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莲花落田家宾莲花落是中国曲艺最古老的形式之一,源于隋末唐初,本书追根溯源,讲了莲花落在山西中部的发展源头和晋中莲花落的历史发展脉络,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晋中莲花落的艺术特色,真实还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曹强先生整理、挖掘、保护晋中莲花落,并创立、发展太原莲花落的过程,以及太原莲花落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
平遥纱阁戏人杨婕纱阁戏人是流行于山西平遥的一种纸扎艺术,集彩绘、剪纸、雕刻、戏曲等多种艺术综合于一体。它将泥塑纸扎后的戏剧人物放置在木阁制作的戏台内,内部还装有屏风、隔断、砌末,与三到四个戏剧人物组成一出出精彩的戏剧场面,犹如浓缩版的戏剧舞台,供人欣赏。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既是地方戏曲与商业经济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地方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的表达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本书以纱阁戏人的生成、演变与传承为脉络,探讨纱阁戏人与地方社会和民众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互动关系,关注并反思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为纱阁戏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之道。
-
绛州鼓乐毛瑮 毛上虎绛州鼓乐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据传绛州鼓乐源于先秦,盛于明清。绛州鼓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演奏起来宏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有力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地方文化的喜爱也愈加深厚,绛州鼓乐逐步发展成为名城新绛的名片。本书用五章全面完善地诠释了绛州鼓乐,其中包括绛州鼓乐的历史地理属性、民间文学考证、艺术特点、绛州鼓乐的传承、社会影响等。
-
岚县面塑卫才华岚县独特的历史文化空间,孕育了活态文化遗产的县域样本——岚县面塑及岚城供会。《岚县面塑》以“岚县面塑”为研究对象,融入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等学科研究范式,聚焦“岚县面塑”的艺术形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通过梳理岚县面塑的演变轨迹,解读岚县面塑的文化密码,从而挖掘其鲜活生动的文化内核,以期进一步探索“岚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
襄垣炕围画张翼襄垣炕围画涵盖传统重彩炕围画的全部结构和要素,2008年凭借其典型的全套型特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襄垣炕围画》从襄垣一地的文化生态入手,钩沉历史遗痕,讲述其独特的色彩、构架及制作工序,展现炕围画艺术的传承,以期解读影响襄垣一地乡村社会文化的密钥,进一步探索现代乡村建设背景下炕围画的未来发展之路。
-
六朝艺术聚落研究雍文昴本书第一、第二、第三章为六朝艺术聚落主要形态研究,包括世家大族、幕僚参佐和宗教教团三个主要章节。第四章为六朝艺术聚落形态体系的比较研究,在前三章研究的基础之上,着重讨论了“艺术聚落形态体系审美侧重之异同”“艺术聚落形态体系及其流转机制”以及“艺术聚落形态体系与艺术批评传统”三方面的问题,以期在三种主要形态体系梳理的基础之上,对各形态体系间的关联与异同做出简要的归纳与总结。第五章为六朝艺术聚落的地域流变研究。从以上阐释的几种艺术聚落形态体系出发,不难发现,六朝时期的这些艺术聚落,由于集结形式不同,所以在地理上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区域分布。
-
游鱼之乐任蓓本书以美好的故事讲述了重庆白鹤梁上的这对石鱼在自然恩泽之下变成两只精灵,将人文作为主线沿着长江展开一系列寻梦环游。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开启别样的人文之旅,探索这座城的城市性格与人文品格,在与不同角色的对话中寻找心中的田园与人生的意义。
-
文化符号王敏 王俊涛 等本书采用四色彩印,立足文化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以新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文化视角,对新疆历史与在民间搜集的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刺绣图案在针法、纹样、色彩上的共通符码意义进行重点解读,结合新疆非遗刺绣衍生品在题材反映方面的特点,从反映地方历史文化之美、自然风物之美与民俗文化思想、生产生活方式之美三个角度创新对新疆非遗刺绣如何进行产业开发的意义理解,结合笔者所负责的2016—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教*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新疆大学各民族刺绣项目中大量鲜活且富有传播力的新疆非遗刺绣衍生品设计稿、产品概念宣传稿以及布展实践宣传照,总结新疆非遗刺绣创新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经验,以期对“疆绣”的产业开发如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讲好“富民兴疆”“乡村文化振兴”故事有所帮助。
-
文化审美王欣 王敏 等本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普及基地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文艺叙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丛书之一。本书立足中国民间文化审美经验,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的文化叙事为对象展开,探讨了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在刺绣过程中表现出的真、善、美的价值伦理和人际交往间的人情之美,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间刺绣实践对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主体的意义。
-
文化记忆金蕊 朱贺琴 等本书立足于记忆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以访谈、口述方式搜集历史资料,记录见闻和撰写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身体技艺”的经验知识及相关的民间“文化记忆”。全书的口述实录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以“乡愁记忆:记忆作为苦难宝藏”为题,围绕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回忆人生史、技艺磨砺的往事等展开,通过个体记忆与交流记忆的阐述重述回忆空间;第二篇章以“存储记忆:记忆作为传承要素”为题,突出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口头叙事中的存储记忆不仅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前提条件,而且是技艺传承、文化知识更新的基本资源;第三篇章以“功能记忆:记忆作为致富关键”为题,讨论功能记忆可以使存储记忆获得方向和动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