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理论
-
老子异文总汇李若晖 编《老子异文总汇》通过全面系统整理历代《老子》异文,以整体把握《老子》异文谱系,也为全面把握中华典籍异文发生演变的谱系与规律提供坐标系。本书作者花费数年搜集整理了共106个版本的《老子》。其中包括郭店楚墓竹简本、马王堆汉墓帛书本、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本、英国藏本、法国藏本、日本天文十五年古钞本《老子》河上公注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王弼注本等。全书采用8开本,竖排繁体。对开的两面从右至左通排,经为《老子》原文,纬为版本情况,借此呈现所有106个版本的《老子》文本。
-
人的乌托邦邹广胜 著理想人格是古今中外智者无不共同追寻的人生目标,同时他们以自己一生的践行来阐明其真实的意义,知行合一是根本。本书从真、善、美的高度,以孔子、庄子、佛陀、苏格拉底、耶稣等这些名垂千古的先哲为范例,探讨作为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究竟意味什么,他们的言行对我们反思当下的人生意义非凡。
-
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研究论集王杰 著,王杰,何信玉 编在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视域中,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形成及其发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当代美学的相关理论,第一次对学界的主流观点展开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构想。
-
道的生成与本体化 论古代中国的本体思想蒋重跃 著本书是一部关于古代中国本体思想的研究文集。全书围绕“道”这个中国哲学概念和“本体”这个西方哲学范畴展开论述与论证,是一部尝试沟通中西哲学的作品,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所具有的“本体论”意义。书中的“本体”,既不是“本末”的“本”,“体用”的“体”,也不是“本体与工夫”的“本体”,不是来自中国传统,而是来自西方哲学,就是指称凡物之所以然的概念。本书从问题的讨论到方法论的探究,再到文献资料的梳理,都为后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
-
实践哲学评论徐长福 著,徐长福 编本书以实践哲学学科域为定位,以学术质量为很高判准,从实践哲学的具体领域层面阐发观点,体现了中山大学哲学系在实践哲学领域的引领作用,很多文章是国家及广东省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本书适合哲学研究者及哲学系学生使用,对哲学前沿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
黑格尔《逻辑学》开篇[英] 斯蒂芬·霍尔盖特(Stephen Houlgate) 著,刘一 译《黑格尔《逻辑学》开篇:从存在到无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是二十一世纪解读黑格尔《逻辑学》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斯蒂芬·霍尔盖特将《逻辑学》视为黑格尔哲学中非常晦涩难懂的文本,称之为“一部牢牢封闭的书卷”。为了向读者打开《黑格尔《逻辑学》开篇:从存在到无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作者从近代康德哲学的问题焦点入手,采取开放性的态度,对一个多世纪以来黑格尔研究、特别是《逻辑学》研究的各种进路、各家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对《逻辑学》由以产生的各种语言的、历史的、宗教的“解释学的前提”做了充分的说明,并且准确地定位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其“现象学”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应当把《逻辑学》视为一种揭示了思想之基本范畴和存在之基本结构的“无前提的思维”,放置在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问题发展的广阔脉络之中。为了引发对黑格尔《逻辑学》更广泛的关注和兴趣,作者还典范式地对该书的开篇章节——从“存在”到“无限性”范畴——做了鞭辟入里的文本评注和内容解读,其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丝毫不下于该书其他部分。
-
阿毗达磨研究[比利时] 巴得胜 著,盛宁 译《阿毗达磨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上座部佛教经典阿毗达摩论的学术研究,重点探讨了说一切有部诸派的思想源流,及诸派不同思想之间及其本身与其他佛教部派,诸如大众部、中观学派等之关系,对学界重新了解说一切有部诸派哲学及早期佛教发展情况有重要价值。
-
神会波兰尼张一兵 著本书是从构境论的视角全面透视波兰尼意会哲学内里要义的文本学研究论著。作者在大量第一手文献的精心解读基础上,第一次剖析了波兰尼区别于概念知识体系的认知存在论构式线索。由辅助觉识作为辅助环的焦点觉识指向,突现出一个只能意会的整体认知场境,这是人的行为场和话语筑模的微观格式塔建构机制。一切人文艺术和科学认知活动,都会是学者个人将自己的激情内居于艺术活动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会过程。这个内居,指的是人将自己的生命存在完全注入到他所学习、体知和享受的事件场境之中。这是走向艺术体验式的一种全新的意会认识论的构境。本书文献详实,观点新颖,思考深入,是进入波兰尼意会哲学的极*读物。
-
如何阅读维特根斯坦[英] 瑞·蒙克 著,徐斌 译维特根斯坦与其他分析哲学家写作的主题并无不同,都是关于逻辑的本质、语言的局限性和意义的分析,但他以一种独特的诗化风格完成了这一点,这使其作品与其他同行的作品截然不同,同时,也使如何对其作品进行阅读这一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瑞·蒙克认为,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根源在于决心坚持我们时代的科学主义特征,坚持非科学的理解形式之完整性与自主性。维特根斯坦试图阐明,我们于哲学中所寻求的理解,与我们对一个人、一段音乐,甚或是一首诗所寻求的理解是相似的。
-
历史唯物主义与精神生活研究庞立生 著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建构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精神生活的基本理论框架,集中探讨了西方现代性话语对于精神生活问题的反思及其局限,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对精神生活的物化与个体化处境的现代性理解,梳理了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对当代中国精神生活变迁机理的内在线索,并比较系统地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扬弃精神生活现代性困境的理论观点,澄明了精神生活文化自觉与文明建构的思想方向。本书对于推进和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精神生活的理论研究,清醒认识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真实状态,把握当代中国的精神处境、推动时代精神的文化自觉与文明转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