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明清全真教论稿王志忠详细介绍:道教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和发展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可是研究道教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历史却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尤其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对道教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不过是近二、三十年间的事情,这看起来多少与道教在中国历史上,在哲学、政治、宗教、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甚相称。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在道教发展。演变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道教文化,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滋养并孕育出的一朵奇葩,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乃至未来,都将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魁力。道教文化主张宽广能容,虚怀若谷,尊重他人,善于向不同的文化学习,认为应该像海纳百川一样的融摄百家之长以不断地丰富自己,故能经常自我更新,充满勃勃生机,可以经久不衰。正如司马谈所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故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在新的世纪到来之际,一定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融摄西方文化的精华,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道教认为,天地间的一切财物,都是。天地和气”所生,不应为少数人所独占,为少数人所私有,更不能以此为资本去敲诈和掠夺别人,它主张每个人都要有济世度人的社会责任感,强调在社会生活当中,每个人都应遵守社会的公共准则,要友善地对待他人,在人与人之间要实行互助互爱,要“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认为“天道助弱”,“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主观愿望,“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人间正道”。这对于解决现代社会关于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竞争与公平,竞争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个人生活准则上,道教强调要尊道贵德,惟道是求。为了求道,必须保持恬淡无欲,清静素朴的思想,教人“抑情养性”,不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徽",“去甚,去奢,去泰”,这对纠正当今社会泛滥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也具有釜底抽薪的意义。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道教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认为“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元气有三,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这天地人三气应当相互协调,“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太平经的,方能“并力同心,共生万物”。道教的这种思想,首先是承认宇宙间万物都有其合理性与平等的存在地位,主张让宇宙万物任性自在,自由发展,自足其性,“存亡任天”。人应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应当以征服者姿态高高凌驾于自然之上,进行无休止的掠夺,因为人与自然是“同体一气”的,对大自然无限掠夺和破坏的最终结果,也必然导致人类自己无家可归。这些关于提高环保意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证可持续性发展等目前已浮出水面的诸多严峻问题的思考是非常深刻并超前的。西方有句俗语:要想看到美丽的彩虹,就必须忍受下雨。道教文化的精华不能脱离道教这一神学宗教而存在,糟粕也可以转化为最肥沃的土壤,为道教这一神学宗教的发展,演变提供充足的养料。这也许就是我们必须深入道教内部去研究道教的目的和必要性之所在。明清之际道教整体的“颓波日下”,是整个中国封建制度“天崩地解”的一个缩影,全真教在这一历史时期经过萧条、整合到中兴,这一历史现象不仅说明了全真教自身的适应性和兼容性,也体现了全真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具有自我更新、自我改善、自我发展的勃勃生机。王君志忠的博士论文《论明清全真教》从全真教的衰落到中兴的问题切入,对全真教的这段历史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研究,并且进一步把视野扩大到这一时期整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小见大,由表及里,显示了作者作为一个青年学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学术功底和洞察力。这次出版之前,又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了些校改。这一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道教断代史研究的一个空白,作为作者的指导教师,我希望他能以此为起点,虚心向学术界前辈学习,在道教研究领域继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是为序。卿希泰2000年6月5日于四川大学本书前言儒道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它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感情和强大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均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几千年来战胜一切困难、经过无数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武器,在今天仍然显示着它的强大生命力,并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自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路线以来,我国对儒道释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博士点,使年轻的研究人才的培养工作走上了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轨道,一批又一批的博士毕业生正在茁壮成长,他们是我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一支强大的新生力量,是有关各学科未来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有一部分在出版之后,已在国内外的同行学者中受到了关注,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但因种种原因,学术著作的出版甚难,尤其是中青年学者的学术著作出版更难。因此还有相当多的博士学位论文难以及时发表。不及时解决这一难题,不仅对中青年学者的成长不利,且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术交流也不利。我们有志于解决此一难题久矣,始终均以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近与香港国玄学院商议,喜得该院慨然允诺捐资赞助出版《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这将是学术界的一大盛事,长期坚持下去,必然会产生它的深远影响。本丛书面向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征稿。凡是以研究儒、道、释为内容的博士学位论文,皆属本丛书的出版范围,均可向本丛书的编委会提出出版申请。本丛书的编委会是由各有关专家组成,负责审定申请者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入选Xi作。我们掌握的入选条件是:(l)对有关学科带前沿性的重大问题作出创造性研究的;(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新的重大突破、得出新的科学结论从而推动了本学科向前发展的;(3)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对学科建设具有较大贡献的。