的某些一般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