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剧场数字媒体设计与技术实践指南[美]亚力克斯·奥里斯祖斯基 、 [美]丹尼尔·法恩、 [美]丹尼尔·罗特著、张宜春译本书从演出领域的数字媒体应用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剧场用的投影设计的基础知识、工作流程、实践案例、经验总结,为读者提供了怎么做数字媒体演出的专业技术知识通览。本书将数字媒体投影设计的工作流程分成了九步,包括接受工作任务、阅读和分析剧本、制作内容、首演之前的准备工作、设计资料存档等步骤。本书还通过详细的分析、经验、案例教学和最佳实践经验,向读者介绍了如何编制演出进度表和预算,如何带着数字媒体内容进行排练,如何与演员和导演进行工作协调,如何和灯光、舞美、音响、服装、道具构成统一艺术风格。本书还讲述了新媒体内容制作的基础知识,详细介绍制作演出媒体内容所需的各个步骤,以及内容制作中最常用到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这些技巧涵盖摄影和静止图像、视频、动画、实时特效、自生艺术、数据和交互式数字媒体等领域。本书还介绍了设计中使用到的各种设备,包括媒体服务器、投影机、投影表面、发光体显示设备、摄像机、传感器等。本书还剥茧抽丝,详细介绍了投影设计中关键技术任务,包括投影会聚面、几何校正、画面拼接的设置,包括如何计算投影表面亮度、投影幕尺寸和投影距离,还包括如何制作投影内容遮罩、几何变形和投影映射。这本书是目前数字媒体设计和投影设计领域最全面的工作指南。
-
昆曲传承与文化创新郑培凯本书是郑培凯先生主导的 “戏以人传——昆曲传承计划”研究项目的总论,以昆曲艺术的推介、研究和思考为核心,通过论述和杂文两种文本表达形式展开阐述。全书分为两辑,第一辑包括9篇专题论述文章,作者从昆曲的历史、昆曲诞生发展的背景、昆曲艺术的文本表达到舞台呈现、昆曲在当下的困境与突破等方面对昆曲传承与文化创新做了宏观阐述;第二辑由30余篇杂文组成,是其对具体的昆曲剧目、相关人物、热点问题的记录与观点传达。第二辑是第一辑的有效补充,结合阅读,既有广度和深度,也有细节与趣味。
-
烟海尘歌李莉 著,夏萍 主编本书收录了李莉近年来创作的舞台剧本共19部。其中有越剧《八女投江》《山海情深》,苏剧《国鼎魂》《太湖人家》《绣娘》,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沁岭花开》,沪剧《一号机密》,京剧《党的女儿》《双枪惠娘》《红色特工》《成败萧何》,新编历史故事剧《大汉女国医》《吕后母子》等,其内容涉猎古今题材,剧种多样,艺术功力饱满。
-
我的戏剧笔记肖复兴本书收录著名作家、“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十大当代作家”肖复兴对京剧、昆曲等古典戏曲和当代话剧的欣赏笔记,插入作者看戏之余随手画的戏曲人物画,呈现戏里戏外的笔迹、画迹、心迹、足迹,展现中国古典戏曲之美。描绘作者如何通过传统戏曲,认识生活,了解历史,感受悲欢离合,共鸣喜怒哀乐,传承忠孝节义。
-
雅韵千秋上海艺术研究中心 编俞振飞先生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京昆艺术大师和戏曲教育家。为缅怀大师风范,激励当代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上海艺术研究中心联合相关单位成功举办了“雅韵千秋——俞振飞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展”。本书由昆曲简介、昆曲正宗、艺兼昆黄、承前启后、大师流芳五部分组成,收录展览展出所有实物的照片,如光绪元年(1875年)俞振飞之父俞粟庐亲抄的《八义记•观画》曲谱折子;1940年俞振飞绘赠刘万山水扇箑;俞振飞编订、1945年由梅兰芳题签的《粟庐曲谱》抽印本《刺虎》;1947年俞振飞手稿《穆藕初先生与昆曲》;五六十年代俞振飞写给上海戏校学员的书信原件;1978年谢佩真画牡丹、俞振飞书李白诗扇箑,以及俞振飞不同时期演出的戏单、说明书、海报,等等,辅以相关图文,借以勾勒俞振飞丰富漫长的艺术人生,为昆曲、京剧艺术及上海城市文化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
-
长三角青年戏曲论坛优秀论文集朱恒夫,聂圣哲本书由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戏曲学会副会长朱恒夫等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28辑收录了第九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部分入围论文。王国维戏曲论文奖是戏曲学术界的最高奖项,每三年评审一次,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为颁奖单位。第九届共收到270篇论文,本辑收录了其中的30篇论文。这些论文研讨了戏曲的历史和理论,探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如何传承与保护的方略,其观点之正确、材料之稀见、行文之规范、论证之缜密,在同类行业期刊的论文中,是不可多见的。
-
京剧上口字尖团字实用手册费玉平如何系统地掌握上口字、尖团字的专业知识,对于京剧演唱、创腔作曲、京胡伴奏、文学研究,乃至音乐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京剧上口字尖团字实用手册》从上口字、尖团字入手,系统概述京剧字音的构成原理和使用方法。本书精选76段具有代表性的京剧唱词(按十三辙名称顺序排列)标注“上口字、尖团字”,使读者便于在作品中掌握具体用法。同时,本书配套20个经典视频。本书作为一本上口字、尖团字词典类工具书,对于京剧唱念的实践活动,具有参考价值。
-
黄梅戏回娘家章华荣黄梅戏源于湖北的黄梅县,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是地域文化色彩浓郁的中华戏曲艺术瑰宝。从根生湖北,到叶茂安徽,再归根故土,《黄梅戏回娘家》真实记录了“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四十年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黄梅县紧抓精品剧本创作、演出,多部作品获得全国大奖;成立省级黄梅戏剧团,涌现了一批德艺双馨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抓人才培养,梨园芳华,薪火相传,最终实现了把湖北黄梅戏“请回娘家、打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立章谋篇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文笔清新、流畅,有人物、有故事,可读性强,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对研究湖北黄梅戏的发展史有重要作用,也兼具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
百年二人台苗露,丁磊 著苗文琦的《二人台初探》堪称二人台研究的开山之作。但该书出版于1961年,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二人台在后期经历的脱胎换骨的变化无法在该书中得以体现。邢野先生主编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堪称二人台的资料大全。但该书卷帙浩繁,洋洋600万言,非专业研究人员而不得其门径。20世纪末,两位老人王世一和李野曾有过编著《二人台概论》的设想,但最终未能实现,诚为憾事。于是我们不揣浅陋,尝试完成一本关于“百年二人台”的小书,希望读者读完《百年二人台》,能对百年来二人台发展的基本情况有整体认知。这便是这本小书的由来和它所追求的意义。
-
京剧教育史略稿张伟品 著本书内容上起京剧形成初期,下至当前,涵盖了京剧教育发展过程各阶段。本书所指的京剧教育,为传统艺术职业教育之一部,是京剧从业人员养成之必经途径。区别于以满足兴趣为目的的业余京剧教学。所以本书以京剧科班教育模式为主干,同时纳入私人收徒与票友传授模式,全面提示了京剧教育的各个方面。传统京剧教育,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职业技能教授为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及一定的人生价值观念灌输。本书对此均有所考察。京剧教育非仅为一个戏曲剧种的传承途径,也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节的一个重要观测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延续,依赖于传承中的授受质量。本书在这一点上,可给予读者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