凡具备其中的任何一条,均可入选。但我们对入选论文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要求,这就是文章观点的取得和论证,都须有科学的依据,应在充分占有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并详细注明这些资料的来源和出处,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避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我们提出这个最基本的共同要求,其目的乃是期望通过本丛书的出版工作,在年轻学者中倡导一种实事求是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学术研究的严谨学风。由于编委会学识水平有限和经验与人力的不足,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垦切希望能够得到全国各有关博士点和博士导师以及博士研究生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加强联系和合作,给我们推荐和投寄好的书稿,让我们一道为搞好《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的出版工作、为繁荣祖国的学术文化事业而共同努力。《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编委会1999年8月5日
-
技术与哲学研究陈凡 主编《技术与哲学研究(2004年)(第1卷)》的宗旨在于坚持“突出学科特色,加强基础研究,注重现实应用”的学术研究纲领,为哲学工作者、技术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用便于视野、科学思维去反思技术及技术与哲学关系的学术长廊,为全国哲学界、科学工程界以及中外技术哲学工作者建构一座沟通信息、启发思维、学术探究、成果交流的创新平台。我们作为《技术与哲学研究(2004年)(第1卷)》的创办者,肩负着双重职责,既要虔诚地为学有专长、颇负盛名的技术哲学家提供发谠言宏论、育百代英才的高峰论坛,又要热诚地为风华正茂、初露锋芒的青年才俊创造展个人风采、论真知卓见的学术空间;既要集中反映国内技术哲学的一流研究成果,又要有选择地评介国外技术哲学的新近研究动态;既要注重于技术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又倾情于技术哲学学科特色的打造和张扬,实现《技术与哲学研究(2004年)(第1卷)》学术交流、服务社会的系统功能,努力把《技术与哲学研究(2004年)(第1卷)》打造成国内技术哲学创新的高峰论坛,中外技术哲学交流的平台窗口。
-
现代与现代主义(美)弗雷德里克·R·卡尔(Frederick R.Karl)著;陈永国,傅景川译本书是一部以现代西方一种重要文艺现象:现代主义为研究对象的论著。所谓现代主义,就是从19世纪末起在西方出现的一系列悖逆理性传统的作家、艺术家的创作通称。作者以丰富翔实的背包袱,广涉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美学、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着力澄清在此之前关于现代主义的一些模糊认识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但由于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的不同,书中的某些重要观点是我们不能苟同的。弗雷里克·R·卡尔,1927年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2004年4月30日于纽约市汉普敦逝世。曾先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生前任纽约大学英语系教授。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现代与现代主义》、《康拉德传》、《福克纳传》、《卡夫卡传》和《乔治·艾略特传》。
-
人的哲学论说薛德震著本书围绕人性、人的本质、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人道主义、异化问题、人的解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释;并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的理解,论述了有关改革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改革对哲学的呼唤、建立新的知识体系、知识经济与中国出版业的关系等现实问题。
-
论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施正一著本书第一篇是对思维与思维科学看法的概述,第二篇是针对学术界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两种理论思维方法发展道路的流行观点,概述了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第三篇结合马克思的《资本论》体系结构,全面地论述了作者对政治经济学中理论思维方法发展史的基本看法。第五篇是从学习研究《资本论》所体现的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的重要性,进而概略分析了我国的经济学界的几位著名代表人物应用《资本论》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特点以及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想法,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后面是试图运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中所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来研究我国的民族问题以及是运用科学理论思维方法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形态,指出宗教文化形态学的研究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作指导。
-
当代中国《当代中国》画册编委会编本画册选用近400幅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和艺术照片,分开国奠基、万众一心、突飞猛进、科技兴国、百花齐放、为国争光、幸福生活、统一大业、钢铁长城、和平外交共十个部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做多视角全方位的展示。为加强画册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画册在兼顾史料的同时,突出摄影作品的艺术和感染力。
-
论语浅悟姜厚粤全书采用繁体字,有志研究古籍者,不可不读繁体字的原著,《论语》既是开启诸经的钥匙,自当先行引路。另外,原文及所引古注中的异体字,本书均保持原貌。特别提及的是,其著所引书目六百八十种,几生产方式囊括了自汉至清一切具有影响力的注解,使人足不出户便可翻检到在图书馆需要查询半天或许都查不到的资料。凡有志入探讨《论语》者,此书不可或缺。
-
每天给点动力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哥特形式论(德)威廉·沃林格尔(Wilhelm Worringer)著;张坚,周刚译本书是《哥特形式论》的基译本,作者用这种一般的艺术理论来解释哥特艺术,是现代艺术批评中最具启发性的论文之一。在对以前所有哥特艺术批评标准的批评方法,它有首创性,因而也是依照一种推想而产生的有关哥特艺术的再评价。这种推想,作为其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还包括了作者的对哥特艺术真切、直观的感知或愉悦的体验——这里并不仅仅是社会的和经济的状态,而是指哥特人,他的世界与意志的一般的精神性渴望。哥特在这个意义上就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词汇。确实,沃林格尔教授在艺术理论方面最具原创性的贡献之一就是在哥特艺术与一般的哥特精神之间建立起联系。这篇论文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分析的著作,它还是一部富于想象力与洞察力的著作。不但中世纪的外在现实,而且它的宗教与知识生活都在针对着我们理解力的情况下得到了创造和阐释。拉斯金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位作家,他在描述哥特艺术魅力方面成就最为突出,沃林格尔教授所做的则要超过这一点:他从哥特艺术时代的观点出发来解释哥特艺术魅力。哥特艺术不再是旅行家、考古学家的浪漫主义式的偏好,它取得了作为欧洲文化发展史中一个伟大时代的位置。<
-
布伦塔诺价值哲学许为勤本书主要立足于对布伦塔诺把握价值的方式的研究,探讨布伦塔诺价值哲学的观念与方法,期望通过对布伦塔诺价值哲学的研究,寻找到对当代价值重建富有意义的启发。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布伦塔诺价值哲学的总体建构、布伦塔诺建构价值哲学的心理学基础、布伦塔诺建构价值哲学的认识论基础、布伦塔诺建构价值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默祷的历史源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