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
-
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杨道明卷主编编辑推荐: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的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集安葬与祭祀于一体的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社会盛行厚葬,因而无论任何揩屨,对陵墓建筑皆倍加用心,不惜废尽人力物力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至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帝后陵墓。陵墓建筑又融建筑、绘画、雕刻、书法诸艺术于一炉,成为反映中国古代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本卷集中介绍了陵墓建筑在整体布局、个体建筑及室内装修等方面的光辉成就。同时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艺术。
-
哈尔滨建筑艺术常怀生 著哈尔滨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兴现代城市。早在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就开始了对我国的武装侵略,相继霸占了东北额尔古纳河以西、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1896年6月3日,沙皇俄国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窃取了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以及修筑“中国东省铁路”(从满洲里到绥芬河)的特权。
-
立体构成卢少夫编著本书是设计教学丛书中的立体构成分册,主要讲述了立体构成的理念、构成要素、形式要素以及材料和技术要素等关于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全书内容丰富,涉及立体构成的方方面面,书中附有大量的作品照片,使本书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知识性,不仅可供美术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亦是对立体构成感兴趣的读者自学参考的好材料。从德国“包豪斯学院”首次开设“构成”课至今,已有70年余的历史。现今,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开设的“构成”课是在包豪斯“构成”课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更科学、更系统的一门学科。早些年,国内各美术院校的基础设计课大多是从单独纹样人手,然后进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最后进入专业设计课的。显然,这种形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设计教育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各美术院校纷纷从国外引进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从而革新了国内基础设计教育的内容,促进了国内现代设计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有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资料和书刊不少,唯独立体构成的资料至今还极为少见。于是在同行们的激励下,就下决心写这本小册子。最初打算写这本小册子是在1987年初,但是,当我着手写的时候,才深感仅靠当时有限的水平和仅仅几年的立体构成教学经验实不足以解答构成教学中遇到的那些重要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只得停下笔来再对立体构成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诸多个别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我这样做的目的还不仅仅在于此,更迫切的是通过深入研究以期逐步填补某些构成教学上的空白。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我又萌发了要把这些研究课题系统有序地加以整理的打算。我十分感谢那些经常与我讨论有关立体构成课题的设计教育界的同行和前辈(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他们的一些建议以及独创性的见解,都为深化构成研究课题带来积极影响。特别是刘乙秀和王凤仪两位先生,怀着极大的热情,过细地看了我的手稿,提出了极为宝贵的意见,使我获益匪浅。还应该感谢我的学生们,因为他们这几年来所做的那些充满活力的立体构成作业,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创作热情及个性差异同时也使我坚定了能在设计与基础教学之间建立一种较佳平衡的信念。由于学力不逮,我所提出的立体构成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自知不少方面尚不够成熟,如果这些冗词赘句能使一些读者去注意立体构成作品本身,并从中得到某些启示,那就感到欣慰了。要是有的读者不同意这本小册子提出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那就更好了,因为在这种否定的过程中,不仅对我是一种促进,而且对读者来说他已经学到了关于立体构成的某些知识了。
-
