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中国最美纸笺刘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Z美 第三辑》丛书,共7册,分别是:《纸笺》 《民族服饰》 《社火马勺脸谱》《原始瓷》 《传统印染》 《窗花》 《荷包肚兜》 。精选了中国有代表性、具视觉美感的民族民间传统造型艺术品类,以图文并举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是国内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 每册图书主要分为序、历史沿革、种类与产地分布、制作工具及其流程、保护与传承、作品赏析六大板块,文字总数量约为2万字,图片200余幅,每幅图片都辅助以文字说明。此书既属于审美范畴,又具有美学以外更加广泛的意义,因而弥足珍贵。
-
中国最美原始瓷贾薇《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Z美 第三辑》丛书,共7册,分别是:《纸笺》 《民族服饰》 《社火马勺脸谱》《原始瓷》 《传统印染》 《窗花》 《荷包肚兜》 。精选了中国有代表性、具视觉美感的民族民间传统造型艺术品类,以图文并举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是国内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 每册图书主要分为序、历史沿革、种类与产地分布、制作工具及其流程、保护与传承、作品赏析六大板块,文字总数量约为2万字,图片200余幅,每幅图片都辅助以文字说明。此书既属于审美范畴,又具有美学以外更加广泛的意义,因而弥足珍贵。
-
中国最美民族服饰祁春英《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Z美 第三辑》丛书,共7册,分别是:《纸笺》 《民族服饰》 《社火马勺脸谱》《原始瓷》 《传统印染》 《窗花》 《荷包肚兜》 。精选了中国有代表性、具视觉美感的民族民间传统造型艺术品类,以图文并举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是国内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 每册图书主要分为序、历史沿革、种类与产地分布、制作工具及其流程、保护与传承、作品赏析六大板块,文字总数量约为2万字,图片200余幅,每幅图片都辅助以文字说明。此书既属于审美范畴,又具有美学以外更加广泛的意义,因而弥足珍贵。
-
日本传统色长泽阳子 著,艾弗森·朋子 绘,陶然 译日本传统色,脱胎于日本社会、传统文化及日常生活,具有千百年的历史。名称典雅,意蕴非凡,凝结了日本对色彩的独特感觉。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祭祀礼仪,乃至艺术文学等方面,都有传统色的身影。 日本传统色约有1100种,传统色研究专家长泽阳子从中精选了160种*具代表性的颜色,配以优美文字和精致手绘,成就了这本色彩美学赏鉴之作——《日本传统色》。 茜色、东云色、瓶窥、钝色、赤朽色、萱草色、留绀色……这些典雅的色名与缤纷的颜色所塑造的世界,不仅透露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照、人对四季变换的细腻感知,更生动地描绘出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之心。
-
解丝成文朱辛伟,张博本书以朱辛伟的扎染作品为案例,介绍扎染的基本历史传承、扎染的基本创作流程,以及朱辛伟扎染创作的过程及灵感解析。此外,全书呈现了作者本人创作的201种现代扎染纹样作品,系首次向公众面世,涵盖扎染技法、材料的各类层面。可以说,该书兼具工具价值和鉴阅价值。
-
百工02左靖《百工》丛书立足于本民族的乡土历史语境,力图寻找一条百工复兴之路,努力发声并贡献于世界。编辑创作团队将进行实地考察,拍摄影像资料,参照历史文献,重新梳理呈现中国乡村社会现存之“百工”生态。用图文形式,结合当代设计,向读者展现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演变以及现状,记录并参与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百工复兴”活动,深入探索吾乡吾土吾民的美学观念,激活民间百工在当代的新生,进而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运用与可持续发展。
-
舞台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与基因潘丽《舞台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与基因变异研究》主要依据舞蹈生态学原理和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汉族民间舞重要舞种之一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舞台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与基因变异研究》把花鼓灯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文化特征与农村正在流传的花鼓灯、花鼓灯教材、作品进行比对分析,探索在进入当代社会后花鼓灯文化基因的继承与变异情况,、首先,将农村花鼓灯置于其生成、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综合研究,考察其半个世纪以来繁荣、发展及衰微、变化的状况其次,对花鼓灯教材的研究从教学法入