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
作者:张世欣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9-01
ISBN:9787308079693
定价:¥3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这里回响着五千年中华思想道德文明的时代进行曲与教育交响诗;这里展现了从黄帝开始一代代人以人文化成天下的巨幅教育画卷;这里记录了在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的执着与真诚;这里宣示了一个思想道德教育者几十年来对传统经验的细心解读与深沉思考…… 历史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以往的轨迹,更在于指示未来的走向,任何创造未来的伟举都需要历史智慧的有力支撑。汲取先人的思想活力与教育智慧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大厦的基础。
作者简介
张世欣(1940- ),原名张世鑫,浙江义乌人。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主讲《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导科学》等,曾获浙江省政府教学奖,浙江省教育厅教学奖、科研奖。曾被推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金华市人大代表。曾发表《中华文化“和”观念辨析》、《才耶、学耶、识耶?时乎、运乎、命乎?——析骆宾王个性特征》、《辨析“沉默的螺旋”》等论文多篇,曾主编《师范生思想道德修养》等教材两部,已出版专著有《鬼谷先生与说服技巧》、《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师道观的解读与重构》、《思想教育规律论》等九部。
目录
绪论 天人之际与古今之变的教育推究
第一节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
第三节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的研究思路
一编 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性寻绎
第一章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第一节 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原始表述
第二节 乐、舞、教的原始演绎
第三节 三大崇拜中的教育朦胧
第四节 “群居和一”追求中的教育需要
第五节 黄帝:使民心归一、万邦和合的教育始祖
第二章 尧舜禹、夏商的重德、敬神教育
第一节 从以德聚民到以天制人的教育嬗变
第二节 以身示范教育的原始雏形
第三节 神道设教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思想道德意识泛性传播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 箕子: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思维的源头
第六节 思想道德教育混沌中的创意
第三章 西周“敬德保民”教育
第一节 从尊天向重人转换的思想革命
第二节 “敬德保民”的教育纲领
第三节 “礼乐教化”的教育体系
第四节 刚性机制与柔性运行
第五节 周公:以天下归心为后世教育范式的创造者
二编 思想道德教育的多元性竞争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百虑一致的教育活力
第一节 全民参与的多元性教育格局
第二节 百家异教的开放性教育体系
第三节 张扬人本意识的共向性教育主题
第四节 百家“众持”“殊途”的教育运行活力
第五节 以理论争辩推动思想扩散的时代性格
第五章 儒家“天下有道”追求与其“助君教化”功夫
第一节 儒家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之崛起
第二节 孑L子“天下归仁”的教育追求
第三节 孟子“善教得民”的教育呼唤
第四节 苟子“化性起伪”的教育指向
第六章 道家“人法自然”思想与其柔性教育
第一节 道家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唯道是从的教育纲领
第三节 “抱朴守真”的教育取向
第四节 “贵柔守雌”的运行规则
第五节 对教育异化的警觉
第七章 墨家“兼爱相利”追求与其“上说下教”主动
第一节 墨家思想道德教育潮的兴起
第二节 “兼爱”“相利”的政治指向与社会理想
第三节 以实为务的教育理论体系
第四节 “上说下教”的教育主动
第五节 墨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价值
第八章 法家“以力生德”思想与其刚性教育
第一节 法家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尊主富国的教育目标与社会理想
第三节 以力生德的教育导向体系
第四节 借助“势”、“术”的教育传播
第五节 刚性特色与历史价值
