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试读
美文
国学
书库
导航
民间艺术
柳宗悦文集
[日]柳宗悦 著,徐艺乙 译
《民与美》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为《茶与美》的姐妹篇。本书收录了包括《杂器之美》《工艺与美术》《民艺的意义》《作物的目标》在内的二十余篇散文。这些文章聚焦于工艺美术,或多或少都触及了“民”与“美”两者间的关系。作为民艺运动的领军人物,柳宗悦通过本书对美的标准进行了重大修正,宣扬以大众的艺术、实用的艺术为美的新观点。突出强调被认为是缺乏个性的普通民众与美的关系无比深厚。通过本书即可了解以柳宗悦为首的民艺理论家们的基本宗旨。
柳宗悦文集
[日]柳宗悦 著,徐艺乙 译
《物与美》为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柳宗悦论述民艺器物的文集,本书共收录了包括《“物”与“事”》《绘画论》《和纸之美》《土瓶考》在内的19篇文章。书中既有偏于学术性的报告,强调观察“物”的能力是触摸到“美”的必要条件。也有柳宗悦以各种物品为对象叙述其性质,记录了他对于“物”的看法的散文。作为民艺的倡导者,柳宗悦通过本书再次叙述了物与美深厚的关联性,强调了比起空谈形而上的、观念性的“美”,重新触及现实、认识形而下的“物”的重要性。
龟兹石窟艺术
苗利辉、赵丽娅、沙娜、古丽扎尔-吐尔逊
龟兹石窟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这里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龟兹石窟艺术在中亚和中东佛教艺术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今天很多人知道敦煌石窟,而对于地处更加偏远且保护程度相对低的龟兹石窟则知之甚少。《龟兹石窟艺术》旨在向大众介绍这一神秘而美丽的石窟在建筑、雕塑、壁画、人文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影响,并揭示多种文明的交融与借鉴。
中华老铺
红糖美学
本书是一本以手绘形式生动介绍中国老字号店铺的历史和文化的图书。书中精选了40家全国各地拥有“中华老字号”认证的店铺作为展示对象。每个老铺都以一张精美的店面建筑大图开篇,展现其独特的历史建筑风貌。随后,书中深入挖掘每个老铺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留存的非遗技艺,为读者呈现一幅幅文化传承的画卷。此外,为方便读者深入了解和参观,书中还贴心地提供了每个老铺的地址和基础参观信息,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体验这些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瑰宝。
何方妖物
盛文强 编著;凤凰空间 出品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山林,有人在夜里匆匆赶路,却与一庞然大物猝然相遇,青面獠牙的怪物挡住去路,画面在这一刻定格,这是清末《点石斋画报》里常见的场景,中国妖怪在近代报刊上纷纷登场。本书由国内作者编著而成,收录《点石斋画报》中志怪绘像全三百种,直接进入目击现场,在移步换景之中,开启一场奇幻的中国妖怪之旅。在魑魅魍魉的图像中,大话中国清末世风民情的浮世绘。此外,《点石斋画报》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份新闻画报,其中的版画皆由工匠精心绘制雕刻,细节丰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珍藏价值。
东方守艺人
艾江涛 葛维樱 等著
青花瓷的烧制、手工皮影的刻制、传统漆器的打磨、古建筑的修复……作者带我们亲临守艺人的工作现场,以丰富的图文诠释工艺流程,细腻地呈现守艺人面对传统如何坚守手艺之道、不忘本心,传承东方艺术之美。这本书不仅是一份珍贵的记录,更是一次见证,见证在时间之外,坚守与传承的一代人是怎样用一生守护一门技艺。
田连元短篇评书开场白选集
田连元
本书是经田连元先生归纳整理,将早期至现在创作的短篇评书(广播、电视、书稿)统编成文字,大部分第一次以图书的形式面世,其中包括早期多次在国家获奖的部分短篇评书作品,如《新的采访》《追车回电》《贾科长买马》《梁上君子》等。
扎制
金旭明,陆众志
该丛书分为《刺绣织锦服饰》《印染》《编织》《扎制》《陶瓷》《雕塑》《民族乐器》共7本,按农村普及性较强的民间工行编写,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技艺步骤详实具体,使读者能有效掌握操作技能。该丛书的出版是积极响应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帮助乡村群众掌握一门手艺或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同时深入挖掘乡村。本书是其中一册,讲述的是扎制这一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门类。本书内容包括:草龙、炮龙、板凳龙等七章。
编织
金旭明,陆众志
该丛书分为《刺绣织锦服饰》《印染》《编织》《扎制》《陶瓷》《雕塑》《民族乐器》共7本,按农村普及性较强的民间工行编写,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技艺步骤详实具体,使读者能有效掌握操作技能。该丛书的出版是积极响应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帮助乡村群众掌握一门手艺或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同时深入挖掘乡村。本书是其中一册,讲述的是编织这一民间工艺实用技术。本书内容包括:竹编、芒编、藤编和草编四章。
陶瓷
帅民风,毛文青
该丛书按农村普及性较强的民间工艺进行编写,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技艺步骤详实具体,使读者能有效掌握操作技能。该丛书的出版是积极响应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帮助乡村群众掌握一门手艺,提升就业能力。同时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把“民风乡韵”融入乡村建设,焕发乡村魅力。
上一页
下一页
读书导航
出版图书
古籍/国学
文学艺术
人文社科
经济管理
生活时尚
科学技术
教育/教材/教辅
少儿
工具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