手,从早期的“代表性教学法”探讨其对花鼓灯教材的结构、审美意识、教学体系的影响;从“元素教学法”研究花鼓灯动作语言的解析与重构问题再次,《舞台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与基因变异研究》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花鼓灯作品的分析,提出传统花鼓灯形态在作品中被解构与碎片化,以及传统花鼓灯形式在创作中的价值等问题通过对三种不同种类花鼓灯生存状态的研究,进而反思在继承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中的具体得失和问题,提出对原生态花鼓灯的优质基因继承的一些思考从文化传承与基因变异角度研究民间舞的民族性问题是《舞台花鼓灯的文化传承与基因变异研究》不同于既往民间舞研究的重要方面,探索包括花鼓灯在内的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保护之路,对民间舞在专业层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实现研究的开拓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预定目标
-
中国手工纸文库汤书昆,陈彪 编《中国手工纸文库·云南卷》按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南、滇东北四个区域划分一级手工造纸地域,形成“章”的类目单元,如第二章“滇西北地区”。章之下的二级类目以县为单元划分,形成“节”的类目,如第二章第一节“香格里拉纳西族东巴纸”。本卷各节的标准撰写格式通常分为七个部分:“××××纸的基础信息及其分布”“××××纸生产的人文地理环境”“××××纸的历史与传承”“××××纸的生产工艺与技术分析”“××××纸的用途与销售情况”“××××纸的相关民俗与文化事象”“××××纸的保护现状与发展思考”。如遇某一部分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均未能采集到信息,将按照实事求是原则略去标准撰写格式的相应部分。本卷设专节记述的手工纸种类标准是:其一,项目组进行田野调查时仍在生产的手工纸种类;其二,项目组田野调查时虽已不再生产,但保留着较完整的生产环境与设备,造纸技师仍能演示或讲述完整技艺和相关知识的手工纸种类。云南省的很多手工造纸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县名按中国地名使用规范应标注出全称,考虑到多民族地区的县名构成往往较复杂,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为兼顾地名的使用规范与简洁,本卷所有“节”的标题及“节”下一级类目的标题均直接标示为“××(县域)(+民族)+纸名”,而不出现多民族县名全称及“县”这一称谓,如“耿马傣族白绵纸”(耿马县的全称应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本卷造纸点地理分布不以测绘地图背景标示方式,而以示意图标示方式呈现。全卷绘制一张云南省田野调查涉及造纸点在市州所辖各县分布的示意总图,标示出各造纸点在云南省的分布现状。每一节绘制三幅示意图,一幅以县为单位,绘制造纸点在市州的分布位置示意;一幅为从县城到造纸点的路线示意图;一幅为现存活态造纸点和历史造纸点在县境内的位置示意图。在标示地名时,均统一标示出县城与乡镇两级,乡镇下则直接标注造纸点所在村,而不再作行政村、自然村、村民组之区别。第一章中的调查地示意图也参照上述原则绘制。所有示意图上的行政区划名称,以及正文中全部涉及的行政区划名称,均依据调查组田野调查当时的名称,以尊重调查时的真实区划名称信息。本卷对造纸点的地理分布按“造纸点”和“历史造纸点”两类区别标示。其中,历史造纸点选择的时间上限项目组划定为民国元年(1911年),而下限原则上为20世纪末已不再生产且基本业态已完全终止,1911年以前有记述的造纸点不进行示意图标示。因云南省域历代造纸信息多样性、多变性突出,本卷示意图上的历史造纸点原则上以调查组通过田野工作和文献研究所掌握的信息为标示依据。
-
老圃陈秋孙伯翔 著本收录的是孙伯翔老先生近两年的书法作品,孙先生研习了七十多年的北魏石刻,其书法线条沉实,有强烈的质感和力度,格调高古,有浓厚的内涵和韵味。孙伯翔在书坛的地位和影响来自于他在魏碑笔法上所取得的突破,尤其在魏碑笔法上的突破完全是在没有前人可资借鉴的基础上,经过他十余年的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所取得的。他用一管柔软的长锋羊毫,敢于大胆地侧锋起笔,绞锋行笔,写出了魏碑斧劈刀削、斩钉截铁、钢打铁铸般的艺术效果,真正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再现了魏碑的那种大气磅礴、奇崛方雄的艺术风格。他的方笔魏碑是对笔法的一大创造。本书收录的大多是经典名作节选,包括了《论语》节选、《晚秋雨后》节选、《崇山峻岭》节选、《万古苍松今时菊》节选等。
-
小靳匏器範制技艺杨金凤 著《小靳匏器範制技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中的一本。“葫芦范制技艺”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匏器范制是我国历史悠久、特色独具的传统技艺,其形、色、质别具一格。《小靳匏器範制技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介绍了匏器范制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技艺传承等,此外还有精美匏作赏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