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金屋藏瑞幽默百狮夏风因历代王公贵族和官府仿狮的模样,遇庆典,迎新年,视狮为祥瑞之曾。于是民间仿效之,过年过节,庆祝丰收,喜丧之事,镇宅辟邪,装饰居室,处处可见狮子的“奇样”。为什么是“奇样”呢?因为打造狮子的东家或匠师压根儿就没见过真实的狮子,所雕刻狮子的原形,都来自民间狮子舞,或上代流传的狮子模样。因为那时不像我们今天,可以从电视、媒体、动物园看到狮子。因此,“奇狮”便由此诞生出来。本书中,笔者采用狮与犯与狮的对话,幽默地“戏说”狮子,让读者看百狮时,不至于单调,像看漫画一样,将狮子的雕刻形象,有个客观真实的再现。或许能让喜爱狮子的收藏者,在不同的艺术风格的众多造型中领会到古人的那一片“蓝天”。该书简论形形色色的狮子,笔者采用狮与狮子的对话形式,表现出不同时代的特点、不同人收藏的经过、不时期的价格比较。充分说明流传至今的藏宝价值是一本通俗易懂给收藏爱好者的鉴宝读物。[看更多]
-
纸人记郭庆丰简介人们在土地上平静地生活着,人会因土地而变得灵动,土地在人们内心存在着,土地会因人而变得神奇……陕北是个有信仰的地方。一位法国朋友在看完陕北的阳歌后感慨万千地说:“你们这里的人没太多的钱,但你们身上很多时候使的都是神的劲儿。那些女孩子的笑容,阳光灿烂。这几年从陕北的土地深处探明了精煤和优质天然气储量:从陕北的荒山野地里犯罪分子挖掘了无数历代的珍宝。我视之为陕北的不幸,但这也渐渐揭开了陕北人心气浑厚的原因。我们自己是知道我们身体上的山山水水,我们多年以前还是少数民族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方言俚语,实际上到今天仍可以听出最早的文言读音。本书是郭庆丰创作的关于西部题材的艺术作品。作品通过油画、版画、剪纸、艺术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去展现艺术家对北方世界描述,对黄土高原生活着的人们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编辑推荐古的风,上古的云,记忆深处的黄土在风中恣意地飞扬着;羊倌的信天游,伴着黄河的奔流声化作了一首荡人心魄的交响曲,在高坡中,在高原上激荡着、回旋着。山丹丹的花香裹着黄土的味道沁入人的心脾,涩涩的、甜甜的。窗花、窗棱上火红的红辣椒,妹子的红衣裳映红了包裹着白羊肚手巾下汉子憨憨的脸。他们世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着,与世无争,平淡而快乐地生活着,演绎着一出出悲欢离合,一首首欢曲悲歌。 郭庆丰,一个质朴的陕北汉子,一个执着的艺术家,用画笔,用剪刀,用刻刀,用泪水,用热血,用灵魂去记录,去描绘,去讲述这片热土的过往今昔,讲述这片热土上的男男女女的情与爱,苦与乐,平凡而又引人入胜故事。
-
中国传统竹雕于雄略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器、丝绸、漆器、瓷器和明清家具等均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制作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获得过极高的成就,但是,在长时期的重道不重器的儒文化氛围中,器物的制作一直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在历代的官方典籍和正史中,对于匠人们的成就与贡献的记载极为难得一见,有也只是寥寥数语,或者干脆只字不提。史籍中略为详备可供查考的,也只有《周礼·冬官考工记》与《天工开物》数种而已。编纂这套《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正是要与读者一同重返乡村,走近手工艺作坊,拜访手工艺传人和收藏家,聆听幕后的传奇故事。《中国传统竹雕》为《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其中一册《中国传统竹雕》。讲述中国竹雕的文化历史、工艺技法、鉴别方法以及收藏保养方法等内容。适合手工艺爱好者、收藏爱好者及文物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
中国传统石雕石久《中国传统石雕》从敲击第一块石片开始,人类文明正是通过人手的不断劳作得以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呈现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景象。工业化以来的三百年,我们将太多的工作放任机器做去了,然而机器的制作毕竟过于生硬和整齐划一,当我们被这些生产线上制造的产品包围的时候,突然会发觉,生活变得缺少灵性、美感和古典的气质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四处寻访他们的祖辈们用手制作和使用过的器物。瓷片、玉佩、银簪、木器,一块木雕板、一把紫砂壶,甚至于一砖、一瓦,它们都经历过先人用手精心琢磨,保留有先人的体温,镌刻着我们民族的图腾。