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
-
电影批评陈旭光 著本书是著名学者陈旭光对近年中国电影批评暨艺术批评问题的深度理论阐释和建设性思考。其在20世纪艺术批评史的历史背景和互联网时代媒介文化背景下,以21世纪以来电影的创作、批评与产业状况为依托,从批评主体、批评方法与话语方式、批评功能与接受传播等维度切入,对“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批评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
电影市场扩散的原理与实证张旭 著《电影市场扩散的原理与实证》基于创新扩散理论,从电影市场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电影市场扩散的基本概念,认为它是以某部电影为扩散主体,在其市场发行的周期内,通过相应的扩散渠道,起初由少数观众率先消费,其后在该电影的潜在观众群体内逐渐传播,最终为更多观众消费的动态过程。本书从概念、主体、要素、过程、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等角度构建了电影市场扩散的理论框架,并从季节效应、口碑效应、竞争效应和品牌效应四个方面,挖掘了电影市场扩散的特殊机理,依据电影票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为电影票房预测和电影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
消费社会视野下的影像叙事龚金平 著本书立足于新的时代语境中,即消费社会的心理日渐成型的背景下,探究当代电影的创作方式、艺术观念,观众的接受心理、评价标准都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这时,我们对于电影的研究需要一种新的思想视野和切入角度,细致分析其类型特征、意识形态的表达策略、市场营销策略,并对观众观影心理机制进行精妙把握。尤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电影编剧的角度深入地分析电影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上的得失,进而意识到消费社会语境下电影创作所应秉持的原则。
-
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田卉群 著本书通过现代性视域下对中国电影创意思维的剖析,将“创意思维问题”还原为清晰的、具体的数个维度。通过对不同的维度与层面的勾勒说明,完成一次有效的回返,即:将电影从“产业、流量、数据”的维度重新拉回到“故事、创意、叙事”本身,实现了对电影本身的一次去数字化“还原”,重新找到“电影作为艺术”的本体论价值。通过与美国好莱坞的镜像式比对,关照其相对成熟完善的电影创意思维生成因素,梳理了中国电影究竟如何被现代性所重新建构,且在面对终将使多元性、差异性的故事走向衰亡的现代性问题时,我们有哪些现实的反思与期望。
-
真人秀模式节目本土化研究董冰玉 著《真人秀模式节目本土化研究》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其在中央戏剧学院授课内容整理而成,在原有《节目分析》这门课程的基础上,融人了中外同类节目的模式比较,聚焦于深度挖掘模式节目本土化过程中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因子,以期在理念和实操中展开分析和探讨,推动本土化模式节目发展,进而达到带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目标。在反复观摩、研究国内外的各类节目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有些节目已相隔数十年,但仍然经久不衰,甚至难以超出,这对今天的节目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
电影学院190 故事创作大师班刘大鹏 著这是一本以课堂实录形式呈现的编剧教程,精编8位国际一线编剧在“大师之光”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授课的讲稿,面向青年编剧,对症行业痛点,亲授好莱坞通行规范、亚洲影人的变通法则及欧洲创作者的独特经验。构思故事、塑造人物、改编IP、构建世界……不同类型、题材的剧作方法和经验点拨,皆倾囊相授。书中特设学员提问环节,解答新人在当下中国影视创作环境中的真实困惑。
-
在爱和思中行远小小土 著《在爱和思中行远》共七大部分,六十五篇文章。不看文章内容,单看每一篇文章的标题,就足见作者的用心之甚。比如《在人生的苦咖啡中前行》《隐瞒的无奈》《一束束光的照亮》《时间是记录爱的》《春天里栽下的不仅仅是树》《列车驶向下一站》《在多维空间里的我》《虽然没有看到你的风情》《你轻轻地向我走来》等。这些用心良苦的标题设计,不但让我们在触目之初,便读出它的内涵与深意,而且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意的美,让人遐想,引入入胜。
-
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段运冬 著“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的研究,不仅鲜明提出“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之观点,以及考察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且还要从这一观点中衍生出一个新的概念——电影的隐喻性,以此作为对电影性的一个概括,并基于“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之命题完成对全书的架构和考察。与电影的其他特性一样,诸如造型性、叙事性(或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理论界所关注的,的文学性、等等),电影的隐喻性是电影获得诗性的重要属性之一。在对电影隐喻性的分析中,本书设定的逻辑起点是把电影隐喻性当作是使电影成为艺术的核心特质之一,亦即电影的本体论元素之一。因而,基于电影艺术本体论中电影隐喻性之基石与支点,进而完成“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的研究和分析。在这种分析中,本书采用减法原则,从隐喻研究的宽泛领域入手,逐渐过渡视觉隐喻,最后落脚到“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之命题表述,明确而坚定地指出电影的本质之一就是隐喻,隐喻是电影成为艺术的重要支撑。
-
光影中国艾青,周少明 著本书以1978年以来中国电影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电影史的基本脉络下,选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上有代表性、具有历史承启意义的电影文化现象,描摹个中的流动图景,阐述电影历史生成动因、特征和趋势。内容包括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由“伤痕文学”改编的电影,流经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最后截止至中国电影产业化和多样化的局面。本书除了论述各电影思潮流派的艺术特质和审美特征以外,特别阐述了各自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流变以及在社会各领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期为中国电影的继续前行提供历史参照。
-
当代华语青春电影研究杨林玉 著《当代华语青春电影研究(1978-2018)》通过追溯1978年以来华语青春电影的产生、发展,考察电影与电影之外部“语境”的关系,以“规训”和“认同”为理论框架统括当代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构设与主题呈现,探询其中所展现的现代性主体之建构策略,呈现当代华语青春电影在不同地区的碰撞、交流以及逐步汇聚合流的过程,以期从现代性的角度提炼一种基于中国本土讲述的、当代华语青春电影的特质,进而对华语青春电影正在发生的变化、将要面对的问题予以尽量全面、深入的理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