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断裂处的光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
作者:卢岚 著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9-01
ISBN:9787216065092
定价:¥2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改革实践的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探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含义、结构及内在关系为突破口,以揭示和厘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科学内涵为首要理论问题。围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结构、特征及结构创新三个方面,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整体地、内在地、有联系地、动态地进行考察,初步建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结构创新体系。其主要观点如下:一、本书所讨论的“生态”是借用了生物学的“生态’;概念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问题。但这并不是在生物学、自然科学语境与意义中讨论生态,而是在人文社会科学视域中考察生态观念的流变,通过梳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演变,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发展历程作时间与空间的全景式扫描,以确认其研究视域,概括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发展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基础。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是建立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彼此消长之中,它改写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垄断的“原生态”的、以国家、学校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构了一种新型的、顺应历史发展需要的“衍生态”的、以社会为主阵地的草根化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单一现状。它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重视民生,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改造和重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目的,提升其鲜活性、实效性,并成为民族强盛的无形资产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是国家政治与市民社会相融合的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具有诸项超越原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性。它使自上而下地以政府、学校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逐步与自下而上的以社会为主阵地的草根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互承接、相互滋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多元、形式活泼、面貌更新、大众喜爱,自然收效递增。四、本文通过考察“中心”与“主阵地”之间的引领与承接、滋养与渗透、反哺与互补的双向建构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社会最基层,以增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容量;通过以农村为“主阵地”,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民性、自觉性、持久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的终身修炼的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夯实理论基础,促使不断发展。因此,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进行更深层地研究,不仅是学术界亟待开拓的一个前沿性领域,也是一个创新性补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科学实践意义。从理论上来讲,本书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有助于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有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规律。从实践意义上来讲,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规范、导向作用。
作者简介
卢岚,湖北老河口人。2002年4月在武汉理工大学获法学硕士,2009年6月获法学博士。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
目录
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
一、问题的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
(一)基本思路
(二)论文基本框架
(三)主要观点
(四)主要内容
(五)重点难点
(六)主要研究方法
(七)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一般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理论界定
(一)生态思想的渗透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指向:国家与草根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理论基础
(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理论界定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研究原则
(一)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研究原则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建设原则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建构的逻辑前提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构建原则
四、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研究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性和人性化的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继续社会化和终身化
(三)有助于促成生命教育价值观的形成
(四)有助于彰显它的折射价值
第二章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现实社会生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结构
(三)内在逻辑关系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现实社会生态过程
(一)主体与环境
(二)遗传与变异
(三)平衡与失衡
(四)共生与竞争
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发展境遇
(一)当代西方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
(二)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发展的冲击
(三)网络虚拟化倾向与思想政治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社会生态评析
(一)基于社会需求(一般性社会需要)的视角
(二)基于社会问题诊治刺激(问题凸现、针对性较强的社会需要)的视角
(三)基于各种社会比较的视角
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特殊社会属性:复杂性、草根性
(一)复杂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复杂性
(二)草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中的草根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含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缘起
(二)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含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特点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学理基础
(一)从学科特点上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学理基础
(二)从教育的生命机制和本体论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学理基础
(三)从方法论意义上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学理基础
(四)辨析:关于几个问题的讨论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价值及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的价值彰显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意义
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的路径
(一)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关系
(二)搭建社区文化平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
第四章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生态过程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结构创新的理论依据
(一)结构创新的含义
(二)结构创新的逻辑依据
二、生态主体的创新
(一)生态主体互动链结构创新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与主阵地划分的依据
(三)中心与主阵地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意义
三、社会生态环境循环互动链运行模式
(一)家庭环境是社会的细胞
(二)学校环境是家庭与社会的连接点
(三)社会环境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发展方向
四、两条生态链之间的循环互动
(一)生态主体与社会环境的相对性
(二)互塑共生是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两条互动循环链之间的关系
(三)信息传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血液
第五章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一、问题的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
(一)基本思路
(二)论文基本框架
(三)主要观点
(四)主要内容
(五)重点难点
(六)主要研究方法
(七)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一般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理论界定
(一)生态思想的渗透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指向:国家与草根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理论基础
(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理论界定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研究原则
(一)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研究原则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建设原则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建构的逻辑前提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构建原则
四、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研究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人的主体性和人性化的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继续社会化和终身化
(三)有助于促成生命教育价值观的形成
(四)有助于彰显它的折射价值
第二章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现实社会生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结构
(三)内在逻辑关系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现实社会生态过程
(一)主体与环境
(二)遗传与变异
(三)平衡与失衡
(四)共生与竞争
三、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发展境遇
(一)当代西方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
(二)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发展的冲击
(三)网络虚拟化倾向与思想政治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社会生态评析
(一)基于社会需求(一般性社会需要)的视角
(二)基于社会问题诊治刺激(问题凸现、针对性较强的社会需要)的视角
(三)基于各种社会比较的视角
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特殊社会属性:复杂性、草根性
(一)复杂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复杂性
(二)草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中的草根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含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缘起
(二)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含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特点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学理基础
(一)从学科特点上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学理基础
(二)从教育的生命机制和本体论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学理基础
(三)从方法论意义上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学理基础
(四)辨析:关于几个问题的讨论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价值及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的价值彰显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意义
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的路径
(一)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草根性的关系
(二)搭建社区文化平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草根化
第四章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生态过程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结构创新的理论依据
(一)结构创新的含义
(二)结构创新的逻辑依据
二、生态主体的创新
(一)生态主体互动链结构创新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与主阵地划分的依据
(三)中心与主阵地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意义
三、社会生态环境循环互动链运行模式
(一)家庭环境是社会的细胞
(二)学校环境是家庭与社会的连接点
(三)社会环境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发展方向
四、两条生态链之间的循环互动
(一)生态主体与社会环境的相对性
(二)互塑共生是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两条互动循环链之间的关系
(三)信息传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的血液
第五章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