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
-
维吾尔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艾斯卡尔·模拉克 著自2013年“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第1辑出版至今,已经8年过去了。这8年来,“营造技艺及其传承保护”已然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热门话题,相关的课题研究、学术论坛高倍聚焦于此,表明了营造技艺的学术性和当代性价值。不惟如此,“营造”一词自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创立以来,重又为社会各界广泛认知和接受,成为人们了解传统建筑的一种新的视角,或可以说多了一把开启中国建筑文化之门的钥匙。研究营造技艺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一是深化和拓展了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领域;二是丰富和充实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三是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民间,向广大民众普及了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认知。正是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一些已有的认知也在逐渐深入和更新。比如真实性问题,每一种非遗都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存在,是一种生命过程,这是非遗原真性的核心内涵,即它是活着的生命体,而不是标本。这与物质形态的真实性有所不同,其真实与否是活态非遗真伪的判断标准。作为文物的一座建筑,我们关注的是物态本身,包括它的材料、造型等,可能还会延伸到它的建造历史,它甚至可以引导我们穿越到初建或改建时的那个年代;而作为非遗的技艺,建筑物只是一个符号,我们要揭示的是建造技艺延续至今所包含的人类文明和人类智慧,它在我们当今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让我们既感受到人类文明的涓涓流淌,又体验到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我们现在在古建筑物质形态保护方面,对原真性保护虽然原则上也强调使用原材料、原工具、原工艺进行修缮,然而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引入和普及,传统技艺本身已然成为保持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必要条件和要素,成为被保护的直接对象。对技艺的非物质保护,首先就是强调其原真性需要得到保护,技艺的原真性就是有序传承的技术、做法、工艺、技巧。作为被保护对象,它们不应被随意改变。如同文物建筑不得被任意破坏或改动一样,作为非物质的载体,物质性的作品、成品、半成品、工具等都是展示技艺的要件,它们同时承载着识别技艺和展示技艺的功能,不应人为刻意掩盖或模糊技艺的真实呈现。所谓修饰一新、整旧如旧的做法,严格意义上说都不符合真实性原则。《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第二辑精选了能够展示中国建筑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系统整理和记录了这些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第二辑每个项目一个分册。各分册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做法、工序、相关文化习俗、传承等内容。《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第二辑可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旨在深化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促进传统营造技艺传承。
-
上海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张雪敏,刘雪芹,顾歆豪 编自2013年“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第1辑出版至今,已经8年过去了。这8年来,“营造技艺及其传承保护”已然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热门话题,相关的课题研究、学术论坛高倍聚焦于此,表明了营造技艺的学术性和当代性价值。不惟如此,“营造”一词自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创立以来,重又为社会各界广泛认知和接受,成为人们了解传统建筑的一种新的视角,或可以说多了一把开启中国建筑文化之门的钥匙。研究营造技艺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一是深化和拓展了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领域;二是丰富和充实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三是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民间,向广大民众普及了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认知。正是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一些已有的认知也在逐渐深入和更新。比如真实性问题,每一种非遗都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存在,是一种生命过程,这是非遗原真性的核心内涵,即它是活着的生命体,而不是标本。这与物质形态的真实性有所不同,其真实与否是活态非遗真伪的判断标准。作为文物的一座建筑,我们关注的是物态本身,包括它的材料、造型等,可能还会延伸到它的建造历史,它甚至可以引导我们穿越到初建或改建时的那个年代;而作为非遗的技艺,建筑物只是一个符号,我们要揭示的是建造技艺延续至今所包含的人类文明和人类智慧,它在我们当今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让我们既感受到人类文明的涓涓流淌,又体验到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我们现在在古建筑物质形态保护方面,对原真性保护虽然原则上也强调使用原材料、原工具、原工艺进行修缮,然而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引入和普及,传统技艺本身已然成为保持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必要条件和要素,成为被保护的直接对象。对技艺的非物质保护,首先就是强调其原真性需要得到保护,技艺的原真性就是有序传承的技术、做法、工艺、技巧。作为被保护对象,它们不应被随意改变。如同文物建筑不得被任意破坏或改动一样,作为非物质的载体,物质性的作品、成品、半成品、工具等都是展示技艺的要件,它们同时承载着识别技艺和展示技艺的功能,不应人为刻意掩盖或模糊技艺的真实呈现。所谓修饰一新、整旧如旧的做法,严格意义上说都不符合真实性原则。《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第二辑精选了能够展示中国建筑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系统整理和记录了这些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第二辑每个项目一个分册。各分册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做法、工序、相关文化习俗、传承等内容。《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第二辑可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旨在深化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促进传统营造技艺传承。
-
色彩手册 思考建筑和城市色彩的100个提示[日] 加藤幸枝 著,成潜魏 译如何选择、设计城市和建筑的“色彩”呢?本书包含3章共9节的内容,从色彩运用的基础知识和标准入手,结合著名建筑和城市实例重点讲解色彩设计实践,把色彩设计师的经验浓缩在100篇图文并茂的文章中,是对感到“使用色彩很难”的建筑、景观及城市规划相关设计师、决策者的必备指南!
