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赵氏孤儿孙萍本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京剧百部经典外译系列》工程中第六辑。本辑包含刺王僚、罗成叫关、赵氏孤儿(上中下)、祭塔以及一册《京剧艺术概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行当与流派、音乐和声腔、声韵和念白、服装、化妆、道具舞台、表演技巧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全面、系统、立体的延续记录戏曲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吸收近年来京剧艺术研究和跨文化交流沟通中的最新成果。同时书中辅以大量精美剧照、舞台穿戴道具图例、曲谱,充分做到文字与视觉形象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翻译方面,本项目全部内容均采取双语(中、外文)对照的形式,便于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外国读者在得到生动细致的解读说明同时,又可以有直观地领略与把握。
-
相声表演艺术中国曲艺家协会 等 著本教材基于目前业内共识,对相声的历史沿革、艺术本体、表现手法和创作表演技巧等进行分析和归纳;用世界主流的幽默构建方法论对相声表演和创作手法进行剖析;根据“李立山理论模型”对相声表演的互动方式进行量化的分析和论证,以开放的理论体系引导相关专业师生及学习和研究者进行有关相声表演、艺术实践和创作研究。十分适合于广大相声专业学习者、从业者及爱好者参考使用。
-
《立言画刊》京剧资料选编陈志明,王维贤 编民国时期出版戏剧类的杂志很多,大约有数十种。其中的《立言画刊》是一本深受读者欢迎的大众读物。该刊主编是金受申先生,金先生是位众所周知的“通才”。流传到今天,这份星期刊《立言画刊》已经不多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立言画刊京剧资料选编》将此刊全部356期(自1939年至1945年)中相关的京剧资料悉数选出,为京剧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珍贵的一手资料。由于历史的局限,原刊文章标点符号不够规范,文字也时有讹误。在尊重原刊的前提下,为便于当代读者阅读,对有碍文意的标点、明显的文字错误酌予修正。部分脸谱图请孙
-
戏剧影视表演片段教程糜曾,王晶晶 编《戏剧影视表演片段教程(第1册)》共分为片断教学法研究、片断文本和教学说明两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浅谈片断教学法、《村夜》教学说明、《张灯结彩》教学说明等。
-
舞台上下集耿瑛 著曲艺是一种相对通俗朴素、晓畅易懂、接近群众、老少咸宜的艺术品类。欣赏曲艺,没有太高的文化门槛。但是出版社的曲艺编辑工作和百姓欣赏曲艺完全是两码事。曲艺作品多为口传心授口头流传,一般不讲究规范的脚本和书面文字的正规化。在流传过程中歧义、增删和变异甚多,而出版工作是文字披露的正规渠道,是文化传承的正规军主力军。曲艺作品,不管有没有规范的脚本、经过整理的完善资料,印出书来都要求质量上乘、政治可靠、文字规范、脉络清晰、规格统一、格调高雅,杜绝对读者的不良影响。要从这些良莠不齐、精华糟粕杂陈的大量资料中遴选、整理出优秀出版物,就绝不是一件听相声看小品那样轻松快乐的事情了。这需要极其艰苦复杂的去伪存真、沙里淘金、拾遗补缺、穿靴戴帽、移花接木、乔装打扮、张冠李戴的过硬功夫,更需要过硬的文字功夫和坚定崇高的价值观念支撑。靠不断努力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的耿瑛,就是这样以披荆斩棘的开拓者姿态从事曲艺编辑工作的。几十年来,经他之手编辑的曲艺、民间文学作品共五百多部。他和一些著名曲艺大师侯宝林、刘宝瑞等都有过直接接触,有的还成为朋友,这也是让人艳羡的经历。辽宁出版的鼓词、评书、二人转等在全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被新华社记者誉为曲艺出版大省,其中有耿瑛花费的大量心血。
-
陈佩斯小品精选集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戏迷最喜欢的京剧经典唱段金印生 编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形成于北京,时至今日,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京剧从现实生活出发,对生活中的形态、语言、动作加以高度的提炼、夸张、美化和装饰,然后搬到舞台上,反映现实生活。京剧是在徽调和汉剧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腔而形成的剧种,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吹打曲牌大都来自昆曲。在角色的行当划分上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后来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进一步做了细致的分工。在表演上,包括唱、念、做、打四种门类;美术方面包括化妆、脸谱、舞台设计、布景绘制等;服装上主要釆用刺绣工艺,等等。
-