三编 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元性追求
第九章 秦朝以法“壹教”的教育权威性营建
第一节 以法为宗的主导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以法为教的教育体系构建
第三节 政治功利性的指导原则与目标指向
第四节 教育的刚性运行法则
第五节 秦朝教育留下的历史思考
第十章 汉初黄老思想主导的民生第一教育
第一节 黄老思想统治地位的选择与确立
第二节 以过秦反思为教育启动力
第三节 民生第一的教育主题构建
第四节 因人之性的教育运行原则
第三节 教育的成功与软弱的隐患
第十一章 汉武帝后汉朝“春秋大一统”的一元化追求
第一节 “大一统”教育纲领的提出
第二节 独尊儒术的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以“大道”“至论”相教的开阔思路
第四节 以教化为大务的有力举措
第五节 “教立于上”转换为“俗成于下”的成功
四编 思想道德教育的博大性探索
第十二章 魏晋南北朝儒玄佛道共时性教育
第一节 政治分裂,思想道德教育举纲为难
第二节 多元共向的教育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 强枝弱干,教育重心下移
第四节 以个性解放、生命珍重为教育主题
第五节 从强汉精神向盛唐意识的过渡
第十三章 佛教“愍念众生”思想与其启悟教育
第一节 佛教思想道德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以空为始教育理念与众生平等社会理想
第三节 人生太苦与心性本觉的对象观
第四节 愍念众生的教育主题
第五节 施行内心开悟教育
第六节 佛教的思想传播与社会接受
第十四章 隋唐“三教圆融”向“先王之教”的转换
第一节 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的教育导向的嬗变
第二节 从王通到韩愈的教育思想转换
第三节 政治、伦理、文化目标共融的教育方略
第四节 开放务实的教育运行张力
第五节 贞观政化的典范意义
五编 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细化努力
第十五章 宋朝“一道德以同俗”教育
第一节 “道理最大”的教育思想根基
第二节 “一道德以同俗”的教育纲领
第三节 理学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崛起
第四节 教育践行的深层化
第五节 “教之之道”研究的精细化
第六节 道德至上教育的功效甄辨
第十六章 辽金元“以儒治国。以佛治心”教育
第一节 以夏变夷的历史进程与理学为宗的确立
第二节 “以儒治国,以佛治心”指导方针的提出
第三节 民风汉化教育的几次思想变革
第四节 宽松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
第五节 胡人风格浓重的教育特色
六编 思想道德教育维新性寻觅
第十七章 明朝“明刑弼教”以驱民从化
第一节 理学思想主导地位与以刑辅教方针的确立
第二节 明初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强权制控
第三节 明中叶以重“人心”代重“天理”的教育变革
第四节 明后期“异端”思想的社会传播扩散
第五节 淳化三风的教育指向
第六节 以刑辅教的教育得失
第十八章 清朝前期“教化为先”向“持盈保泰”的演变
第一节 “教化为先”主导思想的确立
第二节 圣谕广训展宣传教育声势
第三节 思想教育向思想专制的蜕变
第四节 启蒙思潮对传统教化的冲击
第五节 乾隆“持盈保泰”思想的教育异变
余论 历史回眸与理性思考
第一节 以人文“化成天下”的教育画卷
第二节 历史创造辉煌也负载沉重
后记
参考书目
第一节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
第三节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的研究思路
一编 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性寻绎
第一章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第一节 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原始表述
第二节 乐、舞、教的原始演绎
第三节 三大崇拜中的教育朦胧
第四节 “群居和一”追求中的教育需要
第五节 黄帝:使民心归一、万邦和合的教育始祖
第二章 尧舜禹、夏商的重德、敬神教育
第一节 从以德聚民到以天制人的教育嬗变
第二节 以身示范教育的原始雏形
第三节 神道设教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思想道德意识泛性传播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 箕子: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思维的源头
第六节 思想道德教育混沌中的创意
第三章 西周“敬德保民”教育
第一节 从尊天向重人转换的思想革命
第二节 “敬德保民”的教育纲领
第三节 “礼乐教化”的教育体系
第四节 刚性机制与柔性运行
第五节 周公:以天下归心为后世教育范式的创造者
二编 思想道德教育的多元性竞争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百虑一致的教育活力
