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民间面花鲁汉“民间面花”也称“民间面塑”,是至今仍流行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到地的一种民间面食艺术。 本书是“中国民间美术鉴赏”之一的《民间面花》,主要介绍了民间面花的起源与发展、民间面花与岁时民俗等内容。
-
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张墨瑶、李彦彬总序 杨永善序言 张和绪论一、唐山皮影是民间的艺术二、唐山皮影的渊源三、唐山地区人文概貌四、唐山皮影艺术独树一帜五、古韵流芳青春永驻第一章皮影戏的文化渊源第一节皮影艺术起源说一、优孟衣冠的启发二、张良设影诱敌三、宫女剪桐逗太子四、方士的奇思五、“戏”字的结构与最早的“戏”六、一泡乌粪强化了“丑角”七、俗讲僧的荐亡超度八、勾栏瓦舍影戏形成小结第二节皮影艺术的流系及分布一、三位一体的文化现象二、地域人文形成流系三、皮影艺术的亚文化特征小结第三节唐山皮影的兴起与发展一、靖康之变南影北渐二、明初移民社屯文化交融三、富饶的滦河三角洲——皮影艺术的沃土四、滦州影与乐亭影之辨五、乐亭皮影风起云涌六、皇朝变脸影戏弥难七、国破家碎乱世悲音八、同仇敌忾战斗里成长九、新中国成立后皮影新生十、新时期皮影的改革与创新小结第二章唐山皮影的文化内涵第一节唐山皮影与宗教文化一、深远的宗教文化影响二、观世音宣卷的神话三、故老相传的佛教化身小结第二节唐山皮影与民间故事一、民间说唱刻下的痕迹二、脱胎于民间故事的皮影剧本三、影卷中宾白唱词的民间成分四、滦河水土养育的民间艺人小结第三节唐山皮影与民风民俗一、草木荣枯皆有影戏二、丰庆禳灾还愿的演出三、宅门大院的贺号庆典四、传统节令与庙会五、圈粪堆上的心灵庙台六、劝世祈福的福影小结第四节唐山皮影与民间雕绘艺术一、民间剪纸的特色二、服饰冠履三、建筑雕花四、贴补工艺与摔花麻花五、陶瓷绘画小结第五节唐山皮影与方言一、方言概况二、方言语汇(土语)三、乐亭方言是正宗小结第六节唐山皮影与民歌俚曲一、民谣谚语二、民歌俚曲小结-第七节唐山皮影的行规与唇典一、唐山皮影的行规二、皮影艺人的唇典小结第八节唐山皮影的著名班社与名艺人一、清末民初问的著名皮影班社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皮影社(团)三、唐山皮影著名艺人小结第九节唐山皮影的影卷作家一、著名影卷作家二、“无名”作家更著名小结第三章唐山皮影的艺术特色第一节自成一格的艺术程式一、皮影造型的艺术程式二、皮影艺术的表演程式三、皮影戏影卷结构的程式四、皮影戏音乐唱腔的艺术程式小结第二节别具特色的剧本——影卷一、连台本影卷二、单出(枝)影卷三、影卷的唱词小结第三节独特的唱法与唱腔一、独特的唱法二、唱腔和板式三、声腔类别和调式的种类小结第四节独具魅力的影人及切末造型一、庙堂美术与皮影人物二、影人的冠戴与服饰三、彩帘子及其他切末小结第五节独领风韵的主乐器一、四根弦的构造二、“庆仙园”四根弦出世小结第六节开台与闭幕的独特方法一、三遍“通儿”开台二、影卷上窗观众四散三、“吹火”造势与“穿帮”四、充满乡情乡韵的“赶台子”小结第七节奇妙的操纵技巧一、“拿”与“贴”的分工二、影人的一般操纵技巧三、特技的操纵方法四、虚拟夸张妙寓其中小结第八节土而奇的棚帐与影台一、特式的棚帐二、土而奇的影台小结第四章唐山皮影影人和切末的制作第一节材料的选择与加工一、净膜工艺二、影皮的加工小结第二节画样与雕刻一、奇妙的画样二、奇巧的刀工三、施色和罩油四、装订和镇压小结第五章唐山皮影艺术的文化影响第一节通俗的人文历史讲义第二节生动的安身立命教化第三节雅俗相融考风问俗的升华一、超级班社的财势,延请了众多知识分子二、生员编影卷,是皮影进一步的融合、升华三、政府派员化俗移风四、皮影影卷大量出版,皮影唱盘热销第四节与时俱进古韵流芳第五节皮影艺术的子剧种一、唐剧的诞生二、乐亭影调的尝试三、评剧唱腔的皮影成分第六节地域文化大放异彩一、土疙瘩滚成金绣球二、驴皮雕刻秀中之秀三、唐山皮影的文化交流小结农民卢福增情系皮影雕刻 韩廷栋曹亚丽烟霞铸瘦容——缀于骥尾 墨瑶
-
民间木偶孙欣木偶戏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演出所用木偶既是戏曲表演的道具,又是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品。戏曲的内容及其完整的艺术效果,通过灯光、音响、唱腔和由演员操纵偶人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来。 本书是“中国民间美术鉴赏”之一的《民间木偶》,主要介绍了木偶的历史源流、种类与地方特色、造型与雕刻艺术等内容。
-
