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分析的形而上学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题指导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文艺对话集[古希腊]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本书内容包括伊安篇:论诗的灵感;理想国: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诗人的罪状;斐德若篇:论修辞术;大希庇阿斯篇:论美;会饮篇:论爱美与哲学修养;斐利布斯篇:论美感;法律篇:论文艺教育。最后还有题解、译后记: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人名索引等内容详细。
-
判断力批判康德暂缺简介...
-
查理大帝传(法)艾因哈德(Eginhard)著;(英)A.J.格兰特(A.J.Grant)英译;戚国淦译查理大帝(公元768-814年在位)是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有名人物,是法兰克国家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代君主。查理生活的年代,是西欧封建化过程急剧进行的时刻。他的全部政策代表了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利益。就在他统治期间,法兰克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了。 《查理大帝传》包括两种传记,一种为艾因哈德所撰,另一种为圣高尔修道院某佚名僧侣所撰。两种传记均撰于九世纪,是关于查理大帝的最早的史料。
-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 著;贺麟,王玖兴 译这个中文译本的正文和目录中每一篇章之下用六角括弧〔〕加入的小标题,是根据1921年的拉松本和伊波利特的法译本并参考俄译本中的小标题翻译过来的。这些小标题,虽非黑格尔著作所原有,也不都能概括标题下的全部内容,但过去编者和译者增补进去,是因为它们有助于理解各该段落的大意,所以中译本仍采用了它们,以便读者参考。译者在一些地方为了补足原文语意,继续使用了上卷译文用过的在必要的地方略增几个字或一句话的办法。凡增补的字句,也都置于六角括弧内,以表示是译者补足的。例如“在我们〔研究现象学的人〕看来”,“自我〔或主体〕”,“自我〔或个人〕”:在前一短句的六角括弧内经译者补充文字后,就表明那里所说的“我们”不是泛指一般的我们,而是确指用辩证法探讨精神现象发展的人或读者;而以下两处所谈的“自我”(DasSelbst),也有特殊意义,前一“自我”是指与实体相对立的“主体”,后一“自我”是指与社会全体相对立的“个人”或个体。大家都知道,《精神现象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晦涩最难读的著作之一。虽有译者增补的字句和简单脚注,但恐怕帮助并不多。这册下卷丙(乙)论“精神”一章,是王玖兴译,贺麟校阅的,丙(丙)论“宗教”一章是贺麟译,王玖兴校阅的,丙(丁)论“绝对精神”一章由杨祖陶译成初稿,经贺麟和王玖兴校阅和修改过的。《精神现象学》的这个下卷译稿,原已于1965年五月完成,并交由商务印书馆编校付排,于1966年秋季印成校样交给译者。这次正式出版之前,我们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增补了脚注,许多地方等于重译。本书上卷出版后,曾有不少读者来信,对下卷的翻译出版寄予殷切希望。现在这个下卷几经反复校订终于出版,深愿不辜负读者的期望。但尽管如此,限于种种条件,仍难免有欠妥当甚或错误的地方,译者所加的脚注和六角括弧内的补足字句,也不免有欠妥当甚或错误的地方,都希望读者多加指正。
-
美学(德)黑格尔 著,朱光潜 译中有理想才能成为美学的这第三个领域的内容,因为这里正是世界观整体中的美的理念本身化成对象,所以艺术作品现在还不应理解为本身分成部分的整体,而是应理解为一种有机体,其中差异面如果在第二卷已分化为一系列本质不同的世界观,现在就要分成一些个别具体化的组成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又是独立自足的整体,而且作为个别具体化的整体,可以用各种不同艺术类型来表现。
-
中國管理哲學曾仕强 著《中國管理哲學》又名「管理中国化的途径」,旨在寻求中西管理思想的融合:一方面使我国的道德理想和艺术精神,能充份溶化于现代管理之中;方面使西方的管理工具及制度,能在我国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表现出真正中国化的特色。着者从事行政管理二十余年,依据有关哲学理念,评判各种管理理论及实际,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卸未习哲学者亦易于领悟。对于当前我国管理者的共同难题,尤能顾及我国实际情况,提供正当解决方案。
-
十三经索引叶绍钧编本书是叶绍钧先生所编《十三经索引》开明书店1934年版的重订本,是关于《十三经》的索引。书中以笔画为序,标明十三经中每个句子的页码和位置,同时附有四角号码查字法。本书一直是文、史、哲各科研究和教学工作者普遍需要的一部工具书。
-
思想录何兆武本书作者帕斯卡尔是十七世纪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之一,他对于近代初期的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帕斯卡尔的思想理论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思想录》一书中。引书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潮之外,别辟蹊径,一方面它继承与发扬了理性主义传统,以理性来批判一切,同时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切真理都必然以矛盾的形式而呈现这一主导思想之下指出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及其界限,并以他所特有的那种揭示矛盾的方法,从两极观念的对立入手,考察了所谓人的本性以及世界、人生、社会、历史、哲学知识、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理论问题。其中夹杂有若干辩证思想的因素,又复浓厚地笼罩着一层悲观主义的不可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