第一节 全民参与的多元性教育格局
第二节 百家异教的开放性教育体系
第三节 张扬人本意识的共向性教育主题
第四节 百家“众持”“殊途”的教育运行活力
第五节 以理论争辩推动思想扩散的时代性格
第五章 儒家“天下有道”追求与其“助君教化”功夫
第一节 儒家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之崛起
第二节 孑L子“天下归仁”的教育追求
第三节 孟子“善教得民”的教育呼唤
第四节 苟子“化性起伪”的教育指向
第六章 道家“人法自然”思想与其柔性教育
第一节 道家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唯道是从的教育纲领
第三节 “抱朴守真”的教育取向
第四节 “贵柔守雌”的运行规则
第五节 对教育异化的警觉
第七章 墨家“兼爱相利”追求与其“上说下教”主动
第一节 墨家思想道德教育潮的兴起
第二节 “兼爱”“相利”的政治指向与社会理想
第三节 以实为务的教育理论体系
第四节 “上说下教”的教育主动
第五节 墨家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价值
第八章 法家“以力生德”思想与其刚性教育
第一节 法家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尊主富国的教育目标与社会理想
第三节 以力生德的教育导向体系
第四节 借助“势”、“术”的教育传播
第五节 刚性特色与历史价值
三编 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元性追求
第九章 秦朝以法“壹教”的教育权威性营建
第一节 以法为宗的主导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以法为教的教育体系构建
第三节 政治功利性的指导原则与目标指向
第四节 教育的刚性运行法则
第五节 秦朝教育留下的历史思考
第十章 汉初黄老思想主导的民生第一教育
第一节 黄老思想统治地位的选择与确立
第二节 以过秦反思为教育启动力
第三节 民生第一的教育主题构建
第四节 因人之性的教育运行原则
第三节 教育的成功与软弱的隐患
第十一章 汉武帝后汉朝“春秋大一统”的一元化追求
第一节 “大一统”教育纲领的提出
第二节 独尊儒术的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以“大道”“至论”相教的开阔思路
第四节 以教化为大务的有力举措
第五节 “教立于上”转换为“俗成于下”的成功
四编 思想道德教育的博大性探索
第十二章 魏晋南北朝儒玄佛道共时性教育
第一节 政治分裂,思想道德教育举纲为难
第二节 多元共向的教育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 强枝弱干,教育重心下移
第四节 以个性解放、生命珍重为教育主题
第五节 从强汉精神向盛唐意识的过渡
第十三章 佛教“愍念众生”思想与其启悟教育
第一节 佛教思想道德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以空为始教育理念与众生平等社会理想
第三节 人生太苦与心性本觉的对象观
第四节 愍念众生的教育主题
第五节 施行内心开悟教育
第六节 佛教的思想传播与社会接受
第十四章 隋唐“三教圆融”向“先王之教”的转换
第一节 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的教育导向的嬗变
第二节 从王通到韩愈的教育思想转换
第三节 政治、伦理、文化目标共融的教育方略
第四节 开放务实的教育运行张力
第五节 贞观政化的典范意义
五编 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细化努力
第十五章 宋朝“一道德以同俗”教育
第一节 “道理最大”的教育思想根基
第二节 “一道德以同俗”的教育纲领
第三节 理学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崛起
第四节 教育践行的深层化
第五节 “教之之道”研究的精细化
第六节 道德至上教育的功效甄辨
第十六章 辽金元“以儒治国。以佛治心”教育
第一节 以夏变夷的历史进程与理学为宗的确立
第二节 “以儒治国,以佛治心”指导方针的提出
第三节 民风汉化教育的几次思想变革
第四节 宽松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
第五节 胡人风格浓重的教育特色
六编 思想道德教育维新性寻觅
第十七章 明朝“明刑弼教”以驱民从化
第一节 理学思想主导地位与以刑辅教方针的确立
第二节 明初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强权制控
第三节 明中叶以重“人心”代重“天理”的教育变革
第四节 明后期“异端”思想的社会传播扩散
第五节 淳化三风的教育指向
第六节 以刑辅教的教育得失
第十八章 清朝前期“教化为先”向“持盈保泰”的演变
第一节 “教化为先”主导思想的确立
第二节 圣谕广训展宣传教育声势
第三节 思想教育向思想专制的蜕变
第四节 启蒙思潮对传统教化的冲击
第五节 乾隆“持盈保泰”思想的教育异变
余论 历史回眸与理性思考
第一节 以人文“化成天下”的教育画卷
第二节 历史创造辉煌也负载沉重
后记
参考书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