佛教图像剪纸孙永显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前五世纪的古印度,约于西汉末年经西域渐渐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时期,汉明帝派使者去西域求佛,白马驮经,白毡裹释迦立像至洛阳,始建白马寺。佛教理论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遍及世界,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剪纸艺术美轮美奂,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中的奇葩,深受人们的欢迎,已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佛教艺术和中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绚丽多彩,灿烂辉煌。 为了努力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艺术,本书对中国佛教艺术和中国剪纸艺术的结合进行了初步尝试。本书中剪纸作品的原型大都来自古代的雕塑、壁画和密宗曼荼罗及佛教书籍中的图像,在其基础上改绘为剪纸形式,并对每一幅剪纸作品进行了简单的有关佛教知识的文字介绍。
-
中国神兽艺术徐华铛、刘方中国神兽,是民间艺术家对自然界中的走兽进行美化、神化后的艺术形象。它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大多是古代人们在与自然现象的搏斗、追求美好境界的愿望中虚化出来的。神兽成了人们征服自然、驱除妖魔的精神寄托。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神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体现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展示了中国历代艺术家们高度的艺术成就,凝成了万古不灭的中华民族精神。
-
赫哲族风俗画王益章、黄任远随着国家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系列丛书”的首卷《赫哲族风俗画》即将付印,我们如释重负,不仅思绪万千。首次见到尤永贵老人的画,是1988年夏,在省文联会议室,省民协秘书长栾文海邀请时任省美术馆副馆长的我参加由他组织的民间艺术品评选,“琳琅满目”的剪纸、刺绣、根艺、农民画作品摆满一屋,而近百幅表现赫哲生活的风俗画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我。画面表现了冬季狩猎、叉鱼、食鱼、穿鱼皮衣、婚俗和葬礼等独特的生活习俗,其造型布局敦厚、率性,用铅笔勾勒、敷以水粉淡彩,心手合一、即兴涂画,似无“透视”,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你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正如一位朋友说的:如果把他的画作单幅拿出来欣赏,或许没有太大的感觉,但当把几十幅画作连贯起来摆在你面前时,给人的震憾力是非常强烈的。应当说我当时就有如此的感受,至今难以忘怀。经介绍得知,这些作品,是经省文联党组批专项资金,委派栾文海、黄任远、丰收同志,亲至街津口渔村收集的近百幅尤老的赫哲族风俗画。应当说,当时的“抢救”价值非凡!功德无量。岁月荏苒,我再次见到这批画是在13年后,省文联党组委派我从省美协调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岗位,已是2001年末。在办公室角落一堆展品中,我发现有一卷用报纸包裹的画轴,我心中一动,打开一看,正是那近百幅的赫哲族风俗画,我惊呼“这是‘国宝’!必须珍藏!”立即将画全部存入保险柜中。后来得知,尤老已于1997年86岁高龄病逝,这批画成为老人绝笔遗作!这些赫哲老人以心血和梦臆留下的珍贵、巨大的艺术财富,循沿历史,体认、发掘和重现赫哲民族风习,是一部赫哲族群历史形象的“活化石”。它是文字史不可替代的。它超越了历史,弥补了照相技术已不可能复制赫哲历史生活情状的缺憾。今天,能得以重现我的面前,潜意识告知我,是一种无形的责任!要让它走出民间迈向艺术殿堂,给予历史的定位,向人们展示和陈列。随着全国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程的启动和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挖掘,《赫哲族风俗画》多次亮相“哈博会”、“文化艺术之冬民间艺术精品展”、“全国艺博会”,引起艺术界、新闻界、文化界的关注和震动了如何将形式多样、风格不同的民族民间艺术集中整合、统筹规划,使它们整体上有个清晰的面貌,具体上又能呈现各自的特点,是我近年来反复思索的问题。当黑龙江流域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的第一册《满族萨满神话》付梓出版,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展示时,一个新的计划在我心中萌生。