偶尔得之,就像珍宝一样地倍加爱惜,并在搜寻与把玩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与慰藉。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器、丝绸、漆器、瓷器和明清家具等均为世界手工艺制品中的翘楚,在制作技艺和工艺美学诸多方面获得过极高的成就。但是,在长时期的重道不重器的儒文化氛围中,器物的制作一直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在历代的官方典籍和正史中,对于匠人们的成就与贡献的记载极为难得一见,有也只是寥寥数语,或者干脆只字不提。史籍中略为详备可供查考的,也只有《周礼-冬官考工记》与《天工开物》数种而已。编纂这套《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正是要与读者一同重返乡村,走近手工艺作坊,拜访手工艺传人和收藏家,聆听幕后的传奇故事。
-
2005年中国陶都宜兴国际陶艺展作品集洪雅由于有特产的紫砂黏土、独特的茶壶制作工艺以及悠久的陶瓷历史,宜兴被称为“中国的陶都”和“世界茶壶之都”。宜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五百多年制陶历史及成千上万人从事制陶业的乡镇。美国中华陶瓷艺术学会之前已经在美国和中国组织了几次国际性交流展览。而“2005年中国陶都宜兴国际陶艺展”是国内陶艺界最大型的一次国际性紫砂艺术展,参展作品的种类及其表丰富的审美性令人赞叹不已。
-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郑一民《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蔚县卷(附光盘1张)》将蔚县剪纸既作为地域性的无形文化课题,又作为东方文化大背景下的国粹,记录下蔚县剪纸产生和变迁的生动而鲜活的生命活动史,并呈现出与它一衣带水的民间乡土社会的总体文化形貌,解读了这一技艺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
凝固的诗情彭庆元 文图深圳著名作家彭庆元先生,将深圳,特别是南山的城市雕塑图像汇集起来,用散文诗的方式,探寻这些雕塑的文化内涵,阐发一个文学家对这些作品的观感,使深圳的城市雕塑因了这些优美、隽永的文字而获得升华。这种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奇妙的结合,将是深圳文化界的一段佳话。历史雕塑家,都有作而不述的习惯。尽管他们的作品深入人心,甚至成为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标志,但是他们少有对自己的作品阐释说明。一方面,这固然是把解读的权力交给了观赏者,但是另一方面,对一般的观众而言,毕竟会影响对雕塑主题和思想的揭示和传播。彭庆元先生精选了深圳历年来一百件城市雕塑作品,在对这些城市进行深情歌咏的时候,首先让我们突出感到的,是他对于这个城市的热爱。只有热爱,才有这一串串滚烫的诗句。在塑造城市灵魂的漫长过程中,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的介入。它既需要雕塑家,也需要阐释者,也需要观赏者;在这个过程中,彭庆元先生为深圳城市雕塑的配诗虽然是他个人的感受,但同时,它也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相当多公众的心声。
-
插图的故事黄裳 著人像中国版画最初的重要应用方面之一是人像。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于是古版画里必然包括了大量的人物图像。有《先贤像赞》这样的书,有附在“宗谱”前面的插图……这都是以人像为主的图籍。至于附在专刊著作前面的图像,那就更多。就这一点而论,全世界的出版者的看法是相同的,总要在著作前面放上一张作者的像。渎者也欢迎这样的办法。读完了一本书,总想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他的外貌、风格……都是热心的读者衷心想望知道的。有时候读了作品,理想中的作者应该是个瘦长的,等到看了照片,却是个又矮义胖的。就大吃一惊,从而引起对作者更多的研究兴趣,这是常会遇到的事。总之,读者想了解作者容貌,从面貌以至历史,不但是人情之常,有时也是必要的。想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中国版画里人像的全貌,实在并不简单。因为材料是相当丰富的。现在,想从宋代开始,宋元明清四朝,每朝选一个人,同时,也想从刻书时代的先后,雕板作风的差别上着眼,进行选择。看了以后,或者可能得到窥豹一斑的效果。苏东坡宋代的人物之中,有木刻图像传世的实在很不少。但这大底都见于明代刻书之中。宋刻本文集里附有插图的,至今似乎还不曾发现。这个现象也正好说明木刻技术大大发展以后,才给出版物添上了崭新的面貌。宋版书里的人物插图似乎大多是佛经中的神仙和佛租,烈女传里的仕女而已。不用说,到了明代才刻宋人的画像,自然只有根据流传绘本的一个方法,有时候就难免要用想像来补救。根据旧的记载,再参考了作者的作品,体会他的精神、风貌,加以想像、创作,这也应该承认是正确可行的方法。