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法律的沟通之维(比)马克·范·胡克 著,孙国东 译1980年代以来,哈贝马斯先后将其沟通行动理论运用于伦理学、政治哲学和法律哲学等领域,提出了以其商谈理论为核心的实践哲学理论体系。比利时法学家马克·范·胡克(Mark Van Hoecke)《法律的沟通之维》一书是哈贝马斯法律商谈理论在法律哲学领域的更具体运用,论述了法律的定义、特征、功能、法律系统的概念、法律方法论、法律的合法化等问题。
-
石经研究房山石经博物馆、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石经研究》是房山石经博物馆和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编的全国性专业学术年刊,现已成为中国历代儒、释、道石经和房山石经最新学术研究的交流平台。本辑第一次将西夏重要佛教典籍《藏汉合璧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48页经叶图版公之于世,罗炤先生撰写《影印出版后记》概述其传译源流及其研究情况。《〈风峪华严石经〉流散拓片录文校注》则第一次全面梳理了不見於晋祠博物館和可補晋博拓片成片殘損的流散海内外的4种风峪华严石经拓片并予录文校注,《风峪华严石经》现存经文得以全部公之于世,成为《华严经》的一种珍贵版本。其他几篇各有新的发现,可资佛教研究者引以为宝贵参考。
-
笛卡尔论表征多米尼克·派勒本书主要针对笛卡尔哲学中的观念问题,尤其是由观念论而来的表征主义认识论(间接实在论)与直接实在论之争。第一部分,分析观念在笛卡尔哲学中的含义,与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相关概念对比,并借助当代现象学的方法重新分析笛卡尔的观念概念。第二部分,对各类观念,如质料观念、非质料观念以及虚构的观念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重释笛卡尔的真理观,同时也从意向性的观念视角解决了“笛卡尔循环”问题。本书通过对观念的意向性解释,完成了对传统的笛卡尔认识论的颠覆。观念并不再是一种存在于思维者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相反,它具有的意向性使其更具有直接实在论的特性。观念并没有构成认知的障碍,也未成为一种“纱幕”。
-
乾嘉皖派的理必科学冯胜利本书从乾嘉考据学入手,揭示皖派学者在“理证”和“求是”方面的学术建树,论证戴震的理必、段玉裁的理校和王念孙的理训之间一脉相承的学术范式,力从乾嘉学者理性思维的角度,发覆他们在科学思想上的原创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本书提出民国时期章黄承袭“理必思想”(即理性主义),创造性地发展出“发明之学”。“发明之学”与胡适和傅斯年尚西学而发展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及其“材料发现之法”,不仅有着学理的不同和时代的差异,而且二者经历了一场学术思想史研究至今尚未引起关注的“今发见之学行,而发明之学替”这一学术范式之更替。
-
保罗·利科六访马赛尔[法]保罗·利科 [法]加布里埃尔·马赛尔 著;陆达诚 译本书收录了两位思想巨擘保罗·利科与加布里埃尔·马赛尔的六次对话的文字成果。1968年,保罗·利科多次拜访了业师马赛尔,并与他讨论有关形上学、存在主义、戏剧、神圣、死亡、科技等问题。在这六次讨论中,他们少有意见不一之处,二人有着基本的共识。利科采用了马塞尔的存有论立场作为自己的立场。马赛尔认为,谦逊是“存有”的真实见证人的记号。而见证,则是为光作见证。利科说马赛尔首创了“光的形上学”。光照明、引导、吸引旅途之人与其他路人同步前行。这光也许变得黯淡,但它仍能指示晨曦的方向,给人带来希望。此外,本书还收录了马赛尔的剧本《破碎的世界》,在利科与马赛尔的对谈中,曾多次提及马赛尔的这部剧作,它是马赛尔存在哲学的文学性体现,也博得了利科的诸多赞誉。
-
郭店楚竹书哲学思想研究丁四新暂缺简介...
-
德国古典哲学中神秘主义研究肖宁 著本书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神秘主义与理性之间“对立”与“协调”的双重路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神秘主义在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和演绎的逻辑进程,从而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对德国古典哲学理解的理论维度。
-
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赵敦华本书基于文化自信的宗旨,提出如何正确地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合理部分,使之与中国现代化文化相融合。所谓中国式解读,指的是一种文化意识和理论标准,它决定着我们观察问题的角度、解释模式和表达方式,以及选择素材和审视结论的价值取向。具体有以下三点:1.用地道的中国话说外国的道理;2.以中国文化为参照开展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3.加强西方哲学研究同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联系和合作。基于此,全书分五篇:西方哲学总论;西方哲学史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西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大哲学”的观念。
-
社会批判理论纪事张一兵《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15辑呈现了当代西方加速主义理论家的代表作品,既包括以尼克·兰德为代表的右翼加速主义,也涵盖了以亚历克斯·威廉姆斯和尼克·斯尔尼塞克为代表的左翼加速主义。“科西克专题”对资本主义的物化结构进行了批判,试图从历史认识论层面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科西克的历史认识论探讨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考。“海外学者论域”专栏收录了西方著名学者埃内斯托·拉克劳、弗里德里希·波洛克和米夏埃尔·宽特对资本主义和唯物史观的研究。
-
儒家生态哲学史乔清举 等 著儒家哲学本质上也是生态哲学。儒家生态哲学的理论结构为天人关系论、生态本体论、生态德性论、生态功夫论、生态境界论等,由此结构出发可以概括出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儒家生态哲学史”。其发展脉络是:先秦为奠基阶段,两汉为宇宙论建构阶段;中经魏晋玄学的否定性深化,唐代的元气论扩展,至宋明清达到本体化阶段。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哲学的根本原则,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 终定位为以“仁”为本体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即是仁。仁展开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收摄则为仁。仁作为本体,在自然为天地之心、生生之德、宇宙的合目的性;在人为生态德性,并 终表现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态境界。本书是 外首部论述儒家生态哲学史的专著,为深化对中华 传统文化的认识,构建世界生态哲学的中国话语,奉献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以及人们理解世界和提高修养境界,提供了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