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
-
宽线条建筑素描方晓珊《建筑学基础教学参考丛书:宽线条建筑素描》根据建筑学本科必修课“建筑素描”教学大纲编写。内容有编织铅笔宽线条、画树、画门窗、画建筑物一角、画小建筑整体、画古典建筑、画民国建筑、画园林寺庙、画古树名木、画街景、画都市夜景、画马克笔素描共十二篇章。插图共计300余幅,作者自绘、自摄的插图250余幅、学生习作和引用图片40余幅。介绍对景写生、用器画法、压重画法、退晕画法、硬边画法、利用色纸和特种铅笔画夜景,以及马克笔素描等技法。书中还附有作画过程、讲课示范、作画参考等可供学习参考。本书将万变的自然现象加以归纳,化复杂为简明;书中图文并茂,可供学生领悟宽线条艺术的魅力,是建筑素描学习和表现的参考。
-
长安意匠张锦秋 著世纪之交,东方正面临现代与传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具有鲜明文化属性的建筑也不例外地卷入了这一浪潮。从哲学思潮来看,当代城市建设体现了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汇合。在这个汇合点上,物质的与精神的、传统的与创新的、地域的与世界的等两极的东西必然会神奇般地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一种洋溢着生命气息和生活朝气的综合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认识到当代城市艺术的最大特征是综合美。这种美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其最重要的特性是和谐。建筑是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中介,作为城市的主要组成,其文化取向当然应该与它所处的城市、环境相协调。优秀的建筑应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我的建筑创作可以说是在追求一种“和谐建筑”。
-
雷峰塔重建记李春友《雷峰塔重建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真实、详尽地介绍了雷锋塔重建所走过的历程,将鲜为人知的精湛工艺记录其中,完整地再现了雷锋塔的历史原貌和重建工程的种种,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大家攀登科技高峰、为中国乃至世界古文化遗址遗产的保护提供一个可供借鉴、可供参考的成功样本。雷峰塔的重建从中国宋塔的特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现代工艺等方面做了史无前例的探索,使新塔与旧塔完美地结合起来。既完整地展现了历史的风采,又创造性地做了延伸。《雷峰塔重建记》可供古建筑研究人员作研究资料使用,也可供施工技术人员及对古建筑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
阿尔罕布拉宫(英)罗伯特·欧文《阿尔罕布拉宫》是关于介绍阿尔罕布拉宫这座伟大建筑物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有毒的天堂、值得思索的宫殿等内容。西班牙南部的格拉纳达城内有一处富丽堂皇的宫殿,它就是阿尔罕布拉宫。这个中世纪格拉纳达王国的宫殿群落,是西班牙封存最久的一个秘密。是唯一一处由穆斯林在中世纪建造,并保留至今的宏伟宫殿群以及一些附属建筑。有关阿尔罕布拉宫的记述,半是史实记载,半是民间传说或者是诚实的误传,再加上各个时期与日俱增的旅游者的肆意演绎和编排。宫中建筑物墙上有华丽的壁画,室内布满色彩绚丽的石膏几何纹饰和阿拉伯文字的图案,它们都是古代伊斯兰文化的珍贵遗产。它是每日游人不绝的旅游胜地,却少有人知道,它的丰体部分设计不是建筑师的作品,而是出自哲学家和诗人之手。这些建筑由比较奇特的角度相连接,处处相通,看上去并没有宏大的规划和整体设计过。但它在世界的艺术、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比拟的影响。这也是世人对它珍惜和探究的一个原因吧。
-
老北京皇家建筑典藏秦风老照片馆随着奥运在北京举行,这座城市的历史也成了举世的焦点,一点一滴都受到世人的关注。北京仿佛突然间苏醒过来,不仅高速地向前冲刺,同时也频频回首;不仅现代大厦耸立着,宫阙阁楼也得到整理与修缮。物质精进的背后其实是心灵的升华,北京人的城市自豪感中包含了进步的建设意识。而历史记忆是珍贵的精神资产,只有清晰完整的过往纪录才能发人深省,并导向正确的建设方向。因此,在这历史性的时刻,秦风老照片馆由馆藏老照片中整理出这本书。书中所收图片,悉出于日本东京皇室博物馆“御藏版”的《中国北京城建筑》,为日本建筑工艺出版社1925年所出版。《中国北京城建筑》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经过精致印制的102张写真帖(28×21cm),装在一个同样制作精致的函匣里。照片所附的文字解说虽然不多,却画龙点睛,极具专业水准。画面的结构也十分讲究,既可作为建筑或美术专业的数据文件,也可供观赏之用。照片的内容基本上涵盖紫禁城、西苑、北海、中海、南海、天坛、颐和园、先农坛等地,挑选的均为有普遍代表性建筑的全景或局部,反映传统中国建筑工艺的巧思和精美。
-
非建筑师艺术创作·就掌灯BIAD传媒 编“就掌灯”中国观念地产第一盘!中国“非建筑师”类的首件产品!当代艺术建筑的代表作!无论设计理念、空间布局还是原创艺术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和在其他地方都无法看到的建筑细节,不难看出“就掌灯”好像建筑师更按居住的“人”的生活感受来建筑房子,因此“就掌灯”不可复制,她可能成为当代建筑的典范。
-
