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海峡两岸石雕艺术口述史徐东树海峡两岸民间工艺口述史丛书(第一辑)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被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海峡两岸石雕艺术口述史》是该丛书中的一本。本书通过对海峡两岸16位石雕艺人访谈,根据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结合史料,溯其源流,探其流变,研究闽台两岸石雕工艺美术的文化渊源及民间石雕工艺的传承关系,探讨民间石雕工艺生产的运作机制与模式。
-
解丝成文朱辛伟,张博本书以朱辛伟的扎染作品为案例,介绍扎染的基本历史传承、扎染的基本创作流程,以及朱辛伟扎染创作的过程及灵感解析。此外,全书呈现了作者本人创作的201种现代扎染纹样作品,系首次向公众面世,涵盖扎染技法、材料的各类层面。可以说,该书兼具工具价值和鉴阅价值。
-
祖灵声纹焦虎三,焦好雨《祖灵声纹——羌族口头艺术的叙事、表演与文本》是一本从叙事、表演与文本三个维度系统研究羌族口头艺术的表演规则、文本结构与叙事原则的作品。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羌族口头艺术相关问题的研究,下篇为文献性质的部分有代表性的羌族口头艺术出版物书录。这样的框架,主要是便于将研究与文献结合起来,为对羌族口头艺术感兴趣的读者,不仅提供作者个人研究的心得,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文献档案。特别强调之处在于,本书并非单独针对“口头艺术”本身展开诠释,而是将之放入羌族文化与历史的背景,以其人地关系和现实生活的实践,分析其口头艺术的叙事、表演与文本。换而言之,本书是将羌族口头艺术视为“一套文化传播体系”来加以分析,研究这个体系内的层次构建与互作原则,梳理其结构特质与民族文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
学京剧 画京剧安平在京剧舞台上,大大小小的道具和一些简单装置统称为“砌末”,主要包括生活用具、舞台装饰、宫廷官府用具、仪仗、交通工具、兵器和旗子等。其中常用也是好用的道具就是桌子和椅子,比如桌子,饮茶时当茶几,摆上酒杯便是饭桌,陈列笔砚便成书案,放上印匣便是公案,摆出香炉又是供桌香案。桌子和椅子不同位置、不同形式的摆放,代表着不同的环境和实物,“桌子可当山,椅子似墙板,桌椅双合并,便是城郭显”。京剧乐器由管弦乐和打击乐组成。管弦乐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笛子、笙、唢呐、海笛等,一般为重唱功的文戏伴奏,因此京剧伴奏中的管弦乐队也称为“文场”。打击乐包括鼓板、大锣、铙钹、小锣、大堂鼓、小堂鼓等,一般为重武打的武戏伴奏,因此传统习惯称打击乐队为“武场”。
-
学京剧 画京剧安平脸谱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脸谱起源于面具,只是脸谱是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而面具则是把图形画在或铸在物品上,然后再戴在脸上。在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常戴面具。北齐兰陵王长恭,性隋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俊美,像个女子,敌人不怕他。于是,打仗时他就戴上面具,以显得面目凶狠,给敌人以震慑。后来,脸谱成为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内行的观众通过脸谱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是聪明还是愚蠢、是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不少古老的戏曲剧种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脸谱,京剧脸谱尤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即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脸谱并不是绝对固定的,因上演的剧目、角色的年龄、演员的脸形不同而略有差别。
-
学京剧 画京剧安平京剧服饰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戏曲行中有着“宁穿破,不穿错”的俗语。京剧服饰可以鲜明地体现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在传统京剧演出中,服饰受到剧中人物的表演程式的制约,表演程式成为服装类型化的主要依据,进而形成了一整套衣箱制。衣箱共分为五类: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头箱、旗把箱。大衣箱的服装有蟒、官衣、帔、褶子、裙、裤、袄及其他配件。其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是文职官员、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丫鬟仆人等。二衣箱的服装有靠、箭衣、马褂、抱衣、侉衣、卒坎、龙套、茶衣及其他配件。其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是元帅、大将或武艺高强的草莽英雄、绿林好汉等。三衣箱俗称靴鞋箱,其物品大多为靴鞋及内衣装束,可分为软硬两类。软类有水衣子、胖袄、彩裤、护领、大袜等;硬类有厚底靴、朝方靴、彩鞋、福字履、登云履、皂鞋等。盔头箱内有演员头上戴的冠、帽、盔、巾和髯口、耳毛、鬓发等。旗把箱包括把子箱和旗包箱。把子箱里有各类刀枪把子;旗包箱里有鱼枷、马鞭、车旗、签条等。
-
学京剧 画京剧安平行当是舞台上扮演人物角色的分类。行当的划分由来已久,大约在七八百年以前,元杂剧就划分出来很多行当,当时叫作角色。明末清初,昆曲盛行,行当的划分也日益细密精确,已有12种之多。京剧有“十行角色”,即生旦净末丑、副外杂武流。经过200多年的整理,现在归纳为生、旦、净、丑四大类,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在京剧中,除净、丑之外的男性角色,统称为“生”,根据年龄、身份、气质等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旦”,女性角色的统称,分为青衣、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门旦等。“净”,亦叫花脸,脸上勾画有夸张的脸谱,多为性格粗犷豪爽、刚烈正直或阴险凶狠之人,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和油花脸等。“丑”大多为诙谐幽默的小人物,常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油彩,又称“小花脸”,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类。
-
学京剧 画京剧安平京剧的旦角演员登台都需要“头面”,“头面”就是登台的行头,指整个头发的造型、饰物,也是一个演员的脸面,不同类型的饰物象征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头面分为“硬头面”和“软头面”两种。硬头面分为点翠头面、水钻头面和银锭头面三种。每套点翠或水钻头面大概有50件左右,主要包括正凤、大顶花、偏凤、边凤、鬓簪、蝙蝠、泡子、泡条子、串联、六角花、发簪、后三条、包头联、竖梁、横梁、后兜、凤挑、八宝、福寿字、耳挖子、耳坠子等。软头面就是固定硬头面的辅助饰物或头面的软装饰物。软头面包括线帘子、网子、发垫、抓髻、大发、水纱、吊眉带、水片子、鬓花等。
-
百工02左靖《百工》丛书立足于本民族的乡土历史语境,力图寻找一条百工复兴之路,努力发声并贡献于世界。编辑创作团队将进行实地考察,拍摄影像资料,参照历史文献,重新梳理呈现中国乡村社会现存之“百工”生态。用图文形式,结合当代设计,向读者展现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演变以及现状,记录并参与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百工复兴”活动,深入探索吾乡吾土吾民的美学观念,激活民间百工在当代的新生,进而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运用与可持续发展。
-
多维视角下的民间造型艺术研究郭晨园《多维视角下的民间造型艺术研究》主要从多个视角对民间造型艺术进行具体探讨。内容包括:造型艺术的基本原理(造型艺术的起源、形成、类型、语言媒介),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产生的渊源,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分类、传承与交流),陕北造型艺术——以民俗小石狮为例,土陶造型艺术(土陶造型艺术的种类、特点、传承,土陶造型艺术与民俗装饰设计的融合),磁州窑造型艺术(磁州窑审美文化的形成、发展,磁州窑造型艺术的装饰工艺表现形态)。《多维视角下的民间造型艺术研究》的适用人群为工艺美术方向的教师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