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风水龙穴:中国传统环境地理全书
作者:张清渊 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7-01
ISBN:9787511707598
定价:¥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风水龙穴》藏风得水,燮理阴阳,从而达到法天象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直是中国人居住、生活的理想与追求。地理风水学说就是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为了争取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在与大自然的争斗中,不断进化、不断选择、了解自然,顺应自然,进而产生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门学问。《风水龙穴》是台湾著名堪舆学家张清渊先生费时三年,走遍大陆、港台、东南亚地区,考察了各地环境地理,以宏观的视角、科学的法则剖析堪舆学说中的砂、水、龙、穴。结合风水实践,为科学研究中国传统地理学说总结了新的成果。同时也为广大风水爱好者在“科学与迷信”的迷雾中予以指点要津!
作者简介
张清渊,著名易学家、风水学者。南京师范大学华夏文化研究中心名誉院长兼教授,台湾“中华五术社团联盟总会会长”,台湾“中华道教清微道宗全国总会第四届理事长”。出版《中国文史哲通鉴》、《中华象数预测集锦》、《天下第一风水地理书》等著作20余部,是港台多家电视台得主讲教师和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
目录
序
一、中国传统环境地理学基础
(一)风水的概念
风水与环境美学
风水与环境磁场及地磁能量场的关系
人法地——祖先风水与后代子孙
风水与命运的内观与外照
改变命运的途径
风水改变命运
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风水问答
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的故事
范仲淹的风水故事
鬼神护吉穴的故事
无福之人不得地的故事
朱熹的风水故事
(二)风水理论十大重点
1.风水的整体系统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
3.依山傍水原则
4.观形察势原则
5.地质检验原则
6.水质分析原则
7.坐北朝南原则
8.适中居中原则
9.葬乘生气原则
10.合乎理气原则
二、中国传统环境地理学的实践之一——寻龙
(一)风承中龙的概念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起伏盘旋的山川形势称为龙
峦头是什么
如何寻龙看地
龙之吉凶
富贵贫贱四龙
如何辨别龙的真假
横龙落脉结穴
来龙三势
龙的老嫩
干龙与枝龙
大干龙
小干龙
大枝龙
小枝龙
龙的剥换
龙的行止
龙的枝脚
龙的过峡
龙的开帐
龙的人首
论官鬼禽曜
真龙结穴
(二)地球上的龙脉
四大古文明
昆仑山是天下万山之主山
中国三大龙
南龙的分布行止
北龙的分布行止
中龙的分布行止
三、中国传统环境地理学的实践之二——点穴
(一)穴法之阴阳
微波辐射与风水龙脉的关系
何谓真龙得穴
富贵贫贱穴法
千年失传不传之天心十字定穴秘法
(二)四山禽星相应法
古传十种证穴方法
1.明堂证穴法
2.朝案证穴法
3.水势证穴法
4.乐山证穴法
5.鬼星证穴法
6.龙虎证穴法
7.缠护证穴法
8.毡唇证穴法
9.天心十道证穴法
(三)穴与砂之关系
(四)朝山与案山
……
四、中国传统环境地理学的实践之三——水法、明堂、倒杖法
五、中国传统环境地理学的实践四——风水调整的方法
六、佛经中的风水术
七、大陆地区堪舆案例
八、新马地区堪舆案例
九、台湾地区堪舆案例
一、中国传统环境地理学基础
(一)风水的概念
风水与环境美学
风水与环境磁场及地磁能量场的关系
人法地——祖先风水与后代子孙
风水与命运的内观与外照
改变命运的途径
风水改变命运
铜山西崩灵钟东应
风水问答
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的故事
范仲淹的风水故事
鬼神护吉穴的故事
无福之人不得地的故事
朱熹的风水故事
(二)风水理论十大重点
1.风水的整体系统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
3.依山傍水原则
4.观形察势原则
5.地质检验原则
6.水质分析原则
7.坐北朝南原则
8.适中居中原则
9.葬乘生气原则
10.合乎理气原则
二、中国传统环境地理学的实践之一——寻龙
(一)风承中龙的概念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起伏盘旋的山川形势称为龙
峦头是什么
如何寻龙看地
龙之吉凶
富贵贫贱四龙
如何辨别龙的真假
横龙落脉结穴
来龙三势
龙的老嫩
干龙与枝龙
大干龙
小干龙
大枝龙
小枝龙
龙的剥换
龙的行止
龙的枝脚
龙的过峡
龙的开帐
龙的人首
论官鬼禽曜
真龙结穴
(二)地球上的龙脉
四大古文明
昆仑山是天下万山之主山
中国三大龙
南龙的分布行止
北龙的分布行止
中龙的分布行止
三、中国传统环境地理学的实践之二——点穴
(一)穴法之阴阳
微波辐射与风水龙脉的关系
何谓真龙得穴
富贵贫贱穴法
千年失传不传之天心十字定穴秘法
(二)四山禽星相应法
古传十种证穴方法
1.明堂证穴法
2.朝案证穴法
3.水势证穴法
4.乐山证穴法
5.鬼星证穴法
6.龙虎证穴法
7.缠护证穴法
8.毡唇证穴法
9.天心十道证穴法
(三)穴与砂之关系
(四)朝山与案山
……
四、中国传统环境地理学的实践之三——水法、明堂、倒杖法
五、中国传统环境地理学的实践四——风水调整的方法
六、佛经中的风水术
七、大陆地区堪舆案例
八、新马地区堪舆案例
九、台湾地区堪舆案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