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理性与希望闻骏从总体层面上看,康德宗教哲学*为核心的思想特质在于其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道德理性和实践理性基础上的道德宗教。从某种程度上讲,“道德必然导致宗教”恰恰是康德宗教哲学的理论主旨和基本走向。一方面,为了解决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为了实现作为道德*终目的的至善,为了保证德福一致和相匹配,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不得不引入了“上帝存在”的悬设,并且后来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在由自然目的论通向道德目的论的过程中导向了上帝存在。另一方面,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中,康德在善恶原则相对立的道德人性论基础上完成了道德宗教的系统建构。实际上,康德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中也正是围绕着这一线索展开所有论述的。因此,在康德宗教哲学看来,上帝本质上是一个道德的上帝,而我们的宗教信仰本质上是一种植根于道德理性的宗教信仰。对于我们的理论理性来说,上帝作为一个自在之物和理念是根本不可知的,我们也不能在理论理性的层面去证明上帝存在。然而,上帝存在却是我们的道德理性和实践理性所必需的“悬设”,是发自实践理性的本质要求,是道德实践的必要条件,也充分反映出了我们的道德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根本需要。
-
生命的真谛伍茂国《生命的真谛》是关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导读,并对唯意志主义哲学观做了简要介绍——像书名所表示的那样,叔本华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即意志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不可见的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可见的表象世界则是意志派生出的虚幻的部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介绍叔本华的生平事迹,第二部分对叔本华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哲学思想做了提纲挈领的介绍,第三部分阐述了他对尼采、维特根斯坦和王国维的影响。全书意在揭示叔本华的哲学是西方甚至整个现代人类的奠基性思想。
-
生命与形式杨向荣《生命与形式》是关于齐美尔生命美学思想的介绍。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介绍齐美尔的成长历程,第二部分对西尔美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美学思想做了提纲挈领的归纳,第三部分揭示了生命的美好的真谛,第四部分向读者介绍了齐美尔一生中发表的著作。此书的核心内容是我们要站在美学的高度,时刻保持学习,追求审美能力的提高、道德境界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发展,让人生充满意义。全书内容充满意义。
-
阴阳物论蝶问周作者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皆存在阴阳二相,是一种普适规律。基于此规律,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对理论物理进行了思考和探讨。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宇宙概念,时间定义,物质定义,能量定义,空间的定义、分类及物理特性,场的定义、分类及物理特性,力的定义、分类及作用机理,基本粒子的定义及物理特性,高级粒子的定义、构成及稳定机理,电性的实质及物理特性,原子的结构及稳定机理,光速的定义及特性,宇宙的演化规律等等。
-
陷入奇点吴冠军暂缺简介...
-
笑声外的遐想程宇松 著相声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作者透过其通俗易懂的表面,发现了深藏其中的丰富哲理和人生意义,探讨了相声的真正本质;并进一步思考了科学与艺术、宗教与道德以及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剖析了当代社会的部分精神现象。作者认为,相声揭露了事物与认识的不对称,世界本质上具有荒谬性,人们只有经常反思、不断追问,才能认识自己,克服精神的陨落。
-
螺旋的思董晋骞暂缺简介...
-
特征论马学思 编本书旨在运用哲理思辨方式和诗化叙述手法,不 畏宇宙之巨,不舍尘埃之微,为人们展示一幅既熟悉 又陌生、既亲切又神秘的具有精神与物质双重建构品 质的“特征”这一特殊事物的全景图。思考“特征” ,是为了寻求它所隐藏的物质之真、精神之象、世间 之理和人性之美。研究“特征”,是为了洞悉它所涵 盖的宇宙法则、世间秩序、事物本性和人类面目。人 这一生,不论他是高贵还是卑微,都离不开“特征” 编织的网络,逃不脱“特征”营造的氛围。本书中,“ 卷 自然规律”、“第二卷 思维 情绪”、“第三卷 文化品质”、“第四卷 艺术风貌 ”、“第五卷 美学姿容”、“第六卷 社会真相”, 六卷之间各自独立、相互嵌套,通过网状结构整合、 诗化语言浸润、对比手法探究、哲学思辨统摄,融知 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不仅从简单 的因果关系的现象之中,而且从复杂的多维关系的本 质之上,将人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征”的脉 络肌理抽丝剥茧,让所有人事物理的善恶美丑、是非 曲直、真假虚实、正反强弱纤毫毕现,宛然在目。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恰恰是因为有了“特征”这 一魔杖的法力。多样社会风情万种,常常是因为有了 “特征”这一神灵的奇功。若想细致入微、全面深入 地观赏和品鉴自然人文、艺术美学、社会经纬等等的 奇特景象和动人意蕴,那么,就请你打开“特征”之 门,进入它那深邃高雅、色彩斑斓的瑰丽殿堂吧!
-
自然辩证法王德胜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自然辩证法史、学科概论;自然观、自然图景;科学观、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范畴论、科学哲学、科学学;科学组织论、科学活动论、科学社会学;“天人合一”的科学发展观、和谐共荣绿色的生态观、环境观;科学家道德心理素质与合作能力;科学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科学、技术、经济、社会(STES)协同发展机制;科学技术价值观与科学创新驱动;人工智能与第四次产业革命;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 ”、智能时代、机器人与“五大文明建设”;科学研究个体与群体、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谱系等。全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接为依托,西学东渐、东学西渐、中体西用、兼收古今中外思想精华,“不忘本来,学习外来,面向未来”。
-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问题刘怀玉本书是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专题研究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社会及思想文化界“空间化转向”现象的哲学论著。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是互不相干的:当人们讨论空间问题时,社会历史是在视野之外的;而在人们思考历史问题时,空间又消失了。这就需要我们首先从空间观与历史观彻底统一的角度,把空间问题提升为“空间化”问题。一方面把空间动态化地理解为历史发生的前提与结果,另一方面把历史具体化地理解为具有持存性、共存性形态的社会空间关系存在。其次,把空间化问题从一个哲学范畴与社会理论问题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特征与核心课题。本书首先从讨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空间化概念问题入手,进而从空间化视野把握当代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城市化与国家的“再区域化”发展的趋势与特征等问题。接着重点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理论来源与基础问题,并专题性与个案性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化理论。最后集中讨论空间化视野中的现实哲学问题,包括城市哲学问题与中国道路的空间化历史与逻辑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