OLYMPIC ARCHITECTURE Beijing 2008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 著Without a doubt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will not only attract worldwide attention for the sporting contests, but also for the architectural settings and arenas. The exemplary and prestigious stadiums will remain of interest long after the games are over. Olympic Architecture, Beijing 2008 i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all the venues for the 29th Olympic Games. It provides detailed insights into the specialized stadium architecture with an abundance of visual material such as bird’s-eye views, illustrations of details, plans/elevations/sections, and rendering drawings.Part One of the volume is an overview written by Ma Guoxin, architectural master and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art Two gives descriptions of the individual Olympic venues, including 15 newly-built ones (e.g. the Main Olympic Project – Bird's Nest by Herzog & De Meuron, and the National Aquatics Center – Water Cube by the China Construction Design International (Shenzhen) of CSCEC, PTW Architects, Australia, and Arup Australasia), 14 reconstructed buildings (e.g. Olympic Sports Center Stadium, Olympic Sports Center Gymnasium, Workers’ Stadium) and 6 temporary structures (e.g. Olympic Green Hockey Field, Wukesong Baseball Field).
-
中西居住形态比较戴颂华本书以中国居住形态的演变为主线,并在住文化哲学的层面上开拓性地对两者的共性、差异及相互影响、交融做了认真的梳理和深入的阐述,获得一种全球化的视野;显示了作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力图把握当代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势的可贵探索。在此基础上,作者对适合未来发展的居住形态,做了有益的讨论。全书以作者多年的实践、教学和理论研究为基础,从住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研究广义居住形态,逻辑演绎全面,哲学思辨理性,思维独特,学理广博,具有可读性,在人居领域的研究中独辟蹊径。本书可为管理者、研究者、在校师生以及关心人居环境的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
江南民居丁俊清《江南民居》作者本着“田野考察”的精神,遍跑江南众多村落,寻访数以干计的老屋,用文化拾穗的方式论述了江南民居的生成发展条件和文化内涵,它以合院式为基本形制,大屋顶、木构架、榫卯结构、拾梁与穿斗结合。主要有天井式、庭院式、宅园式(园林宅第)三种类型。平面布局为厅堂式,有轴线,建筑外貌和谐朴素,内部木装修细腻纷繁。它和礼制建筑祠堂、宗庙、书院等一道以粉墙黛瓦、玄廊朱柱、天井、院落、大屋顶、小青瓦、瓦当、深擔、吉拙的屋脊、生动的脊饰、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构成庭院深邃,参差顾盼的村落风貌。江南民居不仅仅是住人的容器,而且还有品节制度、礼仪精神。它集住、贮、生产、教育、民艺、祭祖祭天六义为一体,具有中华文化哲理、天人合一内省气质、自律精神等特色和恋土品格、环农业特征。作者还论述了江南传统大屋中人、宅、天地(自然、社会、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处理好住宅和人、自然、社会、国家关系,是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
梁构·建筑戴航,高燕 著本书以建筑整合和结构创新为主导思想,对结构中最基本的线元——梁的结构功能、空间覆盖的技术逻辑及建筑形式和表现等问题展开研究。全书共6章:第1章提出结构形态设计的概念,定位梁的研究主题,介绍国内外研究背景及本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章通过对梁的原型和重构技术的阐述,分析梁构及梁构建筑形态表现的发展趋势;第3章分析五类梁构材料的性能和表现特质,揭示梁构设计应遵循材料意志的原则;第4章以梁的原型为起点,基于技术逻辑,研究梁在多参数变化下的优化可能和形态表现拓展;第5章用五个建筑案例的解析和设计,寻求梁构及梁构建筑基于技术表现的设计思路和实现途径;第6章总结观点,给相关建筑设计以参考和启发。本书可供从事建筑设计、建筑技术、结构工程等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