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马克思视阈的精神生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作者:张慧君,方杲,侯治水 著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01
ISBN:9787544512305
定价:¥3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精神生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精神生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的最终成果。它意在研究人的精神生活,时空界限划定在21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新阶段,研究所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选择“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精神生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课题,是出于对小康社会的全面性、目的性的深层理解。在21世纪头20年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这个目标是宏伟的,但是,目标不是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点我们从江泽民同志所做的“十六大”报告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题,以号召全党全民“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为结语,这一有意味的行文能体会出来。正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宏伟目标才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然而,生活水平既包括物质生活水平,也包括精神生活水平。如果说,我们现在有足够的把握经过20年的奋斗在物质生活上全面达到小康水平,那么,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把握保证达到了小康水平的物质生活就一定会使全国人民感到幸福?事实上,物质生活富足而精神生活贫困、缺乏幸福感的问题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然发生。因此,我们要建设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就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小康社会的精神生活问题。
作者简介
暂缺《马克思视阈的精神生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生活:理解精神生活的前提
第一章 生活
生活的本质
生活的结构
生活的内容
生活的意义
精神生活:对一个熟知而非真知领域的探索
第二章 精神生活的本质、特征和产生机制
“精神”释义
精神生活的本质
精神生活的特征
精神生活的产生机制
第三章 精神生活的历史演进
原始社会:人的精神生活混杂在混沌统一生活中
奴隶社会:人类精神生活开始分化并彰显其力量
封建社会:人类精神生活的扭曲与压抑
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精神生活的复归与异化
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精神生活的真正解放与丰富
精神生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四章 提升精神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精神生活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精神生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当前国人精神生活的困惑与误区
改善精神生活状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 民族精神: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深厚底蕴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多元性特征
小康社会的精神底蕴
第六章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灵魂
精神生活多样化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时代和实践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精神生活多样化
的辩证统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支柱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立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重在建设
第八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内涵和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体价值性
后记
生活:理解精神生活的前提
第一章 生活
生活的本质
生活的结构
生活的内容
生活的意义
精神生活:对一个熟知而非真知领域的探索
第二章 精神生活的本质、特征和产生机制
“精神”释义
精神生活的本质
精神生活的特征
精神生活的产生机制
第三章 精神生活的历史演进
原始社会:人的精神生活混杂在混沌统一生活中
奴隶社会:人类精神生活开始分化并彰显其力量
封建社会:人类精神生活的扭曲与压抑
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精神生活的复归与异化
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精神生活的真正解放与丰富
精神生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四章 提升精神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精神生活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精神生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当前国人精神生活的困惑与误区
改善精神生活状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 民族精神: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深厚底蕴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多元性特征
小康社会的精神底蕴
第六章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灵魂
精神生活多样化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时代和实践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精神生活多样化
的辩证统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支柱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立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重在建设
第八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内涵和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体价值性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