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巧剪百寿秦石蛟长寿是人生追求的“五福”之首。宋朝朱熹的学生,人称“九峰先生”的蔡沈在《书经集传》中说“人有寿而后能享其福,故寿先之”。对寿的追求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古典艺术,特别是民间装饰艺术中表现“寿文化”主题的吉祥词语和吉祥图形很多,如五福捧寿、福寿双全、松鹤长寿、八仙庆寿、麻姑献寿、寿比南山等。庆寿、祝寿是人际交往礼仪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间还创造了崇拜偶像寿星和麻姑仙子等。当今,寿的含义还由人的寿辰引伸到国家、组织成立的重大纪念日,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50周年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寿字便 成为庆祝活动的点缀。寿字图形在中堂、条幅、墙花、礼花、对联、牌匾花、贺卡中经常可见,应用非常广泛。
-
鉴别草根冯骥才这是中国首次民间美术分类的研讨会。分类是学科研究的根本,是构筑百尺高楼的基础,但民艺界一直缺乏一种通用的规范的分类法,这一领域的学术著作就难免芜杂与缭乱。应该说,今天这个研讨会有些姗姗来迟了。同时,它又是及时的。在当前对民间文化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与案头整理中,亟需一种便捷、科学、标准化的分类法,从而使其成果——我们的文化遗产井然有序。无论在纯学术的建设上,还是工具性的应用上,分类法都是必需研究的,不能回避的。这样,本次研讨会便感到一种压力。有压力就有学术责任,没压力便会陷入空谈。然而,本次研讨会却意外地、出色地走出了一大步,即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摸索出一种具有应用性的可行性的分类法。即从张道一先生的“二法”入手,进而多级分类的方法。这一点在书中“发言摘要”的“总结部分”有详细的阐述。
-
玉雕图案本社本书是我社“工艺美术资料丛书”中《玉雕图案》的第二辑,书中图案均从我社以前的内部资料中精选而来。根据读者的需求,本辑以玉雕器皿类图案为主。图案的素材均取自我国历史器皿图案。按照行业习惯,部分图案在透视上做了适当夸张。为了产业人员应用的方便,部分器皿采用了多视图的形式。书后所附彩图均是玉雕业大师的代表作,既有实用参考价值,又有欣赏价值。
-
镂琢纤巧叶柏风,赵丕成 著《工艺美术技法系列》丛书以品类分册。各册内容大致包括品类的历史沿革、工序和技术、艺术特色几个部分。与以往所见的一些技法书相比,该套丛书有较广的视角和更深的力度。它将一个品类的形式和发展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考察、整理出这个品类产品发挥的社会职能、依据的技术条件、体现的艺术特色,发展的历史条件。这样,工艺美术品种的研究便被提升到工艺文化的高度,将读者引入深藏于产品背后的丰富的人文内容。因为在研究的各个环节都揉进了作者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丛书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对器物一般性的外部描述,有了专业理论家难以探及的真切之谈和带有体味性的精华。有些记述,非躬亲实践者是写不出的门。
-
千文万华翁纪军 著《工艺美术技法系列》丛书以品类分册。各册内容大致包括品类的历史沿革、工序和技术、艺术特色几个部分。与以往所见的一些技法书相比,该套丛书有较广的视角和更深的力度。它将一个品类的形式和发展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考察、整理出这个品类产品发挥的社会职能、依据的技术条件、体现的艺术特色,发展的历史条件。这样,工艺美术品种的研究便被提升到工艺文化的高度,将读者引入深藏于产品背后的丰富的人文内容。因为在研究的各个环节都揉进了作者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丛书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对器物一般性的外部描述,有了专业理论家难以探及的真切之谈和带有体味性的精华。有些记述,非躬亲实践者是写不出的门。
-
外国雕塑名作欣赏何宝民“少年艺术之旅丛书”精选古今中外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电影以及中国书法等艺术门类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佳作,配以精要、浅近的评论,组成一个开放的书系。全套书图文并茂,形式新颖,缤纷万象,赏心悦目。少年读者从欣赏品味中,亲近艺术,拓展视野,陶冶性情,提高素质,体验阅读的快乐,培养创新的能力。雕塑,凸起与凹进的断面连接竟然神奇地产生了生命的律动! 《外国雕塑名作欣赏》展示了《狮身人面像》《米洛的维纳斯》《自由女神像》《思想者》等历经岁月淘洗而愈显其不朽的旷世经典,凝固的艺术散发出永恒的光彩。对于天才的关注和敬仰,是每一代人成长过程中必备的功课。天才们的声音和形象,是人类尊严与荣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少儿艺术之旅丛书》这十本写给少年人的薄薄的艺术家传记,不约而同地将笔尖触向了同一主题:命运。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和包容性的主题,它似乎在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天才也有自己的命运,但天才与庸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天才的命运代表了或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天才的命运浓缩了人类命运的全部内涵。在他们的命运里,不仅有常人难以企及的灵性与才情,还有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更有他们对于苦难和不幸的态度——在苦难中仍然有爱,在不幸中仍然要爱。
-