-
住宅景观设计推进法[日] 户田芳树(Yoshiki Toda) 著《住宅景观设计、表现及方法》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向读者介绍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居住空间景观营造。作者首先通过分析景观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住宅景观的哲学,让读者对住宅景观有一个宏观认知;之后阐述景观设计的具体推进方法以及住宅景观各区的设计手法等,让读者从微观角度深度了解住宅景观的设计过程。此外,作者还充分利用其从事景观工作三十余年的经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现场施工管理方面也会提出一些建议。本书在内容编排上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选取户田风景在中国发展十五年间的代表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并穿插大量高品质手绘效果图。无论是对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
-
生活艺术家的手作私宅[日] 中村好文 著,蕾克 译本书是一本建筑文化专题和现代生活方式读本,是建筑设计师中村好文拜访手工艺制作者宅邸的随笔集。中村好文在书中探访了12个艺术家私宅,虽然从事着不同的艺术创作,有的是画家,有的是音乐家,有的是工匠等等,但传递出一种生活和工作,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氛围。中村好文专注于住宅设计,丰富的图片加上作者细腻独到的视角,令读者得以一同窥探这些热爱生活的艺术家或手艺人,如何通过居住空间的建造和装饰,打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
吞山怀谷汪菊渊 著中国园林艺术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直至1951年才成立学科,汪菊渊先生是园林学科的创始人。本书以实物、遗址的田野考察为基础,广泛收集古代相关绘图绘画为印证,据历史文献叙述绘制平面想象图及想象透视图为参考,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发展和艺术传统,是系统、全面书写中国园林史之肇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黄晓为全书补充配图并作注,将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精华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
广西古建筑谢小英,熊伟,韦浥春,韦玉姣 著本书是“文化广西”丛书中的一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在作者深入广西各地对当地古建筑进行全面调研、测绘的基础上,根据古建筑的代表性、知名度等,按民居宗祠、寺观坛庙、书院会馆、亭台楼阁、桥梁牌坊分门别类进行详细介绍。每种古建筑详细介绍其历史、环境、选址、平面组成、构架特色、装饰特点等内容,通过每座单体建筑的特点、价值和背后的成果等,让读者从中窥探出广西古代建筑文化及其发展水平。
-
建筑环境配景表现技法与手绘钢笔画图例赵忠,赵慧宁 著设计师的作品在诞生之前必然有一个从构想到成品落成的过程,而建筑表现画是设计师构思前期设计方案的重要阶段,也是表达其初步设计构想的主要方法之一,建筑配景作为建筑表现画中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建筑表现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建筑环境配景表现技法与手绘钢笔画图例》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大量中外建筑表现画的理论研究,对建筑表现画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功能做了全面的论述和总结,对从业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建筑画中的天空、树木、草地、石景、水景、铺地、人物以及建筑材质等配景与建筑主体能否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建筑表现画,是决定建筑表现画好坏的关键。如何画好建筑表现画,并从中找到规律、技巧以及诀窍,作者亲身实践,分门别类,以步骤详图的形式,为读者解析表现与技法的实际问题。《建筑环境配景表现技法与手绘钢笔画图例》的一大特点,是不同配景的单个步骤画法尽量放在场景中去讲解。这既有助于学习技法,又便于初学者临摹。因为不同单体配景在不同场景中的画法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所以英线条处理既要显示其本体特点,又要和整个画面的风格相统一。《建筑环境配景表现技法与手绘钢笔画图例》可以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和建筑环境专业学生的学习用书,也可作为专业教师的参考资料,同时对于爱好钢笔绘画的朋友,更是大有助益。
-
2021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编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排头兵”及“标杆地”,40年来已从一个仅有3万多人口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国家创新型示范城市。深圳环境优美,功能完备,既创新时尚,又不乏城市文化追求,并在各方面向全球“创新之都”迈进。从营造全球城市的目标看,深圳不愧是中国创新城市道路上的一个鲜活样本。2019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及2020年10月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都表明深圳之所以能始终带领“中国发展奇迹”,是因为它坚持制度机制创新与改革开放。2019年12月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主编的《深圳土木40年》一书正式出版,《2021版(新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全面总结了40年来深圳城市建设的成就,阐述了对未来的思考和对深圳建筑40年的回顾与展望,回答了在深圳发展速度下,深圳是何以打造“深圳标杆”并谱写“深圳奇迹”的。《2021版(新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在关注湾区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章节,特别列举了从1986年到2019年先后建成的80个典型项目,其中第71项是2019年竣工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以下简称“深北莫”),它成为深圳建筑40年推介项目中完整的高校建筑项目。深圳始终视人才为首要要务,校园建设不仅是城市文化基因形成之本,更决定了城市建设的文化视野与格局,也是从“文化沙漠”走向“文化绿洲”的必经途径。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至2017年仅10年间,深圳各类学校共增加了970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园成为其中的代表作。它的建成与运营充分说明,合作办高校在深圳已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方案。
-
山地城市桥梁生态美学探究李艳 著《山地城市桥梁生态美学探究》从美学及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吸收当代生态美学的观念、生态科学的思维与生态哲学的思想,结合典型山地城市的特点,多方位、多层面地探索现代桥梁生态与美学的本质、内涵及其规律,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首先,针对桥梁生态美学研究领域现有成果的缺失和不足,为了兼顾交通功能与景观、生态平衡的问题,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美学理念引入山地特殊的城市环境中,探索了适合山地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原则与具体方法。其次,根据山地城市地形及道路路网特点,构建了山地城市桥梁基于生态美学设计的理论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基于《山地城市桥梁生态美学探究》提出的山地城市桥梁生态美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山地城市重庆的一些典型桥梁进行了生态美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