至于真像如何,那有时候是连考古家也无法加以鉴定的。就拿明太祖来说,在明代宫廷里,就流传着两张绝不一样的画像。一张是大眼长脸,脸上有七十二颗痣,凶恶异常的像。另一张则俨然是个掌柜的白胡子老头儿,满脸慈祥,全无凶相。就连明朝人的笔记里也其说不一,至今也不知道到底哪一张是“真容”。苏东坡,是大家所熟习的名作家。他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着一绺大胡子。在故事传说里,他的好朋友佛印和尚,他的朋友陈季常的太太都取笑过他的胡子,但是这里的一张就不是“髯苏”,虽然也有须,但只是京戏里的“黑三”而不是“黑满”了。这是万功“燕石斋”刻、王世贞撰《苏长公外纪》里面的一张小像(图缺失——编者注)。历来的藏书家,就曾经指出过这可疑的点,说只有这张东坡像是“微须”。我觉得这张画像的作者,倒也有他独独到的地方。至少,在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上,使我们感到颇为亲切。画家是研究了苏东坡的作品的。把他那种乐观、幽默、飘洒的特点把握得很好。这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的风貌。作者画他穿着儒生的常服,而非“苏玉局”或“苏学士”的礼服。他不是道貌岸然的儒者,而是风流潇洒的诗人。这幅版画的刊刻地点是豫章,在江西。可以代表明中叶江西刻版的风气。汪环谷汪克宽字德辅。安徽祁门人。生在元朝,是一位道学家。据说从朱熹以后,一传、再传,三传,那道统就传到他的手里。是世袭儒家传统的学者。明初,朱元璋曾经把他请到南京来编辑《元史》。他有,艮多作品,大抵都是有关经学方面的。这张画像附在他所著的《经礼补逸》前面。是弘治六年(一四九三)新安程敏政所刻的。程敏政是汪克宽的同乡,刻过不少书,而且刻的都极精。徽州在明代成为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程敏政有过不少贡献。这张画像也刻得极精。人物的精神面貌表现得异常突出。和苏东坡相比,这显然就是一位老学究,难怪程敏政说他“遗像凛然,百世起敬”了。这张画像是个半身。可以代表明代传统人物面的一般作风。安徽程氏刻了很多家谱,那中间的人物画像,就和这张的风格没有什么差别。它的特点是极细致地勾勒了人物的面貌特征,是写实派的标准作风,一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留真”的艺人笔下看到这种风格的作品。一个清癯、拘谨、严肃的老儒,活生生地坐在读者面前。这是新安派初期的作品。使用刻刀的技巧,已经相当纯熟了。同是白描,但线条却较粗。刀法是奔放的,和晚期徽派圆熟的作风有着很大的区别。刻工的姓名就保留在第二叶的书口下方,是“仇以忠”。P58-63
-
中华炕头狮子艺术鹤坪、傅晓鸣炕头狮子展示的是“全”而“粹”的民间艺术形态,它以“虚”和“实 ”的表现特征。讴歌了生命的不屈不挠,生活的昂扬不羁,生意的千姿百态!炕头狮子是一个“妙中增妙,新中更新”的艺术品种,它把精思与巧构,深藏在“拙”’而“简”的表现手段之中,体现出了“感物而动”与“通灵感物”的潜在意识。 《炕头狮子》是一本通俗适俗的诠释相关知识的基础读物,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尽可能地把有关炕头狮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嵌入人们日常精神层面的审美和生活层面的审美,使其具有某种与当代人潜隐潜伏的学术联系和生活联系。这种联系,巨大地增容了民俗学、艺术学研究的朴素意识,也使我的写作日益地朴素起来。
-
胡一平雕塑胡一平“一九九九年一月十三日。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工作日程表上安排接见一位华裔雕塑艺术家,这一破例的安排引起媒体的极在关注。记者们后来看到,安南首次在自己办公室里接见的是来自中国的雕塑艺术家胡一平,当时他的雕塑个展在联合国大厅展出。当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纪念艺术大量米开基罗诞辰五百周年组委会主席在纽约第一次看到他的雕塑作品时,这位先生弯下腰虔诚地亲吻作品,并连声说“Perfect”。一九九八年二月十九日纽约著名索罗门古根汉博物馆收藏了一枚中国篆刻的该馆馆印,这枚沾着朱红印泥馆印的作者是胡一平。”这些年胡一平创作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举办了多次个展,这些作品分别被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及新加坡等地 收藏家及博物馆收藏。胡一平是一位有才华、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家,他所取得成就是他长期执着追求艺术的结晶,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心灵的感受,浸透了他的生命,他的作品也因此具有永恒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