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
-
建筑设计构思表达建筑设计基础理论+实践训练+案例研究[美] 莫·兹尔 著,陈彦宏 译建筑设计构思表达(原著第2版)建筑设计基础理论+实践训练+案例研究: 本书是建筑设计的基础教程,强调建筑设计过程的创造性表现,向读者们介绍了建筑的视觉语言,讲述了运用空间思维的方法。本书通过一系列三维设计问题,让读者探究比例与尺度、空间与体积、构图与序列、材质与纹理等各个方面,同时学习建筑表现的语言。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一系列配套练习,阐述了建筑构思概念化的过程,以及如何运用绘图和模型将这些构思表达出来。 本书是原著的第二版,探索了数字制造领域的创新及其对模型制作和选材的影响,着眼于3D 打印机、数控铣床、激光切割机等在学校中逐渐普及的新工具,以及这些工具对实体模型制作技巧和当今建筑设计类型的影响。
-
公共空间的新媒体艺术陈媛媛本书运用从传播学、建筑学、环境科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维角度,以相关理论研究数字环境中的公共空间内涵及形式呈现,结合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内涵,以互动的视角分析两者相互融合所体现的特性、构成体系和模式,研究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具体生成、应用和实践方法,总结其实施策略,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向进行评估。公共空间新媒体艺术的构成研究,既涉及诸多设计家及其作品,也囊括了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还涵盖了现象之下的艺术哲学与设计逻辑,其服务于制造业的创新转型,联系对媒体艺术的文化性认识,也引发了当今及今后信息环境下对艺术和文化的哲学思考。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邱丽媛 著本书内容主要出自《中国园林》《苏州,一座园林城市》《中国园林览胜:留园与狮子林》等著作, 共收录140余张图片。 《中国园林》初版于1949年,收录了苏州园林的图片20余张,被誉为海外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喜仁龙是20 世纪上半叶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 《苏州,一座园林城市》初版于1936年,作者弗洛伦丝·露丝·南希曾在苏州生活多年,对苏州城内外各处景致了如指掌。她的丈夫文乃史参与创办了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并在1922至1927年间担任该校第三任校长。 《中国园林览胜:留园与狮子林》初版于1943年,是一本详细的游园指南。作者包爱兰曾在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今苏州大学一部分)任教。
-
中国园林(英)玛吉·凯瑟克本书初版于1978年,是国外研究中国园林文化的代表性专著。2002年,由汉学研究者夏丽森女士修订,她是明代计成的著作《园冶》的英文译者。本书讲述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园林与中国哲学、绘画、建筑、文学的互动关系,通过中国的园林艺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 作者玛吉·凯瑟克在中国长大,从小浸淫于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挚爱中国园林。她尝试在纵深的历史和宽阔的对照中把握中国园林的精粹,既有追本溯源的梳理,也有典型个案的描述与分析。本书堪称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国园林导览,也是我们了解西方人如何欣赏中国园林的一种重要参照。借此,更能体味中国园林本身所包含的精彩的精神意蕴。
-
建筑文化研究第9辑胡恒 著《建筑文化研究第9辑》主题是“历史与批判”。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内容:空间、文本、文献、访谈、书评。前两部分为本书主体内容,分别针对“历史空间”与“历史文本”——希望将之前第4至6辑针对“当代史”系列的研究与第8辑塔夫里的历史方法论放在一起,延续关于中国建筑的历史批判的构想。 “空间”部分将当代或历史城市与建筑置于“大历史”的语境之中,探究其意义、根源。“文本”部分展现、反思了中国建筑学和西方建筑学文本建构中的专业和学科。另外收入两篇文献,塔氏的三篇访谈和一篇书评。 按编者个人的标准来看,现有的这些中国研究与“真理的政治学”尚有距离,但大家运用新史学的现代思维已成明显势态。期待能沿着“就真理的权力影响来质疑真理,就权力对真理的叙述来质疑权力”这两条福柯指明的批判之道,推进批判之力。
-
60座书席的设计解剖书郭侠邑 著以“蒲公英书席计划”作为开始,两岸三地设计师与名人、专家、学者等,共同打造从台北、台中,到广州、北京等城市共60座书席,本书收录了设计者设计发想理念+设计平面3D 图+施工到完工的全过程,用设计的力量,打造一个个美好的读书角落,让人们寻着书香的气息,来此参与捐书与交换书的行动,让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如同蒲公英飞扬般散播出去。透过分享彼此的阅书心得,进而串起人际关系,即便素昧平生,也能共同描绘城市的美好风景。
-
