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
-
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王绍森本书为专门研究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的设计专著,内容包括地域要素分析,基于自然气候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基于形式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基于空间形态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基于技术与材料的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当代建筑地域性表达理论小结和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实践探索。本书旨在梳理当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的现象,剖切其地域性创作层次表达的手法及手段,并针对闽南建筑地域性表达加以研究,以求对建筑地域性表达有所理论支持,对其实际建筑创作有所帮助。
-
张永和作品 作文本张永和 著客人结束了关于他对城市不可见性的讨论,喝了一口茶。回味着客人的故事,主人放下烟斗,打破了沉默:我也有一个城市的故事可以讲讲……——张永和本书是著名建筑师张永和的随笔集,集结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中收录1982年至2021年创作的文章五十篇,可依照涉及论题分为 “建筑,居住”“文学、艺术”“思想”“教育”“城市”“父亲”六组,但又不局限于此。作者以充满文学性与个人风格的语言,记录四十年间的观察与思考。新版对内容和结构进行了调整,增补文章十七篇,减去三篇,创作时间延及2021年,是对作者所思、所想、所写更加立体且完整的呈现。
-
建筑风格导读[英]欧文·霍普金斯本书以大量的图片为佐证,对近300个建筑作品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定义与诠释。本书论点清晰,可读性强,以视觉引导为主线,讲述了从古代到当代,西方世界所出现的主要建筑风格。 本书共分九章,每一章的顺序大体遵循风格建立的时期或建筑建造的时代。其中每一种单独的“风格”是根据建筑共同的形式特点、地理位置、大的文化趋势、运动或意识形态——或这些因素的各种组合而形成。本书的重点在于视觉上的传达:对每一种“风格”都会有一段简明的介绍,然后通过配有解说文字的图片来讲解和描述这种风格所包含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一种标志性的窗户设计,也可能是一种特定的装饰与材料,或者是隐藏在某种“风格”下的特殊的思想含义。通过这种方式,这本书可以被当作一本参考书,同时也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建筑图书。
-
可食景观设计赵晶 著本书围绕可食景观设计这一话题展开,首先介绍可食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和综述,包括可食景观的概念解释、发展历史、功能特点、面临的问题,可食景观的设计原则、构成要素与布局,可食景观色彩设计与植物空间营造,可食景观与公共健康,可食景观与学校教育,可食景观与城市绿地,可食景观与乡村振兴。然后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可食景观建成案例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包括项目背景、设计特色、建成效果等内容。本书适合城乡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等专业的师生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阅读,同时也为热爱生活、热爱园艺、热爱美食的人们提供参考,为社区、教育工作者以及休闲农业等从业者提供技术支持和设计营造帮助。
-
当代设计研究名篇导读默里·弗雷泽(Murray Fraser)、 鲁安东 、王洁琼 主编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设计方法学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已逐渐融入新兴的设计研究学中。随着21世纪建筑研究的飞速发展,设计研究学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为传统建筑学向前沿、交叉、创新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学理框架。为了帮助国内读者更系统地了解设计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学术脉络,本书遴选了近年来国际设计研究领域具有标志性的经典文献11篇,包括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前任校长克里斯托弗·弗雷林,剑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达利博尔·维斯利,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以及建筑联盟学院的建筑师及历史学家罗宾·埃文斯,伦敦大学学院巴特利特建筑学院教授乔纳森·希尔和耶奥里亚·马诺洛普卢,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建筑实践教授佩里·库尔珀,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授利昂·范·斯海克和理查德·布莱斯,谢菲尔德大学教授及建筑师多伊娜·佩特雷斯库等知名学者的论文和案例,以及由南京大学鲁安东教授撰写的一篇论文。本书将入选论文按照认识论、实践与表现、方法与行动三个主题进行了分组,这些论文大多配以由默里·弗雷泽撰写的简短的导读,便于读者理解其写作语境。
-
庭院树木养护百科(日)采田勋,张桐 译对于在快节奏而又高压力的当代社会中生存的人们来说,庭院中的树木以及花卉的四季变化所带来的景色,可以说是清心剂,甚至称其为无可代替的财富也不为过。但是,就算是最昂贵的植被,如果不进行必要的修剪,也将变成一团杂乱无章的景象。将自己喜欢的苗木种植在庭院的一处,很多人的心中都会充满喜悦与期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都遇到了“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枯萎了”“最初满满期待着的花却迟迟不开”“其实一朵花也没开”的情况。本书主要介绍苗木应该在什么时期种植,以什么方式种植更有利于其生长。栽培出富有生机的苗木,是否需要整体形状的修整,是否需要枝叶的修剪,在成长过程中如何保持美观的树形,想要每年都能欣赏到自己庭院中的植被开花、结果,究竟需要了解哪些必要的修枝剪叶等有关庭院树木栽培的知识技术。另外,本书还以79 种庭院树木为例,将其各自的魅力和栽培技巧以插图的方式进行简单易懂的解说。