中国雕塑名作欣赏何宝民“少年艺术之旅丛书”精选古今中外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电影以及中国书法等艺术门类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佳作,配以精要、浅近的评论,组成一个开放的书系。全套书图文并茂,形式新颖,缤纷万象,赏心悦目。少年读者从欣赏品味中,亲近艺术,拓展视野,陶冶性情,提高素质,体验阅读的快乐,培养创新的能力。从遥远的洪荒时代开始,雕塑艺术就与人类的活动相伴相随。《中国雕塑名作欣赏》穿行历史,勾画出从古代到现代中国雕塑的不同风貌:史前雕塑的朴拙,青铜雕塑的璀璨,秦汉雕塑的恢弘大气,唐代雕塑的辉煌……对于天才的关注和敬仰,是每一代人成长过程中必备的功课。天才们的声音和形象,是人类尊严与荣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少儿艺术之旅丛书》这十本写给少年人的薄薄的艺术家传记,不约而同地将笔尖触向了同一主题:命运。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和包容性的主题,它似乎在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天才也有自己的命运,但天才与庸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天才的命运代表了或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天才的命运浓缩了人类命运的全部内涵。在他们的命运里,不仅有常人难以企及的灵性与才情,还有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更有他们对于苦难和不幸的态度——在苦难中仍然有爱,在不幸中仍然要爱。
-
手艺北京吴惟 著《手艺北京:民间艺术的知性之旅》打开一扇扇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穿越时空,重返追寻美的沧桑历程;他们翻阅一页页手工艺家谱,寻找那代代相传的渊源之根;他们取出一件件珍藏的佳作,畅谈从构思到成品的创作经过;他们示范手工制作流程,展示一件作品制作所付出的艰辛……在吴惟先生拍摄手记的字里行间和胶片的潜影里,留下了他们如歌的艺术人生,凝结着他们一年个难忘的瞬间。《手艺北京:民间艺术的知性之旅》以大量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介绍了26位北京民间手工艺大师。阅读《手艺北京:民间艺术的知性之旅》,了解他们的丰富人生和精美绝伦的手工艺作品,如同参加了一次北京民间手工艺精华的知性之旅。
-
杨家埠年画之旅沈泓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从未登上过主流艺术的舞台,因此,也往往被文人墨客们所忽视。然而,它其实是如今最具潜力的收藏品。通过阅读本书,跟随作者往杨家埠一走,相信,你一定会对其产生新的观点。多少年来,年画一直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然而因其创作者都是民间匠人,一直不为文人墨客所重视,故而留存不多。正因为老年画存世量稀少,现在反而凸显其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可以说,年画是最具潜力的收藏品。为什么呢?以下对年画的收藏价值作一分析。1,中外文化名人介入年画收藏,提升年画价值和品位。根据中国年画收藏、研究第一人王树村的接触了解,外国人眼光独具,对中国年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早在1693年,英人卡姆培夫尔在日本江户得到一批中国流传过去的木版年画携回本国,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成为其珍贵藏品。清代晚期以后,外国人至中国内地者渐多,年画成了他们猎奇收藏的内容,海外很多图书馆、美术馆,如荷兰图书馆、德国莱比锡图书馆,就专门收藏中国年画。前苏联收藏中国的木版年画最多,其中有一件辽金时代的《四美图》,那是有记载的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而今英、美、法、德、俄及东欧等国家的博物馆中中国木刻年画的收藏都相当丰富,真是墙内花开墙外红,令国人汗颜。现代中国最早注意收藏木版年画的是鲁迅先生。鲁迅所藏的开封年画,现藏于鲁迅纪念馆,经我国年画收藏研究专家考证,这些年画都已是孤品。和鲁迅先生同时代的上海的王尚义先生,也收藏了许多老年画。1949年王尚义移居香港,1964年侨居美国。他去世后,家人将其所藏二百余幅老年画精品以高昂的价格转让给英国伦敦中国版画基金会。在当代,老年画收藏最多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树村。王树村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收藏我国主要年画产地的年画,现有藏品近一万件。2,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和形象符号,易于唤起现代人的文化寻很心理。中国五千年来已经拥有丰富而珍贵的文化资产,在这些资产中包括古迹、古物、自然文化景观、民族艺术等。年画作为根植于民间沃土的一朵艺术奇葩,充分显现出中华民族之精神内涵和生活历程的遗迹。从这里可以窥见中国人的生活轨迹和智慧结晶的面貌,感知到古老民族的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风俗等,最能唤起现代人的文化寻根心理。3,年画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
中国民间美术孙建君《中国高校通用设计教材丛书》是上海画报出版社的重点项目,编委会特意邀请了国内著名设计院校的专家、学者来撰写这套教材,目的是为了在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手国内艺术设计本科教育发展的趋同性以及设计教材同质化现象形成的矛盾中,寻求突破、与时俱进。由于执笔时还未能读到这套丛书,它能否做到融理论性、实用性、前瞻性、权威性与一体,以形成新特色,创立新的品牌,则有待各同道的肯定。设计教材建设是辆高校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并一直受到教育界、设计界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教材建设工作,发挥优秀教材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国内高校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丛书编委会围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计划,以及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将陆续出版不同专业富有特色、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同时又具有良好操作性的通用设计教材,以适应不同层面读者的需要。本丛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著名设计家靳埭强先生以及国内著名设计院校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深表谢意!我们希望通用设计教材问世后,能“在中国的设计教育领域发挥 出其应有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