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1000件 中东、近东[美] K.费兰姆普敦 著,张钦楠 编本卷所述的中东地区是指除了埃及等北非国家的地中海以东的部分,主要包含阿拉伯国家,也包括属于这一地区并与这一地区长期有着历史联系的非阿拉伯国家,如土耳其、伊朗和以色列。在地理、政治、历史等不同的领域中,这一地区也常被称为西亚或近东。20世纪中东地区的建筑曾经受到过殖民地的影响(主要是英、法两国),也有现代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烙印。国家争得独立,对殖民时期的建筑和规划产生反感,激起建立不论是国家的、宗教的或者种族的自我特性的热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国家一般都把目光投向过去的建筑——有历史性的纪念建筑,或者是乡土建筑。现代建筑在少数国家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但在大多数国家要到40年代和50年代才盛行。现代建筑虽然那时已失去了它的社会内涵和意义,进入80年代后在中东地区仍然具有力量,这时候它们在欧洲和北美早已过了巅峰期。现在开始再次听到“新现代”的呼声。“新现代”的主旨是对地区、地方性的关注,而同时又仍受到国际市场运作的影响。
-
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1000件 中南非洲K.弗兰姆普敦,张钦楠 著这是一套20世纪建筑的断代史诗,建筑界里程碑式的巨著。 这套10卷本大型丛书,是为了配合1999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主题为“21世纪的建筑学”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而出版。该丛书得到国际建筑师协会的大力支持。丛书特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文物保护研究生院威尔讲座教授K. 弗兰姆普敦担任总主编,并聘请熟悉世界各地区建筑发展的80余名建筑评论家担任评论员。中文版特邀原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张钦楠先生担任副主编,并授权张钦楠负责中文全部出版事宜。丛书通过分别提名及投票方式按五个历史时期选出1000项20世纪有代表性的建筑并对其进行评价,同时各卷载有回顾并分析该地区建筑发展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的综合评论。 丛书展示了世界各国的建筑师为推进全球文明和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丛书首版面世后,曾获得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屈米建筑理论和教育荣誉奖、国际建筑评论家协会(CICA)荣誉奖以及中国全国科技一等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此次出版做了全面修订。
-
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1000件 东亚K.弗兰姆普敦,张钦楠 著这是一套20世纪建筑的断代史诗,建筑界里程碑式的巨著。 这套10卷本大型丛书,是为了配合1999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主题为“21世纪的建筑学”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而出版。该丛书得到国际建筑师协会的大力支持。丛书特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文物保护研究生院威尔讲座教授K. 弗兰姆普敦担任总主编,并聘请熟悉世界各地区建筑发展的80余名建筑评论家担任评论员。中文版特邀原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张钦楠先生担任副主编,并授权张钦楠负责中文全部出版事宜。丛书通过分别提名及投票方式按五个历史时期选出1000项20世纪有代表性的建筑并对其进行评价,同时各卷载有回顾并分析该地区建筑发展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的综合评论。 丛书展示了世界各国的建筑师为推进全球文明和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丛书首版面世后,曾获得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屈米建筑理论和教育荣誉奖、国际建筑评论家协会(CICA)荣誉奖以及中国全国科技一等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此次出版做了全面修订。
-
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1000件 南亚K.弗兰姆普敦,张钦楠 著这是一套20世纪建筑的断代史诗,建筑界里程碑式的巨著。 这套10卷本大型丛书,是为了配合1999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主题为“21世纪的建筑学”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而出版。该丛书得到国际建筑师协会的大力支持。丛书特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文物保护研究生院威尔讲座教授K. 弗兰姆普敦担任总主编,并聘请熟悉世界各地区建筑发展的80余名建筑评论家担任评论员。中文版特邀原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张钦楠先生担任副主编,并授权张钦楠负责中文全部出版事宜。丛书通过分别提名及投票方式按五个历史时期选出1000项20世纪有代表性的建筑并对其进行评价,同时各卷载有回顾并分析该地区建筑发展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的综合评论。 丛书展示了世界各国的建筑师为推进全球文明和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丛书首版面世后,曾获得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屈米建筑理论和教育荣誉奖、国际建筑评论家协会(CICA)荣誉奖以及中国全国科技一等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此次出版做了全面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