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H.L.A.哈特《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修订译本)(汉译名著本21)》收录了哈特自1953年至1981年写就的17篇重要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写作时间跨度大,而且选题广泛,几乎涵盖了他在语言哲学、法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领域中的独特思考,甚至还讨论了刑法哲学中的不能犯未遂的问题。在书中,哈特既讨论了一般性问题,也品评了生长在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法理学流派,还对19至20世纪热烈争论的自由、功利与权利等主题进行了探究,其中批评罗尔斯的文章甚至直接影响了《正义论》部分内容的修正。此外,哈特还对重要的法律理论家如耶林、霍姆斯、凯尔森和富勒展开了真诚而犀利的批评。《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修订译本)(汉译名著本21)》对于人们了解哈特思想的全貌有着重要意义。
-
对话录[英]大卫·休谟 著,张连富 译本书是大卫·休谟的一部宗教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9年。该书的主题是驳斥当时流行的两个宗教假设,即宇宙设计论和正统的天启论。这两个假设试图把宗教真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休谟通过对它们的驳斥而动摇了整个宗教的理性根基。该书采取了对话体的方法,共设置了三个角色,分别是设计论者克里安提斯、天启论者第美亚和代表休谟本人思想的斐罗。整个对话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设计论的驳斥,第二部分是对天启论的驳斥,第三部分是斐罗对自己的宗教怀疑主义的深情告白。对话体的方式一方面让作者可以“放肆”而深入地探讨当时危险的主题和观点,另一方面可以让不同的立场在相互驳难之中充分显示自身。虽然整部著作都在贬抑理性,但它却散发着浓厚的理性气息。
-
人性与伦理赵敦华本书是一部关于人性与伦理的跨文化研究原创之作,书中有大量创新的观点。全书分三个部分:1.用观念史的叙事方法,构造了西方人性论的发展史。2.用范式转变的方式应对人性的危机,强调达尔文进化论对研究人性论、哲学和伦理学的范式作用;3.中西伦理的比较和对话,包括轴心时代的共时性案例分析和儒家与基督教伦理的历时性比较。
-
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赵敦华本书基于文化自信的宗旨,提出如何正确地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合理部分,使之与中国现代化文化相融合。所谓中国式解读,指的是一种文化意识和理论标准,它决定着我们观察问题的角度、解释模式和表达方式,以及选择素材和审视结论的价值取向。具体有以下三点:1.用地道的中国话说外国的道理;2.以中国文化为参照开展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3.加强西方哲学研究同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联系和合作。基于此,全书分五篇:西方哲学总论;西方哲学史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西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大哲学”的观念。
-
性格学的基本问题亚历山大·普凡德尔暂缺简介...
-
儒家生态哲学史乔清举 等 著儒家哲学本质上也是生态哲学。儒家生态哲学的理论结构为天人关系论、生态本体论、生态德性论、生态功夫论、生态境界论等,由此结构出发可以概括出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儒家生态哲学史”。其发展脉络是:先秦为奠基阶段,两汉为宇宙论建构阶段;中经魏晋玄学的否定性深化,唐代的元气论扩展,至宋明清达到本体化阶段。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哲学的根本原则,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 终定位为以“仁”为本体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即是仁。仁展开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收摄则为仁。仁作为本体,在自然为天地之心、生生之德、宇宙的合目的性;在人为生态德性,并 终表现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态境界。本书是 外首部论述儒家生态哲学史的专著,为深化对中华 传统文化的认识,构建世界生态哲学的中国话语,奉献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以及人们理解世界和提高修养境界,提供了理论引导。
-
谈谈方法(法) 勒内·笛卡尔 著,于远超 译“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代表作,“我思故我在”初次登场!《谈谈方法》是笛卡尔的思想自传,也是笛卡尔哲学体系方法论。本书作为笛卡尔shou部著作,他以半自传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论述自己探索总结的新哲学方法以及形成过程。在本书中,笛卡尔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步骤——排疑、分类、排序和全面,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形而上学、数学哲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问题。本书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的宣言书,树起了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大旗。
-
从共同法到都市法许小亮本书从世界主义法律模型的建构历史入手,分别探讨了罗马万民法、中世纪共同法、现代早期万国法和国际法以及新型的都市法。以康德法哲学为方法论根基,本书为上述法律形态勾画了一种新的历史叙事,力图揭示出这一法律形态在法哲学历史上的基本轮廓。通过将世界主义意识、国际法史和康德哲学进行有机结合,并联系对现代世界新型法律形态都市法的关注,本书对法哲学的全新历史叙事及其对于世界主义法律形态的可能贡献提出了基本阐释框架。
-
观物李震邵雍是北宋理学建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易学家,其思想具有高度的独创性。然而,与同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张载、二程四子相比,邵雍的哲学因其异质性和复杂性,而鲜有深入的综括研究。《观物》一书旨在完成这个颇具难度的课题。全书视野开阔、考辨扎实、分析细密,对邵雍的生平、著作与哲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是邵雍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宋明理学等相关研究也具参考意义。作者认为,邵雍哲学的精神在于“观物”之理。这一主题内在地开出了两方面的路向:其一,邵雍以高度形式化的数理原则,空前具体地描述了“物”的条理、结构与规律,突显了存在的确定性、物理的秩序性与世界的一贯性;其二,邵雍儒道兼综的思想底色,催生出了独特的“观”的心性哲学与人生态度。只有通过对邵雍“观物”之理的深入抉发,才能明确认识到:邵雍庞大高严的物理建构与自在洒脱的人格气象,既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质,也内在于时代的普遍思潮之中,他用一种极为特殊的思想形态,为即将到来的理学时代作了刚柔两方面的奠基。
-
中世纪哲学史翟志宏 等著中世纪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史的一个基本构成部分,在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我国学者对它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高校一些哲学和宗教学院系也把中世纪哲学作为一门主要课程,纳入到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这些研究和教学实践虽然为学生们认识和了解中世纪哲学提供了良好的思想资源,但由中国学者编写并公开出版发行的以“中世纪哲学史”为名称的教材可说是凤毛麟角,在市面上也难以看到。西方有关中世纪哲学的研究有着长期的历史,形成了相当丰富的专著和教材。它们对于我们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和帮助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上,这些专著与教材在基本倾向与立场、结构安排、内容选取以及表述方式和使用语言等方面,都与我们的实际需要有着一定的距离。长期的教学活动使我们认识到,编写一部适合中国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中世纪哲学史教材,是 必要的。本教材的编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我国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借鉴已有的各种著作与教材的基础上,对西方中世纪哲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究,进而形成内容完备、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