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1980-2008)
作者:陈柏峰 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01
ISBN:9787562036982
定价:¥2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步骤地展开对问题的讨论。其一,从“混混视角”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混混的生长-9发展历程,分析了其组织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乡村混混的发展经历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以后两个时期。1980年代,农民从人民公社体制中解放出来,青春期的“无聊”年轻人走到一起,组成了独特的乡村江湖。乡村江湖中洋溢着畸形的英雄主义,争勇斗狠、爱慕虚名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当乡村江湖危及村庄基本秩序时,国家便开始“严打”,乡村江湖因此衰落了一段时间。到1990年代,乡村混混重组了乡村江湖。此时的乡村江湖不再爱慕虚名,转而追逐实利,而国家转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乡村江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乡村混混抓住了时代机遇,通过关系网络形成了稳定的组织结构,乡村江湖实现了联盟格局和城乡一体化,其中有了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机制。其二,从“治安视角”探讨了基层政府的应对及其困境。1980年代,乡村治安延续了集体化时代的群众路线,直接呼应群众的要求,依靠群众来维护治安,并通过接近群众来维护群众的安全感。那时,乡村治安遵循了熟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利用了熟人社会的“本土资源”,年轻人并不敢在村庄内过于放肆,因为熟人社会能对他们及其家庭构成约束。1990年代以后,面对乡村江湖联盟格局,乡村治安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在江湖联盟格局中,上层混混可以有效规避国家的打击,下层混混因有充足来源而打击不尽。此时乡村治安的群众路线主要指接近群众,“呼应群众要求”和“依靠群众维护治安”则受到了程序法治主义的限制。群众路线变迁的同时,治安联防、线人等“专门工作”有所进展,基层国家权力的运作则发生了显著变迁。-9群众路线相伴的“身体治理”和“德行治理”方式逐渐衰落,而与专门工作相伴的技术治理方式却未能有效替代,乡村治安因此陷入了困境。,其三,从“村庄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与村庄生活的互动。当关系组织化的乡村混混出现在村庄串,就成了“超级权势”,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庄生态,村民显得实在太渺小,村干部和村集体的软弱则是普遍现象,甚至有时国家政权力量也软弱无力。乡村混混有时是村庄秩序的主导者,甚至一些场合下成为村级治理和村庄生活中暗着起实际作用的力量。他们成为“最有面子的人”,改变了熟人社会内部的人际关系,改变了熟人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原则。在这一背景下,“有才无德”的村干部、“好混混”都怪异地出现在村级治理舞台上。村庄生活和村级治理广泛存在受乡村混混支配的现象,日益呈现出暴力化景象。
作者简介
陈柏峰 1980年生,湖北成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主要从事法律社会学和乡村治理研究。已在《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穷》、《开放时代》等杂志发表文章40 多篇,其中CSSC叫女录30多篇,ssci收录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夏印资料》等转载10多篇,出版有著作《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湖北省社科基金一项。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问题与进路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中心主题
第二节 理论模型与分析概念
一、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机制
二、熟人社会与乡土逻辑
三、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
第三节 本研究的方法论
一、华中村治研究传统
二、中国乡村的基本结构单元
三、从村庄研究到区域比较
