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赵健磊中国民间泥彩塑艺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循系着中华文化的优秀文脉,秉承、综合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民间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世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体现,是高度手工技艺与创作才能的结晶。其工艺本身及艺术作品,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绚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河北泥彩塑卷)》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的专题项目之一,也是第一部关于中国民间泥彩塑的代表性著作,是各地区泥彩塑技艺的集大成。《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河北泥彩塑卷)》对实地调查取得的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不仅介绍了极富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各地泥彩塑作品,更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地口王现了各地区民间泥彩塑的演进历程和发展状貌。
-
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千年窝妥暂缺作者蜡染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丹寨县是中国著名的蜡染之乡,以拥有全省*多的蜡染民间艺人而著名,且原生态蜡染图案*为丰富,被海内外称为“东方**染”。作为一种活态的传统工艺,丹寨蜡染具有满足物质需要的重要作用,同时作为精神产品,还有满足审美需要、寄托民族情感、实现彼此认同、寻找归属感的文化意义。中国民族博物馆以丹寨为试点,多次实地调研蜡染技艺传承与发展,获取了大量图文资料,并重点对蜡染传承人作品进行了征集。本画册以所征集的近百件丹寨苗族蜡染作品为基础,通过画册的形式对丹寨蜡染的艺术风格、文化内涵及传统纹样进行生动阐释。主要内容包括:(一)丹寨蜡染技艺历史传承与发展简介。(二)丹寨蜡染的制作工艺:在与其他地区蜡染相同的工艺之外,丹寨蜡染还有将浆布、刮压等独特的工艺流程。(三)以博物馆所收藏作品为例,具体介绍丹寨蜡染传统图案的类型与特点、文化内涵及艺术赏析。(四)丹寨蜡染的创新与发展: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改变逐渐转向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的改变。
-
纸马 心灵的慰藉 张道一民艺学研究张道一读者诸君,您见过主要供焚烧的神像吗?您知道什么是“纸马”吗?经常有一些朋友问起,不仅是年轻的后学,也有我的同辈,不知“纸马”为何物,是不是艺术。我也不是专门研究此物的,因为关心我们民族的底层文化,在我进入晚年的时候,想把散落于民间的各种形式的艺术收拢起来,探讨真正的文化基础所在。这种艺术又带有宗教的性质,反映出一种信仰和意识,流布于民间,其图像大都是用木版刻印的。艺术虽有高下之分,但不能说不是艺术。从其形式的特点看,它是一种很少被人注意的版画小品。有趣的是,这种被称为“纸马”的木版印刷图像,异名很多,如“甲马”“神马”“禄马”等,唯独不说是版画。长期以来,刻印者和使用者都不认为它是一种艺术。所谓“纸马”,最初确实是单一的马。敬奉神的人要用马请神送神,也要用马驮运敬神酬神的钱财(纸钱和银锞)。但是,神仙很多,所谓“天地三界,十方万灵”,要请的是什么神呢?这样,就出现了内容不同的三种图像:纸马、纸钱和要请的具体神祗。直到现在,还有人将三种图像一起烧。为了简便省事,便将三者合一,或是由神像代表,统称“纸马”,因为马起了沟通、传递的作用。木版印刷的“纸马”,主要表现的是神,但不是早期的形式,而是在我国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的产物。汉代虽然有了纸,但还不见用纸敬神的记录;唐代开始出现了“以纸寓钱”,在敦煌发现的多种纸钱是用剪刀剪出成串的铜钱或银锭样式,也已有捺印(戳印)的小型佛像。纸马的发展和普及是在宋代,很快流布于全国;明清两代为鼎盛期;进人民国之后,在一些重点地区还能看到不少。随着科学昌明和新知识的传播,烧纸马的风习逐渐减少,有的地区已经消失,所见不多了。在古代,纸马的出现是一种新的敬神方式,或者说是原有方式的改进。因为人们祭神的目的,功利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具体,将有些实际需要变成了愿望的表达。另一方面,纸马的式微,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思想的进步,但也有人不愿丢掉那个“神”的外壳,采取了“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当现代新的拖拉机之“机神”(吉神)和“汽车之神”的纸马出现后,说明人们的意识和观念已经改变,不是求神赐给他拖拉机或汽车,而是“见神提神”,注重安全了。纸马为什么要焚烧呢?简单地说,是升天,使它随着火焰的缭绕飘向天界。神仙住在天上。如果你要求神,那么多的神仙,你求哪一个呢?即使神仙们“有求必应”,也不能一起都来。神像的纸马如同请帖,须要指明,对应具体的哪一位神仙,他也就“有求必应”了。这样既方便,又不会弄错。我不在教派,也没有吸过那个“鸦片烟”。因为神是人创造的,所以我在想,数千年来,社会不断变革,国家变了,人的思想也变了,难道神就永远不变吗?原始神话的神,主要是用虚幻的想象来解释一些大自然的现象,以后宗教出现,打起了“救世解难”的旗号。宗教都有明确的教义和教规,神的职守和级别也很严明。我国的道教曾将一些神话糅了进去,当想象人能通过修炼而升“仙”时,道教也复杂得多了。宗教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大都教人为善。丁光训大主教住在南京,我因为研究工艺美术,写了一本《造物的艺术论》,提到了“谁是造物主?”引起了丁先生的注意,通过朋友介绍而相交。我问他到底有没有上帝?他没有直接回答,非常和蔼地笑咪咪地回问我:“你说呢?”我当然不敢直说有或无。他说:“宗教是一种思想和信仰,对于上帝,你认为有就有,你认为没有就没有。”听了这话,我恍然联想到:这不就是孔夫子的“祭神如神在”吗!
