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
-
传统文化设计符号学研究张野 著本书从符号学基本学科理论入手考察传统设计的代表设计案例,创新性地使用设计符号学理论探索民族设计当代化的设计程序与方法。分别对太极图、兽面纹、福纹三种具有不同指向性质的代表符号进行了深入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总结其中蕴含的造物思维规律。同时考察传统工艺典籍中的设计符号学思想及古代易图中体现的信息设计理念。最后得出基于以传播民族文化附加价值为目的的“中国传统文化显性—隐性设计符号来源模型”“中国文创隐性设计符号意义来源模型”“中国文化创新型设计程序与方法”等理论工具,这对当代设计的民族风格设计理论探索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
-
软装设计师养成指南李佩芳 著《软装设计师养成指南》是软装设计师李佩芳女士专门为初学者(软装设计师、家居爱好者)所写的“超干货”软装设计手册,从风格、收纳、配色、照明、家具、布艺等8大软装元素讲解干货知识,看完读者可以快速搭建软装知识体系。表面讲如何做软装搭配,实则字里行间传达着作者的美学理念和心法,帮助读者在学习??知识之余,提升自己的家居审美能力。 《软装设计师养成指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当下各种软装知识满天飞的情况下,用300+精美实景图+趣味手绘图+表格的方式,帮助读者打好软装设计知识底层的地基,短时间掌握软装设计的底层逻辑。
-
通往历史的门〔西〕奥斯卡·马丁内斯(Óscar Martínez ) 著,张贝贝 译这是一本关于门的书。关于史前圣所、埃及、希腊和罗马神庙、中世纪教堂、要塞、宫殿和别墅的入口,关于它们的特殊之处以及我们人类如何赋予它们意义和象征意义。门槛是一种混合体,是两个现实之间的一个瞬间,是两个世界和两种存在状态之间的边界。门是与变化和进化相联系的,它们可以是联结梦与暮色、光与影的纽带,也可以是从生到死、从无知到智慧的通道。本书也是一篇篇叙事性文章,它们打开了许多门,通过文化和艺术,历史和秘密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段旅程。
-
北方大型人工湿地工法与营造刘旭等《北方大型人工湿地工法与营造》主要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水资源极度短缺的京津冀地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退水及微污染河湖水体的水质特征,以污水资源化利用、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构建大型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提升生态景观效果。根据不同的工艺功能,把湿地系统划分成18种人工湿地工法,并集成了11个京津冀地区湿地工程的营造应用案例。《北方大型人工湿地工法与营造》对人工湿地的建设,更好地呈现中国湿地设计之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
景观施工图设计实用手册王蔚 著这是一本讲景观施工图设计与绘制的实用手册。作者在一线城市从事景观设计13年,结合自身在景观设计中多年来的积累与沉淀,梳理出景观施工图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重难点,内容分为3篇,主要涵盖景观施工基本材料(砖、石材、钢材、混凝土)、铺装设计与铺装详图制图基础(道路、路缘石、停车位、园路)及景观小品设计(大门、围墙、水景)。本书立足于施工图设计规范,不仅对规范概念进行详细解读,并从绘图思路、设计流程和绘制方法逐一介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图文并茂。书中丰富的景观案例解析,正确的施工图绘制法则让初学者从绘图阶段即可提前规避施工阶段的诸多潜在问题。通过绘图前后的分析对比,方便具备景观设计能力和常识的学生进行方案及施工图深化设计。相信这本书有助于你提升景观施工图绘图能力,提高施工图绘制效率。
-
园林漫步刘天华你在游览园林时,是否常常走马观花,不知重点?你是否已经去过许多园林,却说不出它们的区别?古人云,“游亦有术矣”,游览园林,自有一套欣赏它的方法。本书从10个对于园林的欣赏角度出发,引导你发现园林的艺术之美所在。从园林中的山水花木、诗文题对,到造园家对园中布局、空间、路线的精妙构思,细数与园林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书中200余幅全彩插图,从江南到北方,从蜀中到岭南,囊括了各地园林的高清影像,让你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也仿佛身在园中,尽情欣赏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细节。当然,你更可以将本书当做一位“导游”,实地探访书中所介绍的园林,去直观感受中国园林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永恒之美。
-
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之宝塔 原版彩色祠堂大图[德] 恩斯特-伯施曼 著本书初版于1931年,全书收录了500余幅照片和手绘图,数十万字。本书共分四章,按照宝塔的建造时间、材料、形制及其演变历史分门别类、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宝塔的发展及保存现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研究方法和宝贵的历史资料。伯施曼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图片及论著,已经成为后人所无法逾越的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里程碑。
-
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之普陀山[德] 恩斯特-伯施曼 著本书初版于1911年,收录了作者在中国全面考察期间创作的200余幅手绘图和照片及数十万字的文字。作者从普陀岛、普济寺、法雨寺、庙中及岛上的宗教生活、佛顶寺、墓与铭文等角度,对普陀山的整体设计规划和各种陈设作了细致的描述。伯施曼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图片及论著,已经成为后人所无法逾越的中国古建筑史领域的里程碑。
-
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之祠堂[德] 恩斯特-伯施曼 著本书初版于1914年,收录了作者在中国全面考察期间创作的200余幅手绘图和照片及数十万字的文字。作者穿越了中国的14个省,行程数万里,从历史、民俗、宗教和建筑等角度,对中国各级各类祠堂的整体设计规划和各种陈设作了细致的描述。伯施曼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图片及论著,已经成为后人所无法逾越的中国古建筑史领域的里程碑。
-
消失的民居记忆II白永生 著,辜艳红 绘,白永生 张维欣 摄影白永生继《消失的民居记忆》之后的又一本民居类建筑回忆录。这不仅是部的延续,更是对其的注释及扩展。这是一部作者考察中国将要、正在或已经消失的八个地区民居之走访回忆录,堪称更为完善的民居建筑存在与消亡史。相较部,本书文字、图片更多,只为建筑技法叙述更加准确,如把抬梁式和穿斗式建筑打乱、合上、再打乱,反复拆解。 建筑的形式有了拓展,不再局限于村镇,从西式到中式,从村镇到城市,从简陋的土坯房到高大上的垂花楼,因皆为民居;建筑形式却由分散向典型转移,对石砌、海草、砖砌、土坯加以描述,中国人古老匠心的秘密也一一解开;相关的文化,如楹联、瓦草、色彩、文字等亦做以介绍,它们是重要建筑载体,也是文化根植于建筑的体现。 作者回望民居,重视残缺部分的理性分析,将破败顺势解剖,对常见的民居建筑均做深入介绍,以技术与艺术两条主线诠释乡愁,明暗交叉,以建筑触发读者思绪,追忆往昔亦是珍贵宝藏。 平凡作者亦有梁思成先生的使命感,这两本书的合璧不仅是草根的执着,也是一段对行将消失民居的认真对待与反省。作者用了全部的身心和力气完成使命,其内在的力量来源于留存和记录传统文化的夙愿,此为国家与民族之根系,唯这些记忆可唤醒读者的坚守与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