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
-
古典乐的盛宴冈田晓生 著,杜妍 译古典音乐很悦耳,但想要“听懂古典音乐”,总觉得有点难? 很多听众确实会碰到一个个让人一头雾水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都按“乐章”来分?为什么还非得按照一二三四的顺序来听交响乐?如何判断演奏的好坏,等等。 京都大学教授、三得利学艺奖作者写给古典乐门外汉的入门指南,以幽默风趣的吐槽方式详细解说令人困扰的问题,并佐以丰富图片,更清晰地展现古典乐的丰富内涵与音乐家们的精彩故事,让你真正享受古典乐的绝妙美感。
-
中国电视剧经典人物图谱闫伟 著本书的独具创意之处,在于巧借多元媒介来调动读者的立体感官。书中抢先发售采用了漫画形象、定制点评、扫码听歌(与人物相对应的电视剧歌曲)的“三位一体”传播模式,让读者在图、文、乐所共同营造的多维视听环境中,回味与享受那些熟悉的荧屏面孔带来的无尽感动和震撼。
-
理想与现实的新睿碰撞汪友宝,洪代星,蒋安 编《理想与现实的新睿碰撞: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影研究(电影理论批评、华语电影研究、视屏文化研究),电视与新媒体研究(电视研究、新媒体研究),艺术研究(艺术之美),产业法规研究(影视传媒产业研究、影视传媒法规研究),大众传播研究(职业与伦理、经典反刍与时事热评)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新媒体环境下传播领域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及新睿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的深刻思考与探索。
-
深度之美邱章红 著《深度之美:3D电影美学视野》在多个国家和部级科研项目支持下完成——教育部2012年社科项目“3D电影剪辑的新理论研究”(10YJA760039)、国家广电总局2012年部级社科重点项目“‘视差’与3D电影视觉舒适度与健康安全研究”(GD1236)、科技部两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基于眼科生理和脑功能检测的立体图像视觉舒适度与健康评价标准研究”(2012BAI23B07)和“3D图形图像编辑与包装关键技术研发”(2012BAH84F01)。 《深度之美:3D电影美学视野》全面系统地阐述了3D电影美学:首先从接受者角度论证3D电影存在的必要性,提出空间融合,纳入边缘式体验、触觉观影等观点,系统化阐述3D电影的视觉舒适度和健康安全的表征和发生机理,并引入大量眼科学、脑电等物理和医学实验方法和数据,区别于传统的人文学科纯粹的文学描述和哲学思辨的研究路线;其次系统化分析了3D电影空间的构成元素,包括极近点、正负弧度、衰竭点等概念,以及3D电影空间的构成模式等,其中大量的数据和观念都被提出来;最后从电影剪辑的角度分析3D电影空间的连贯性,包括深度一致、景别融合、镜头节奏等观点,皆系原创,并辅以大量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数据。
-
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胡疆锋 著青年亚文化的盛行,构成了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奇观。随着新媒介的发展,随着媒介的民众化转向,当代青年亚文化风格的更替、传播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表征与透视》主要借助文化研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研究了新媒介时代的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及其变迁,对恶搞文化、网络文学、流行歌曲、青春片等青年文化进行了个案解读,对理解当代青年文化和审美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印度电影研究焦玲玲 著《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印度电影研究》选取了印度电影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电影进行分析,探讨电影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变迁,结合后殖民理论与话语批评中的东方主义话语、矛盾状态、模拟、混杂性、民族主义、文化身份、世界主义等概念,全面把握印度在近百年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由揭示印度在后殖民时代的生存状态引申至第三世界在发展过程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霸权压制情形。此外,书中对印度电影中的女性主义所进行的探讨,是后殖民主义之外的延伸。
-
新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全记录曹多然 编《新水不消逝的电波》剧本由“九亿编剧”张炭联手黄逸之通过搜集海量素材以及李白后代提供的从未面世的素材精心创作而成,由著名导演钟少雄执导,郭富城、赵丽颖、任达华、张翰、张蓝心等领衔主演,香港和内地团队强强联手打造中国版《谍影重重》。《新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全记录》是电影《新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影视同期书,主要表现电影拍摄幕后的故事,内容包括主创人员谈电影的创作、主演手记、精彩剧照、幕后花絮等,全景式记录电影拍摄台前幕后的故事。
-
亚洲电影研究教程张燕,周星 著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下和中国国家重大战略“一带一路”推进背景下,亚洲电影不仅已成为世界电影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目前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已分别跃升为全球电影市场排行的第二、第四、第五、第六大市场,展现出牵引世界电影票房增长的引擎影响力,而且亚洲各国各地区的电影都具备特色鲜明的创作风貌,并基于不同的文化样态而相互尊重,彼此之间的电影合作也日趋紧密,形成了世界电影创作格局中越来越重要的电影力量与文化景观。《亚洲电影研究教程/影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已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分别以“绪论:亚洲电影的当下景观”“韩国电影”“日本电影”“日本电影”“泰国电影”“马来西亚电影”“伊朗电影”“新加坡电影”“中国内地电影”“中国香港地区电影”“中国台湾地区电影”等作为脉络,《亚洲电影研究教程/影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可以作为影视学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公共选修课《亚洲电影研究》的配套教材,也可以作为电影学专业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
-
声音与中国早期电影研究徐建华 著《声音与中国早期电影研究(1896-1949)》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讨论了《声音与中国早期电影研究(1896-1949)》的选题依据、研究对象、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第一章从声音角度将早期电影分为四个时期,概括出各个时期的电影声音特征,指出电影声音发展的非线性;第二章研究了全配乐时期的电影音乐,讨论了电影革命歌曲的社会政治意义,解析歌星与文化、歌唱片与商业之间的关联,研究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以及早期电影中的声画蒙太奇运用,试图以全面的视角探究电影音乐的复杂属性。第三章从早期电影音响的写实与表意,录音技术的发展,音响与城市文化,戏剧风格的音响,战后电影中的纪实音响几个方面探讨了早期音响的发展历程,结合不同时间的时代特征,解析电影音响反映、表现、想象的时代空间。第四章探究了有声电影到来对演员表演与编剧创作的影响,讨论了早期电影语言的戏剧化,人物类型与语言特色,国语电影与方言电影在政治、经济环境下的博弈,以及战后艺术电影中的画外音应用。
-
世界电影地图程波,余泽人 著《世界电影地图:欧洲卷荣耀之影》一书以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英国、西班牙、东欧、俄罗斯、南欧等欧洲主要国家为对象,以法国电影为起点,以城市为线索,梳理了欧洲电影的发展历史,绘制成一幅欧洲电影地图。从导演到演员,从选角到拍摄,展现欧洲著名影人风采,揭秘经典名片幕后故事,带领读者品味电影人生。“荣耀之影”既表达了电影诞生在欧洲,也赞美了欧洲是电影艺术发展的荣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欧洲的反思视角。《世界电影地图:欧洲卷荣耀之影》的独特之处不是以时间的视角展开,而是从作者自身的电影阅读经验出发,主要以空间作为线索,以欧洲国家的城市展开叙述,将现实世界与影像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不同的作者、类型、流派、运动置于共同的平台之上。用光影呈现出城市的清晰影像,如同地图中的标志,指引着人们在电影空间中的行走。在文字之外辅之以图片,用图文的形式呈现出空间和地图的“可见性”。为爱好电影的人梳理出一个弹性的电影地图,让读者自己依据某些线索构建自己的电影谱系,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