-
中国陕北匠艺丹青王宁宇1.《中国陕北匠艺丹青(第一卷):陕北匠艺丹青纪胜》是我国第1部全面、系统反映“陕北匠艺丹青”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成果的出版物,具有专业性。以近7年来的田野考察收获和保护工作实践为基础,内容资料严谨翔实,具有收藏价值。 2.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作为被列入陕西省第1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为开发陕西省地方民俗文化、展现黄土文化独特魅力、扩大陕西文化影响力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3.在当今旅游热、文化热的背景下,《中国陕北匠艺丹青(第一卷):陕北匠艺丹青纪胜》具有较强的时代引导以及实际指导作用。插图精美珍贵,文字语言饱含对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情与敬意。
-
黎锦图案与装饰牧之 冯建章 刘军暂缺简介...
-
两个人的陕北郭庆丰 著两个人是指郭佩珍、刘兰英这两位陕北*民间剪纸艺术传承大师。两位剪纸大师的作品,集中体现了陕北的地域风情与文化内涵。本书即是作者对郭佩珍、刘兰英两位剪纸大师的长期跟踪采访记录的呈现,是关于两位剪纸大师的作品分析与艺术思想探寻,也是关于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状态的考察与忧思。
-
非遗剪纸大师作品 剪出宋词里的24种人间至情周淑英,范祚信,段建珺,程兴红,张多堂,倪秀梅人,是“为情死,为情生”的动物; 词与剪纸,都是“为情死,为情生”的艺术体裁。这剪纸与宋词交织的24种人间至情,是我们中国人对人、对物、对世界、对自己的24种情感模式,亦是24段人情与物情的“拾遗”——曾几何时,我们对待竹子的感情,是“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曾几何时,我们对待“玉”的感情,是“梦中人似玉,觉来更忆腰如束”;曾几何时,我们对待“芳”的感情,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你的那些“忘不掉”,在900年的宋词里都有答案。《剪出宋词里的24种人间至情》,这是《剪影·六位*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的第二分册。6位*非遗剪纸大师,用433天的时间,让3000年剪纸技艺,深情融合900年宋词记忆,用中英双语的内文,深情解读中国人的24种人间至情。随书感恩附赠12张大师剪刻样和12张特质红纸,助你亲手体验剪刻中国之美。
-
非遗剪纸大师作品 剪出元曲里的24张心灵处方周淑英,范祚信,段建珺,程兴红,张多堂,倪秀梅元散曲里有一种抹杀不掉的萧条,若“诗”似春,生一切万物;“词”如夏,你侬我侬衣裳薄;“曲”则入秋,天地肃杀,水落石出,念白中有一种清醒明白,非要残忍、直愣愣地戳破这人间泡影。24张劝人的方子,24个中国字,24首元曲,24张剪纸,24种人间苦楚——生老病逝、爱恨离愁、欢喜伤悲、功名利禄、贫穷困顿、欲昧痴苦……每一张方子打开,都如暗夜里带着酒气的缠绵,心是欢喜的,身体却被硌得生疼。你那些不得解的苦楚,700年前的元曲里都有答案。《剪出元曲里的24张心灵处方》,这是《剪影·六位*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的第叁分册。6位*非遗剪纸大师,用433天的时间,让3000年剪纸技艺,深情融合700年元曲记忆,用中英双语的内文,深情解读中国人的24种人间苦楚。随书感恩附赠12张大师剪刻样和12张特质红纸,助你亲手体验剪刻中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