第四节 田野工作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熟人社会与乡土逻辑
第一节 熟人社会:“熟悉”与“亲密”
第二节 亲密社群的秩序生产
第三节 熟人社会的人情与礼俗
第四节 人情取向的乡土逻辑
第五节 集体化实践对村庄的意义
第三章 乡村江湖初兴与熟人社会
第一节 那些无聊的年轻人
第二节 无聊年代的乡村江湖及具地缘团伙
一、乡村江湖中的地缘团伙
二、地缘团伙与村庄集体主义
第三节 乡村江湖的英雄主义和关系团伙
一、乡村江湖的英雄主义
二、乡村江湖中的关系团伙
第四节 乡村江湖的阴暗角落
第五节 国家治理与乡村江湖的衰落
第六节 嵌入熟人社会的乡村江湖
第四章 乡村江湖复兴与熟人社会
第一节 江湖复兴与越轨行为
第二节 江湖机遇与乡村混混的转型
一、混世于乡镇的第二代混混
二、进城混世的第三代混混
第三节 乡村江湖的联盟格局及其流动
一、乡村江湖的关系网络与联盟格局
二、乡村混混的社会流动
第四节 乡村江湖的分层与非法利益
第五节 脱嵌于熟人社会的乡村江湖
第五章 乡村治安工作的变迁及其困境
第一节 改革初期治安工作的“群众路线”
第二节 “专门工作”的进展
一、“专门工作”的社会背景
二、乡村治安联防制度
三、“线人”制度与乡村混混
第三节 新时期治安工作的“群众路线”
第四节 基层国家权力运作的变迁
一、群众路线与德行治理
二、专门工作与技术治理
第五节 乡村治安困境及其意涵
第六章 乡村混混与村庄社会秩序
第一节 本土混混对村庄秩序的危害
第二节 本土混混的危害与村庄社会性质
第三节 外来混混对村庄秩序的危害
第四节 本土混混对外来压力的抵制
第五节 村庄社会秩序的变迁
第七章 乡村混混与村庄人际关系
第一节 最有面子的人
第二节 本土混混与同村熟人的相处
第三节 乡村混混对村庄熟人间相处的影响
第四节 村庄人际关系的变迁
第八章 乡村混混与村级治理
第一节 “有才无德”的村干部
第二节 乡村利益共同体与治理“钉子户”
第三节 村民眼中的“好混混”
第四节 公共品供给的困境与“私人执法”
第五节 村级治理的变迁与困境
第九章 乡土逻辑变异与农村社会灰色化
第一节 乡村混混与熟人社会
第二节 乡土逻辑的变异
第三节 亲密社群的解体
第四节 劳动伦理的变迁
第五节 农村社会灰色化
第十章 余论:乡村治理内卷化
参考文献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问题与进路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中心主题
第二节 理论模型与分析概念
一、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机制
二、熟人社会与乡土逻辑
三、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
第三节 本研究的方法论
一、华中村治研究传统
二、中国乡村的基本结构单元
三、从村庄研究到区域比较
第四节 田野工作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熟人社会与乡土逻辑
第一节 熟人社会:“熟悉”与“亲密”
第二节 亲密社群的秩序生产
第三节 熟人社会的人情与礼俗
第四节 人情取向的乡土逻辑
第五节 集体化实践对村庄的意义
第三章 乡村江湖初兴与熟人社会
第一节 那些无聊的年轻人
第二节 无聊年代的乡村江湖及具地缘团伙
一、乡村江湖中的地缘团伙
二、地缘团伙与村庄集体主义
第三节 乡村江湖的英雄主义和关系团伙
一、乡村江湖的英雄主义
二、乡村江湖中的关系团伙
第四节 乡村江湖的阴暗角落
第五节 国家治理与乡村江湖的衰落
第六节 嵌入熟人社会的乡村江湖
第四章 乡村江湖复兴与熟人社会
第一节 江湖复兴与越轨行为
第二节 江湖机遇与乡村混混的转型
一、混世于乡镇的第二代混混
二、进城混世的第三代混混
第三节 乡村江湖的联盟格局及其流动
一、乡村江湖的关系网络与联盟格局
二、乡村混混的社会流动
第四节 乡村江湖的分层与非法利益
第五节 脱嵌于熟人社会的乡村江湖
第五章 乡村治安工作的变迁及其困境
第一节 改革初期治安工作的“群众路线”
第二节 “专门工作”的进展
一、“专门工作”的社会背景
二、乡村治安联防制度
三、“线人”制度与乡村混混
第三节 新时期治安工作的“群众路线”
第四节 基层国家权力运作的变迁
一、群众路线与德行治理
二、专门工作与技术治理
第五节 乡村治安困境及其意涵
第六章 乡村混混与村庄社会秩序
第一节 本土混混对村庄秩序的危害
第二节 本土混混的危害与村庄社会性质
第三节 外来混混对村庄秩序的危害
第四节 本土混混对外来压力的抵制
第五节 村庄社会秩序的变迁
第七章 乡村混混与村庄人际关系
第一节 最有面子的人
第二节 本土混混与同村熟人的相处
第三节 乡村混混对村庄熟人间相处的影响
第四节 村庄人际关系的变迁
第八章 乡村混混与村级治理
第一节 “有才无德”的村干部
第二节 乡村利益共同体与治理“钉子户”
第三节 村民眼中的“好混混”
第四节 公共品供给的困境与“私人执法”
第五节 村级治理的变迁与困境
第九章 乡土逻辑变异与农村社会灰色化
第一节 乡村混混与熟人社会
第二节 乡土逻辑的变异
第三节 亲密社群的解体
第四节 劳动伦理的变迁
第五节 农村社会灰色化
第十章 余论:乡村治理内卷化
参考文献
致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