在与艺术界好友的一次聚会上,省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徐晓丽热情地关注我所研究的新领域:《赫哲族风俗画》、《金源瓦当艺术》、《鱼皮文化艺术》、《桦皮文化艺术》、《萨满文物艺考》、《满族剪纸世家》、《黑陶艺术探求》、《金代雕刻掌故》、《北派民间皮影》、《民族服饰艺术》——“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系列丛书”。在我们共同策划和晓丽的推动出版计划的积极努力下,丛书列为黑龙江省出版总社2005年重点选题,并得到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领导的重视,成为重点扶持项目。民间工艺是实用型的,文化丛书是研究型的,使这二者互相借鉴、相得益彰,这是我们努力的出发点和方向。感谢中国民问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白庚胜在百忙中亲为丛书作序。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出版总社、省文联、省美术出版社的领导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大家的倾心投入下,完整了本书的体例、装帧和内涵。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为抢救和保护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一件实事,当此卷付印之时,第二册《金源瓦当艺术》亦编辑完卷,可同期成书,实为民间文艺界一大快事、盛事!任重道远……
-
梁远漆艺梁远 著前人发现了天然漆,创造了美以致用的漆器。今人又进一步开掘了天然漆的审美潜能,出现了纯欣赏性的漆画和漆塑。漆器的称谓已经不能包容以上的内容,于是又有了漆艺的概念。 从另一方面看,漆艺也可以分为平面和立体两部分,漆画是平面的,漆器和漆塑是立体的。但这种分法远不及漆器,漆画,漆塑的概念更加清晰。比如漆画是用漆的材料创作的绘画,概念很清楚,如果称为平面作品,就比较笼统,含糊。正如茶叶虽然也是饮料,但不必称为饮料,还是称为茶叶为好。在梁远的心目中,立体和平面,漆画和漆塑都是统一的。梁远前期的作品主要是漆画。从装饰性写实到抽象性表现。前者如《藏 女》,后者如《源》,都是很好的作品。无论从哪方面发展下去,他都会获得成功,但他仍不满足,立志变法,近年又把精力转向立体造型———漆塑。随着由漆画向漆塑的转变,梁远在运用材料方面也由天然漆和合成漆并用转为完全使用天然漆。也许是由于漆画表现的需要,梁远不得不用合成漆。他聪明的顺应了材料的性能,自觉的戴上了天然漆的“镣铐’’,从而获得了表现的自由。天然漆独有的天趣及美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比如《无题》是一件在朱地漆上涂以半透明的红棕色漆,由于漆层的厚薄不同,而呈现出朴厚,含蓄,蕴籍之美;又如《秋》在叶子形的胎体内,先做出凹凸的抽象纹理,后贴银箔,再罩漆研磨而出现的灿烂,华丽,班驳之美;再如《组合》先后涂以20余层不同明度和不同纯度的绿色漆,经研磨而出现的诡秘,清晰之美……。都是其它材料所不能代替的。在当前中国大多数漆艺作者都在运用合成漆的情况下,梁远的"反思"是非常可贵的。但愿这是中国漆艺"回归"的先兆。梁远性格内向,平和,不善言辞,他却有一双巧手,是一位实干家,他对技术精益求精,他的研磨,推光技术在艺术院校的漆艺作者中是顶极的,他的艺术美是以技术来依托的。他的才情是通过他的手表现出来的。他的语言是通过他的作品传达的。多年来,除教学外他还兼任行政工作,从系主任到副院长,这些占去了他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他只有见缝插针,会前,课后,午休,假日,他都跑到工作室,涂啊,磨啊,数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他的作品一不为获奖,二不为卖钱,完全是兴趣使然;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漆艺的执着和深情,这也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梁远从事漆艺创作20余年,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到抽象,走出了自己的路。如果让我提些建议的话,我以为漆艺的修饰之美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实用的漆器也不妨一试,也许这些都在梁远的计划之中。梁远正逢年富力强之时,在这条寂寞艰辛的路上,预祝梁远走的更远。
-
