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转型背景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研究

转型背景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研究

作者:王承慧 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2-01

ISBN:9787564126278

定价:¥3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王承慧编著的《转型背景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研究》整体框架围绕“基于全面的发展回溯和检讨基础之上、探讨转型背景下的新区居住空间规划应对”这一研究目标展开。将主要从三方面着手研究:首先,展开相关理论研究,了解相关理论研究的重点以及当今研究前沿;其次,进行国内外城市扩展过程中居住空间建设的实践研究,以对作为城市扩展方式之一的新区?住空间建设提供借鉴;最后,进行转型期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应对研究。
作者简介
  王承慧,女,1994年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1997年获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获城市规划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任职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为副教授、系副主任、国家注册规划师。
目录
0 绪论
  0.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0.2 研究对象的界定
    0.2.1 关于居住空间的概念
    0.2.2 “城市新区”的界定
    0.2.3 城市新区居住空间
  0.3 研究思路
  0.4 篇章结构
1 重要研究进展
  1.1 功能研究
    1.1.1 居住空间格局
    1.1.2 公共设施配套
    1.1.3 居住空间形态
    1.1.4 微观环境品质
  1.2 社会性研究
    1.2.1 居住空间分异
    1.2.2 社区发展与城市规划
  1.3 制度研究
    1.3.1 作为社会政策的住房制度
    1.3.2 影响居住空间格局的制度和机制
  本章小结
2 国外城市居住空间扩展的历史实践与借鉴
  2.1 美国
    2.1.1 城市化进程与居住空问发展概述
    2.1.2 美国郊区居住空间发展的四个阶段
  2.2 英国
    2.2.1 城市化进程与居住空间发展概述
    2.2.2 英国居住空间扩展的四个阶段
  2.3 日本
    2.3.1 城市发展与相关政策概况
    2.3.2 新城居住空间发展的几个阶段
  2.4 新加坡
    2.4.1 城市发展与相关政策概况
    2.4.2 新城居住空间建设的几个阶段
  2.5 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新城建设对比分析与借鉴
    2.5.1 对比分析
    2.5.2 思考借鉴
  本章小结
3 国内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建设的历史演进——以南京为例
  3.1 以南京为例详解1980年代以来城市居住空间建设历程
    3.1.11980年代——以老城建设为主,老城周边始有蔓延式发展;住区规划建设以实用为主
    3.1.21990年代——老城建设持续增强,同时城市建设开始跳出老城、走向主城和都市圈;住区规划建设质量开始不断提高
    3.1.32000年以来——实施“一疏散三集中”战略,重点建设“一城三区”;住区规划建设经历了从“普遍高档化”到“兼顾保障性住房”的过程
    3.1.4 总体趋势
  3.2 1990年代以来城市新区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关联性
    3.2.1 经济全球化下的城市产业
    3.2.2 城市化进程下的城市人口
    3.2.3 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调整
  3.3 推动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的综合因素
    3.3.1 制度因素
    3.3.2 经济因素
    3.3.3 技术因素
    3.3.4 居民择居因素
  3.4 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的阶段特征
    3.4.1 1980—1990年起步阶段——老城周边蔓延式发展
    3.4.2 1990—2000年初期发展——沿线+优势地段发展形态的呈现
    3.4.32000—2005年迅速成长——外延轴向拓展趋势的凸显+集中的大型板块迅速成长
    3.4.42005年一未来内涵型发展——多核组团式结构的强化+和谐居住空间的构建
  本章小结
4 成绩与问题: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建设实态评析——对功能和社会性的检讨
  4.1 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功能评析
    4.1.1 居住空间格局
    4.1.2 公共设施配套
    4.1.3 居住空间形态
    4.1.4 微观环境品质
  4.2 城市新区居住空间社会性评析
    4.2.1 新区社会空间结构总体发展走势
    4.2.2 对低收入者生存与就业支持的差异性
    4.2.3 四类值得关注的居住社会空间
  4.3 城市规划效用分析
    4.3.1 针对新区居住空间功能的城市规划效用
    4.3.2 针对新区居住?间社会性的城市规划效用
  本章小结
5 形势与挑战:转型期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
  5.1 转型期宏观背景下的新区发展形势分析
    5.1.1 转型期宏观背景
    5.1.2 新区发展形势分析
  5.2 转型期住房制度及政策环境
    5.2.1 住房政策发展的历史回溯
    5.2.2 房地产业的转型
    5.2.3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转型
    5.2.4 相关政策的负面效应与解决可能
  5.3 转型期居住观
  5.4 制度环境影响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5.5 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的新挑战
  本章小结
6 规划应对之一——机制的优化和城市规划行动能力的拓展
  6.1 来自英国都市村庄项目的借鉴
    6.1.1 英国都市村庄规划概念发展概况
    6.1.2 都市村庄概念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
    6.1.3 都市村庄概念对我国居住空间规划的借鉴意义
  6.2 国内新区居住空间开发建设机制分析
    6.2.1 新区开发建设组织机制
    6.2.2 新区房地产开发推动机制
    6.2.3 新区居住空间建设规划机制
  6.3 城市规划行动能力的评价与拓展
    6.3.1 规划行动主体
    6.3.2 规划行动领域
    6.3.3 规划行动能力
    6.3.4 新区居住空间开发建设机制优化
  本章小结
7 规划应对之二——体系的完善与居住空间发展的多层次控制
  7.1 宏观层次的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策略
    7.1.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居住空间体系
    7.1.2基于动态指引和联动发展的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发展地段建设战略与发展计划
  7.2 中观层次的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与设计组织
    7.2.1 加强住区公共设施建设的规划适应性研究
    7.2.2 通过规划设计组织兼顾整体控制与特色生成
    7.2.3 通过动态跟踪研究适时调整发展策略
  7.3 微观层次的规划设计理念创新
    7.3.1 经营理念
    7.3.2 生态理念
    7.3.3 场所理念
    7.3.4 集约理念
  本章小结
8 规划应对之三——跨越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规划
  8.1 国外及香港相关实践的启示
    8.1.1 美国1930年代—1960年代公共住房计划
    8.1.2 法国巴黎郊区移民聚居区
    8.1.3 瑞典1990年代后期新住房政策
    8.1.4  美国1990年代以来社区驱动的可支付住宅建设
    8.1.5 香港天水围与沙田两个新市镇的对比
  8.2 完善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制度建议
    8.2.1 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项规划
    8.2.2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的组织制度
    8.2.3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实施的配合机制
  8.3 城市新区保障性住房规划——跨越多层次的规划
    8.3.1 规划目标及与规划各层次的关系
    8.3.2 总体层面——保障性住房建设量测算与选址研究
    8.3.3 中观层面——保障性住房布局规划
    8.3.4 微观层面——设计组织与针对性设计
  本章小结
9 规划应对之四——基于多维研究的物质空间形态规划
  9.1 邻里模式的相关评论
    9.1.1 邻里与邻里情结
    9.1.2 邻里情结批判
  9.2 规划理念和规划体系
    9.2.1 规划理念
    9.2.2 规划体系
  9.3 作为物质空间规划之基础的多维研究
    9.3.1 路网模式
    9.3.2 开发强度
    9.3.3 空间特色
    9.3.4 持续生长
    9.3.5 公共设施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