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2012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2011在职联考)
作者: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 编写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6-01
ISBN:9787300137766
定价:¥4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改革和完善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2005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北京体育大学等21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在2009年和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又批准了48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现行的体育科学学位是规格不同的两种学位类型,各有侧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办法、教育内容、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都更突出职业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更强调面向行业,为体育系统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实践性人才。
作者简介
暂缺《2012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2011在职联考)》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
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第一篇 运动训练学
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三、运动训练原则
四、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五、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六、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七、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八、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九、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十、运动训练计划
本篇参考书目
第二篇 学校体育学
一、学校体育总论
二、体育课程
三、体育教学
四、课余体育
五、学校体育管理
本篇参考书目
第三篇 运动生理学
一、绪论
二、肌肉的活动
三、呼吸
四、血液
五、血液循环
六、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七、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八、运动技能的学习
九、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十、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
十一、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十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十三、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十四、环境与运动
本篇参考书目
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样卷
第二部分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
体育综合考试指南
第一篇 运动训练学考试指南
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三、运动训练原则
四、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五、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六、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七、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八、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九、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十、运动训练计划
第二篇 学校体育学考试指南
一、学校体育总论
二、体育课程
三、体育教学
四、课余体育
五、学校体育管理
第三篇 运动生理学考试指南
一、绪论
二、肌肉的活动
三、呼吸
四、血液
五、血液循环
六、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七、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八、运动技能的学习
九、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十、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
十一、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十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十三、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十四、环境与运动
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第一篇 运动训练学
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三、运动训练原则
四、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五、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六、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七、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八、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九、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十、运动训练计划
本篇参考书目
第二篇 学校体育学
一、学校体育总论
二、体育课程
三、体育教学
四、课余体育
五、学校体育管理
本篇参考书目
第三篇 运动生理学
一、绪论
二、肌肉的活动
三、呼吸
四、血液
五、血液循环
六、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七、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八、运动技能的学习
九、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十、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
十一、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十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十三、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十四、环境与运动
本篇参考书目
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样卷
第二部分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
体育综合考试指南
第一篇 运动训练学考试指南
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三、运动训练原则
四、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五、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六、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七、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八、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九、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十、运动训练计划
第二篇 学校体育学考试指南
一、学校体育总论
二、体育课程
三、体育教学
四、课余体育
五、学校体育管理
第三篇 运动生理学考试指南
一、绪论
二、肌肉的活动
三、呼吸
四、血液
五、血液循环
六、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七、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八、运动技能的学习
九、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十、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
十一、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十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十三、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十四、环境与运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