将柳腰款摆韦明铧 著《将柳腰款摆》是一本对扬州戏剧进行深入分析的著作,该书由扬州文化研究所的韦明铧撰写,《将柳腰款摆》是他继前年对扬州曲艺的通盘剖析《把栏杆拍遍》后,对扬州文化的又一项研究新成果。《将柳腰款摆》一书也将成为扬州市文化艺术学校“扬剧班”的通行扬剧教材。扬州自古是“歌吹之乡”,但是扬州戏剧历来缺乏一本权威性的理论著作。扬州人爱听扬剧,对于扬剧的来龙去脉却并不清晰。《将柳腰款摆》一书,即可释疑解惑。该书不但对高(秀英)派、华(素琴)派的唱腔特点进行了阐述,更是将目光投向了现正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员:李政成、葛瑞莲、孙爱民,对《将柳腰款摆》3人的表演艺术,都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同时,书中还对昆曲、木偶戏等其他剧种,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还有一些章节,如扬州八怪与扬州戏曲的关系,绘画和戏剧的融会等,都显现出了作者的新观点。据介绍,现在扬州市文化艺术学校有“扬剧班”,但是一直没有通行的扬剧教材。《将柳腰款摆》一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将柳腰款摆》种遗憾的弥补。
-
宋德珠舞台艺术宋丹菊 著中国京剧继1927年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确立“四大名旦”之后,青年旦角演员不断涌现。为了选拔优秀人才,有识之士和广大热心观众遂发出倡议,评选“四小名旦”。1936年秋天,经过一番细心筹划,由北京《立言报》主持,专门接待各界投票。投票结果前四名为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成为轰动一时的京剧“四小名旦”。自此,宋德珠创立的“宋派”艺术在中国京剧史上得以确立,在中国京剧史册上占有光辉的一页。至今仍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值此宋德珠先生90诞辰之际,中国戏曲学院、河北省文化厅、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和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联合举办纪念活动,在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为宋德珠先生制作纪念铜像,在北京举办“宋派”代表剧目专场演出和“宋派”艺术研讨会,并出版《宋德珠舞台艺术》纪念册。在党中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举办这些活动和出版文集,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推动京剧艺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值得庆贺。宋德珠(1918~1984)原籍天津。12岁时人同年创办的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戏,从此进入梨园之门。宋德珠常说,学艺是个苦事,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舍得吃苦。他说他在中华戏校学习时,就像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一直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才休息,每天排满十六七个小时的功课。比如练跷工,从早到晚把跷绑在脚上,晚上入睡时才能卸下来。那时学戏,最讲究苦练,天越热、越冷,练得越狠。他练“打出手”专门在大风天练,这样练时虽不好掌握,但练出来的功瓷实,演出时无论条件多差,舞台多小,都能适应。在戏校,宋德珠先从阎岚秋、朱桂芳、张善庭等学习刀马旦、武旦戏,继从余玉琴、郭际湘、诸如香、王瑶卿学花旦、青衣戏,并曾向程砚秋、荀慧生、于连泉(小翠花)问艺。在校期间,就常为程砚秋配戏。当年他(饰小青)与程砚秋(饰白素贞)、俞振飞(饰许仙)同台演出的《断桥》,成为珠联璧合的梨园佳话。这幅剧照,至今还常登于各类戏曲书上。
-
唐耿良苏州评话三国一百回新汇集团上海声像出版社 编“评话”,俗称”大书”,曲艺的一种。发源于江苏苏州,盛行于江、浙、沪一带,是运用苏州方言为主的曲艺形式。只说不唱,兼融叙事和代语为一体。叙事为说书火以第三人称之表叙,代言为书中人物用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起脚色”。脚色借鉴戏曲程式,具有挂口、引子、道白等白口和以虚拟或象征性动作所表演的各种手面。此外,并有韵文形式描景状物,刻画人物的韵白与赋赞,以及描摹各种音响(包括动物叫声)的口技(通称“八技”)。评话多为以人独说(单档),偶亦有两人为双档的。演出注重说噱,并对人物事件评点议论,以史料时事穿插印证。现有传统长篇书目近60部。其表现历史征战题材的,如《列国志》、《三国》、《隋唐》、《岳传》、《英烈》等,称“长靠书”。表现英雄侠义或公安题材的,如《永浒》、《七侠五义》、《包公案》等,称“短打书”。另外有表现神异题材的,如《封神榜》、《西游记》、《济公传》等。其中《三国》被称为评话中的大王书。唐耿良的《三国》,师承评话名家唐再良先生。《三国》一百回属前三国,从曹操向关羽华容道放曹操止,主要内容包括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等。所以《三国》又被称为“三把火”。突出描述诸葛亮的智慧,生动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赵云、曹操、周瑜、鲁肃等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按照人物的性格逻辑发展故事情节,生发出许多精彩回目。唐耿良在江渐沪被誉为唐三国,其《三国》一百回多有创新之处,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其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广受听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