-
桂筑繁花黄荣川本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地厚载万物——广西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生成背景、 匠心出高华——广西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内涵、春来花如绣——广西汉文化区传统建筑装饰、花开满故枝——广西少数民族区传统建筑装饰,以及花开亦无言——广西传统建筑装饰之美。将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作为一个整体对象,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探索广西地区明末至民国期间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对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自然条件及人文语境展开分析,结合社会思潮与价值取向的流变,探明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建构情感体验、图式审美和诗意境界的具体途径。
-
常熟文庙研究陈颖,许霆 著“文庙”这一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庙”与“武庙”相对。夏征农主编的《辞海》就提及文庙是相对于武庙而言的。按古代礼制,凡有功于社稷的文臣武将,均可设立庙祠祭祀,如主祀姜子牙的武成庙、主祀岳飞的岳庙等,均属于武庙。常熟历史上也有武庙,如关帝庙、刘猛将军庙、孙武子祠等。而常熟历史上主祀文臣的范公祠、巫公祠、五夫子祠等,均属于文庙范畴。在古代社会,武庙与文庙各有其配享及乐舞礼制。如《宋书》载,曹魏时期“制《武始》舞武庙,制《咸熙》舞文庙”。此意义上的“文庙”一词,《新唐书》中有“汉孝惠、孝景、孝宣令郡国诸侯立高祖、文、武庙”的记载,可见,西汉初年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文庙与武庙相对区分的概念。当然,也有文庙和武庙合体的庙宇。在中国历史上,自唐宋以后,各地既建文庙又建武庙,但相对而言文庙更多,且主祀儒学先贤的礼制性文庙居多。这是因为自西汉武帝以后,中国政治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代王朝推行“文治”,因而儒家思想占据了社会文化的正统地位,主祀儒家先贤的文庙具有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意味,更好地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德治”“礼治”“文治”思想。狭义的“文庙”特指祭祀孔子的孔庙,以及后来发展成庙学合一的学庙。商务印书馆修订本《辞源》释义说,孔庙在明清时也叫文庙,文庙即孔子庙。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说,孔庙亦称文庙,文庙即孔庙,元以后多称文庙。之所以把孔庙称为文庙,主要是因为孔子乃“文道”之奠基者,他开创了儒家学派,建立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血缘亲子关系为基础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非常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西汉以后,孔子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治国治民理念。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奠基人,其政治地位高,思想影响深远。因为孔子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此就把孔庙以文庙相称。当然细究起来,“文庙”与“孔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如《辞海》认为孔庙为“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文庙则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称为文庙”。这就是说,狭义的文庙是指主祀文宣王孔子且伴有教学活动的礼制性建筑,到清朝末年,全国共有这类文庙一千七百六十余所。如此理解狭义的“文庙”,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也更能为人接受。按国家礼制,狭义的文庙或因庙设学,故称之为“庙学”,或因学设庙,故称之为“学庙”或“学宫”。文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与文化符号,集中体现和反映出中华儿女的先贤崇拜思想和文化信仰。
-
建筑园林十讲徐建融在人类建筑史上,中西古代建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不仅建筑的结构造型不同,而且建筑的设计方式和建造速度也不相同。在艺术形象上,中国古代建筑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和各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的质感,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使建筑在结构、功能与艺术上达到统一,更发展出各类独具特色的园林。古代建筑园林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解古代建筑,对于全面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本书从艺术史的视角,通过十讲,向广大读者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的历史源流、文化内涵、艺术特色,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建筑园林。
-
传统工艺的秘密 榫卯乔宇本书介绍了我国传统工艺榫卯的发展历程、特点、所用材料等,以“经典小木作”和“经典大木作”为例,分别介绍了榫卯结构的应用。书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使晦涩枯燥的学术知识变得清晰易懂。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和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