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郭艺 著,潘昌初 编“张小泉”精神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施金水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了一辈子的手工剪刀锻造师,87岁的施金水,耐不住对剪刀的感情,不管刮风、寒来暑往,每周都会出现在城北刀剪剑博物馆旁的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里,与两个徒弟一起,烧铁制剪,为人们展示张小泉剪刀最原汁原味的72道工序。“我就是一个退休工人,但永远是张小泉打剪刀的人。”这就是施金水对自己的诠释。本书是以施金水这一个体为视角进行口述记录的汇总,相比典籍,可以更加鲜活、生动、真实地呈现出中国手工业的历史发展轨迹。对于连接过去与未来,引导社会价值观走向,激发公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
雕光镂影姜晔 著《雕光镂影(大连博物馆藏陕西皮影精粹)》为大连博物馆藏陕西皮影图录,所选文物皆为有代表性的陕西皮影精品,共约220件,其中包括以脸谱、帽饰、神怪和杂类为代表的头茬造型,陕西皮影特有的云朵子造型,以桌椅陈设、花草景片为主的砌末造型和人物影身造型,共四大种类,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现陕西皮影的艺术特色,为皮影艺术爱好者和中国皮影戏的整体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探寻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
云南髹漆艺术研究何颖 著云南有漫长的漆艺发展历史,云南漆器是民族审美思维和原住民族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是中国漆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梳理了云南漆艺的发展历史,清晰勾勒了云南髹漆艺术从古到今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云南髹漆艺术的工艺特色,进而从美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阐释了云南漆艺的设计思想和美学特征。
-
南方民间音乐结构研究廖婧 著《南方民间音乐结构研究:基于三种民族音乐的田野调查》综合运用音乐学与民族学的结构理论对南方民间音乐结构进行研究,并以纳西古乐、布依族“笔管歌乐”和侗族大歌为典型田野案例,以期推动南方民间音乐结构的系统化研究。该书认为音声结构是南方民间音乐风格形成的直接来源,时空结构是音声结构的存在基础,意境结构是音声结构与时空结构的综合体现与延伸。该书进一步提出,南方民间音乐的结构形态是一种“黏性发展”形态,正是此形态造成了南方民间音乐质朴细腻的风格。
-
唐卡艺术刘忠俊 著,白玛才仁 译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唐卡溯源”,讲述唐卡绘画的发展脉络和流派演变;第二章“唐卡大观”,简析唐卡的种类、材料和绘制技法;第三章“风格探微”,详细分析汉地绘画对唐卡的影响以及郎卡杰唐卡艺术、尼瓦尔唐卡艺术的风格特征;第四章“分野创新”,论述了西藏绘画宗教与非宗教、神话与现实微弱的差别。本书对于学习和研究藏族唐卡的艺术者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
如影随行朱文 著暂缺简介...
-
土家织锦图谱周少华 著《土家织锦图谱》选取了土家族具代表性的100幅织锦传统图案,按照自然、民俗、文字几何三大主题分类,以文化信息为基础,结合当代可存续特性,从织锦名称、题材构成、信息提供、采集地、织造年代、形制、材料、工艺技法、排列方式、色彩等角度对单个织锦图案进行系统的图谱编制;基于单个织锦图案中心纹样、档头纹样构图,对其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适合纹样的代表性单位纹名称、编号、类别、矢量图、结构轮廓图、纹样特征内涵等文化信息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
方寸乾坤迟锐 著《方寸乾坤》一书收录了近百名有名雕刻大师的100多件核雕作品,以及100多件根付艺术品。本书总体介绍核雕的历史、雕刻工艺、根付的历史与收藏等,并且通过简单的文字,精美的图片,让读者更好地欣赏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核雕和根付艺术品。 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之用。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刻有诗文或渔家乐、百花篮、罗汉等题材。根付,又作根附,如其字面意思:“附着”于“末端”,根附是连接着一根绳子,卡在和服与腰带之间的一个固定物,而绳子的另一端则与各种随身小物品相连,常见的有烟袋,钱夹、笔筒、以及印笼,这些物品统称为提物。根付在古代的日本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日常用品,但明治维新之后,当日本人渐渐脱掉和服换上洋装,根付便失去了功能。而大量涌入的欧美人却对这些精致的小玩意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争相购买收藏。于是许多重量的根付大量外流,导致多年之后,根付在日本反而变得稀有,基本上收藏在各大博物馆与美术馆之中。 《方寸乾坤》将东方传统文化与美学浓缩于当代微雕艺术之中。“核雕”与“根付”的工艺取之自然、师法自然,并且呼应自然,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宇宙生命观。微微方寸之间,自有煌煌乾坤。
-
纸上四季周冬梅 著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美的艺术享受。中国剪纸有3000多年历史,人们在金箔、皮革、树叶等薄皮材料上刻各种纹样制成装饰品,汉代有了手工造纸,人们就利用纸张剪成各种剪纸花样,逢年过节时便把剪纸贴在门、窗、灯笼、糕点、菜肴上,装点生活。几千年来,剪纸艺术已经扎根于民间,深入寻常百姓生活中,成为我国代代传承的一种习俗文化,是我国具特色的手工艺术代表之一。中国剪纸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农耕社会民俗生活中创造的民俗文化艺术,所以它广泛使用于民俗活动中,流传于我国的大江南北,因地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格特点,总体来说有北派剪纸和南派剪纸之分。北派剪纸的特点是粗犷豪放,而南派剪纸则有着婉约细腻的风格。《纸上四季——二十四节气剪纸图录》将与大家分享南派剪纸中的浦城剪纸。浦城剪纸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的艺术风格既有北派剪纸的粗犷大气,又含南派剪纸的细腻秀气。千百年来,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美术作为“母亲的艺术”,融入浦城传统的岁时节令,成为民俗活动中“美的使者”。在一代代“剪花嫂(婆)”的传承中生生不息,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浦城剪纸在2014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产品包装、商标广告、室内装潢、服装、书籍装帧、邮票、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设计领域都有它的倩影。它已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
-
彝裳之梦瓦其比火,李洵,杨磊洁,王超 著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