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汉声编辑室 编 费保龄 绘古代流传下来介绍风筝工艺的著作不多,清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了帮助朋友而写下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便是其中难得的作品,鲜为人知。北京的孔祥泽是一个风筝专家,在一九四四年曾目睹日本商人金田在中国收购到的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并参加摹抄的工作,其中的第二册《南鹞北鸢考工志》为讲述风筝扎绘的书籍,因此他保存了当时摹抄的十六首风筝画诀、扎糊诀及序文、附录残文等资料。我们才能依此讨论、解释,进行编辑工作。现年七十一岁的费保龄是一个热衷于风筝制作及放飞的人,一九六三年春,他在天安门放风筝时,认识了孔祥泽,两人基于对风筝的喜爱,一见如故,孔祥泽谈到他保存有曹雪芹的风筝著作《南鹞北鸢考工志》,引起费保龄的兴趣,进而讨论起如何转化文字资料为实际的风筝。日后,善于丹青的费保龄根据扎燕风筝的画诀,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复考证,绘制了完整的扎燕风筝图谱。一九七三年,红学家吴恩裕根据孔祥泽提供的资料,发表〈曹雪芹的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一文,肯定《废艺斋集稿》为曹雪芹佚著;由于曹雪芹的知名度与这些资料的重要性,立刻引起红学界正反两面的争论。一九八八年,汉声编辑到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时,结识了费保龄,在翻阅他的扎燕风筝图谱后,大家不只被这精美的风筝画面给吸引住了,还被孔祥泽摹抄的各式扎燕的画诀、扎糊诀所震撼,我们立即展开编辑工作,概括的介绍曹雪芹的风筝艺术,刊登在汉声民间第三十八期《曹雪芹风筝谱》。在与孔祥泽第一次见面之后,我们再多次远赴北京,和费、孔二位先生讨论其中最精采的扎燕风筝歌诀、图谱,逐句将歌诀翻成白话,按照各式图谱记录其所表达的内涵。为了使歌诀详解能够清楚明白,我们尝试了多种编排方式,最后决定以指示线联结图、文相关之处,展开歌诀、说明文和图解的详解。对于图谱中所用图片,也一幅一幅的参照原作在电脑上仔细修色,使之尽量能表现出原作之美。在一连串搜集、整理、编辑的工作后,终于在一九九九年完成编辑工作,集合成《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一书。其中,上卷《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的主要内容是将费保龄所绘制的六种七十三幅扎燕风筝图谱加上说明文字,指出其所表现的吉祥涵意;以欣赏风筝艺术画面为重。下卷《曹雪芹扎燕风筝考工志》则是详细解释孔祥泽提供的画诀、扎糊诀,并记录下费保龄在北京椿树头条为我们制作蓝锅底雏燕风筝的示范;内容以工艺部分为主。曹雪芹是个文人,透过风筝艺术,以天为纸,风筝为画,将整个扎燕家族升上天空,正像是一幅家庭团圆幸福的画作,同时表达了他内心追求的人生美满意境。尽管《南鹞北鸢考工志》是否为曹雪芹佚著仍有争论,但其中记载曹雪芹对于朋友、“废疾而无告者”的人道关怀,是特别值得介绍给现代人的;另外在风筝工艺上的价值也不会因为争论的结果而有改变。这两本书的出版即是对这种价值的肯定。
-
赵子平剪纸技艺赵子平、蔡剑明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作品,在婚嫁日、节假日等喜庆的日子都用得上。如今,随着经济水平的日渐上升,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钟情于剪纸这一古老而美好的艺术事业的人已是少之又少。然而,赵子平,一个既普通又不平凡的民间艺术人,却依然沉浸于这一古老的艺术世界中。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笔者走进孙的艺术世界,同时,也顺便看看她以往的生活经历。
-
中国民间美术概要周旭民间美术与当地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物力资源,并稳定地在此区域流传,因而有鲜明的乡土文化的特征,又被人们称为“乡土艺术”。民间美术是艺术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点,以最原始、最朴素的方式从生活中诞生,在实践中完善,而形成独特的美术形式。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它像民歌一样凝聚着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祝愿、对美的追求。人类最初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生存,因而民间美术的主流多带有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