中国历代艺术中国历代艺术编辑委员会编;王伯扬编《中国历代艺术》包括绘画编2卷、雕塑编、工艺美术编、建筑艺术编、书法篆刻编各一卷共6卷,《中国历代艺术》收选各类作品约2000余件,每卷并邀国内著名学者撰写专题论文及图版说明。
-
建筑表现技法朱淳 编辑本书内容包括:概述、建筑表现图技法基础要求、建筑表现图的主要分类、建筑表现图技法的基本训练等。
-
美术马宝康主编本书系“建筑装饰专业系列教材”之一。本书分上、下两篇,共计8章。上篇——素描部分,包括4章:(1)素描基础知识;(2)素描写生的基本方法;(3)素描写生练习;(4)风景写生。下篇——色彩部分,包括4章:(5)色彩基础理论;(6)色彩在绘画中的应用;(7)水粉画表现技法;(8)水彩画表现技法。本书具有体系完备、结构新颖、语言精练、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系统性强、可操作性强、适用面广等特点。本书系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装饰专业通用教材,同时亦适用于室内装饰、室内设计、装饰装潢、广告装潢、美术装潢等专业。此外,还可作为建筑装饰企业岗位培训教材和有关人员的自学用书。
-
当代中国建筑美术名家作品集齐人主编也许是国情和特定的学科设置,中国理工科大学的建筑院系,孕育了一批特殊身份的教师,这批教师多数毕业于美术院校,为了培养我国未来的建筑师,奉献了自己毕生的才华,他们执教课堂,又饮誉画坛,可称为当今一代建筑美术家。水彩画是他们独领风华的专业艺术技巧,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几代建筑美术家以其别具的艺术风貌活跃在国内外的水彩画坛,同时也是国内水彩画界的一支劲旅。本画集荟萃了颇具代表性的第二代七名建筑美术家的作品,从中可以窥见我国当代建筑美术家的品格,也可给年轻一代以启迪,或可作抛砖引玉之意,与画界同行,互为切磋,共同提高。水彩画从其发源地英国正式传入中国一个多世纪,相传国内学子去英国专门攻研水彩画的,仅李剑晨和关广志两位前辈,他们长期执教于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李先生是世纪同龄人,今健在,关先生已作古。前辈大师与其同辈的第一代建筑美术家,给画坛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当今蓬勃发展的建筑学专业的艺术课程,建树了明确的方向。在承前启后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院校建筑学专业的艺术教育,既有彼此共设的课程,也有各自独创的模式,而水彩画课总是各院校的传统基础课。献身于建筑美术教学的教师,为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期限内,学到较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他们要创造性地研究、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成为合格的人才,为此要付出比美术院校教师更艰巨的劳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精辟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还要有直观示范的表演技能,所以一个合格的建筑美术家,不仅应是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应是一个艺术水平较高的画家。本画集所选的七名建筑美术家,他们历数十年的学海生涯,在教学实践和艺术创作中为自己独辟蹊径,各有特色。画集中所列作品,显示了他们长期探索的表现技巧,涵蓄着各自积累的艺术素养。七人的作品风格相异,独创情韵,有粗犷豪放遒劲之笔,也有细腻精致柔媚之功,纵览全集,七人作品的技法移植于西方,却又寻根于本土。作为中国的水彩画家,他们成长在中国的土壤上,都愿保持这天生的气质,并以创造既有民族气概,新而不俗,又不失水彩特性的作品为己任。
-
南京的建筑潘谷西 主编本书的编写分为古代建筑、近代建筑、现代建筑三篇,其中南京的古代建筑,过去研究较多;近代建筑,近年东南大学建筑系也作过一番调查研究,有一定的资料积累,唯独现代建筑无人作过专门研究,而且发展迅猛,日新月异,本书中每座建筑都由笔者亲自实地调查,收集资料,找设计人,找业主,找人关单位,走访请教才编写而成。通过勾勒出南京自古至今建筑发展的大至轮廓,为读者了解南京建筑提供了一份较为完整的材料。
-
通俗色彩理论(美)吉姆·艾米斯(Jim Ames)著;赵晓红译传统色彩理论给画家造成迷感,特别是画家们试图运用传统的不精确的色环指导调色时,这种迷惑更加严重。现在《通俗色彩理论》建立一种新的方法,消除了传统概念的混乱局面,主艺术家们提供一套实用的、普遍性的理论。多数画家都曾学过红、黄、蓝是原色——即无法用其他颜色全成的色相。然而,本书作者,画家吉姆·艾米斯通过多年研究得出,真的原色是青、品红色和黄色。在本书中,作者阐明了以这种三原色为基础进行思考其他颜色的重要性。作者在第一章以亲切而明畅的语言和色彩丰富的图片,为将他的理论运用于艺术奠定了基础,他指出自然界所有的色彩都是由青、品红和黄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构成的。第二章通过对画家实际使用的色素进行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在此,作者提供了选择的基本知识,并且依据真正的原色罗列出常用的各种管装颜料。最后一章,在青、品红、黄三原色基础之上探讨了调色的规则,并通过一系列水彩示例将这些调色规则运用于实际。在这本富于启发的书中,吉姆·艾米斯打破常规,为我们展现出一种既简单又成员,他在弗林特艺术学院执教水彩课程。他居住在密执安州的弗林特市。
-
中国的亭阁中华国粹丛书黄准新亭阁形式上如同中国式的亭阁顶上加了个印度式的塔刹。塔身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大多为单层。早期亭阁式塔为木质结构,后来被砖式所取代。最初亭阁式塔只是为了供奉佛像,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埋葬僧人或普通人的墓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