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
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十八 沈尹默信札集萃杨晓青,张一鸣 编《沈尹默信札集萃》由沈尹默写给马巽伯、谢稚柳、章士钊、朱希祖等朋友的信札组成,尤以写给马巽伯及朱希祖的数量较多。这批信札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是沈老书艺登峰造极时期的书法作品。沈氏兄弟三人(沈尹默、沈兼士、沈士远)均为北京大学名教授,也是全国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与钱玄同、鲁迅、周作人、马衡、马裕藻有“一钱、二周、三沈、二马”之称,沈尹默与马裕藻、马巽伯父子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数十年来未曾间断。马巽伯酷爱沈老法书,收藏了大量沈尹默的书法精品,如今,这些在收藏过程中的往来信札也成了书法珍品。沈尹默致朱希祖的信札基本上是朋友间以“寺”字韵而作的诗词唱和。抗战时期日子虽然艰难,但文人写诗作诃的雅兴却一点不减,当时在重庆的一批文人兴起以“寺”字为韵写诗唱和的活动,参加者有于右任、沈尹默、马衡、章士钊、朱希祖、汪东、郭沫若等,其中沈尹默的“寺”字韵诗竟然写了三十六首。《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十八沈尹默信札集萃》所收录的沈尹默信札用笔飘逸灵动,又内含筋骨,笔笔合法又自出新意,是不可多得的沈老小字行书精品。
-
上海博物馆藏碑帖珍本丛刊·晋唐四楷帖上海博物馆 编上海博物馆是庋藏历代善本碑帖的重镇,本丛刊为首次全面公开上海博物馆的碑帖珍藏,从中甄选出独具特色的藏品,其中不乏孤本、稀见珍本。丛刊以册页函装的传统装帧形式,原色原大精印,再现法帖的艺术价值与典藏价值。除完整呈现包括题跋、印鉴在内的全貌外,另附别册由专家详尽解读碑帖内容及其版本情况,释读碑帖原文和观款题跋,以便读者欣赏、学习与研究。本书为丛刊之一《晋唐四楷帖》。此册《晋唐四楷帖》曾经翁方纲、杨继振、汤贻汾、邵松年等人递藏,包括《黄庭经》残字、《护命经》残字及《洛神十三行》两种,均为鲜见之本,为首次原色精印。
-
丰神流动冯宝麟 著本书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著名篆刻家冯宝麟的圆朱文作品专集。冯宝麟印风端庄秀丽,线条圆润,富含典雅之美。本书分为“春花舞风”“轻云出岫”“惟精惟一”“止于至善”四部分。前三部分还收有作者撰写的创作随感,内容是对圆朱文印的认识和创作感悟。该书全面呈现了艺术家圆朱文的创作面貌。
-
西泠印缘王琪森 著山明水秀的杭州,是江南经典的锦绣之城,也是篆刻兴盛、金石铿锵的风骨之城。那水光潋滟的西湖碧波如镜,演绎着婆娑岁月里的邂逅与传奇。那傲然凌空的保俶塔如椽巨笔,记录着春秋时光中的沧桑与叙事。此书以历史性、叙事性、人文性、风土性、知识性、思想性为内核,以构思严谨、场景生动、情节跌宕、细节感人、文字清雅、图文并茂为亮点。书中凸显了西泠开山丁敬不屈的铮铮硬骨与卓越贡献,表现了西泠才子陈鸿寿的爱情悲剧与不懈追求,展示了西泠印社创社四杰丁辅之、王福厂、叶为铭、吴隐及首任社长吴昌硕共创天下第一名社的筚路蓝缕,从而彰显了杭州这座锦绣之城内蕴的金石精神与高迈风骨。
-
碑刻书法临摹指要林釜生 著本书为传承经典碑刻书法之作,书名为《碑刻书法临摹指要》,全书9印张,收录中国书法发展史中的书法遗迹,覆盖面广,历史价高,完整地展示了以碑刻书法的形式呈现出的古代书法遗迹。鉴于碑刻书法制作的特殊性,作者在清晰展示的同时更注重追求其流露出的一种厚重感和金石气,这二者也是碑刻书法的独特之处、是后人追摹效仿之处。作者除自身热爱书法外,更有多年的书法教学经验,作者在编著本书时融入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心得,将书法遗迹放大还原,便于后世临摹学习,也为后代研究碑刻书法提供便利。此书的出版,可以为书法爱好者提供极好的范本。
-
小篆篆法入门福建美术出版社 著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产生在东汉,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撰的,文字形态就是小篆。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把九千多个汉字字形中,按义类归纳出五百四十部,每部选出一字统领该部,称为“部首”。这五百四十个“部首”是汉字最基本的“构件”,是小篆的基础。因此,学习小篆者大多都是从“说文部首”开始的。本书所选的是杨沂孙、王福庵两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家书写的《说文部首》。杨沂孙的小篆在婉丽流美中,增加了金文的端整与静穆,结体上也经过一番整合,形成了端庄严谨的风格;王福庵的小篆方圆并用,刚柔相济,形成了醇和典雅的风格。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比学习,以达到“入门”的目的。
-
汉印篆法入门福建美术出版社 著暂缺简介...
-
历代名家尺牍精粹 陈眉公尺牍[明] 陈继儒 著,李光摩 编“尺牍”之称,起于汉朝。当时朝廷的诏书都写在一尺一寸长的竹木板上,所以称“尺牍”或“尺-牍”,是包括朝廷诏书在内的所有书信的通称。当公文性的“书”被改称为“诏”“敕”“制”和“奏”“疏”“表”等而独立出去,个人化的“书”内部又发生分化之后,“尺牍”遂被专门用来指比较日常生活化的书信。它就由所有书信的通称变成比较日常生活化书信的专称。人们用丝帛、纸张写信,也比照“尺牍”的说法,称“尺素”“尺缣”“尺锦”“尺纸”等。既然各种载体的书信都以“尺”称,所以书信又被称为“尺书”“尺翰”。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今上海金山枫泾泖桥村)人。长为诸生,二十九岁时焚儒衣冠,了绝科举之念,隐居小昆山之南,后筑室东余山,闭门读书著述。诗文书画皆善,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顾宪成讲学东林书院,欲招其前往,亦婉言辞谢。其作除《小窗幽记》外,尚有《妮古录》、《书画金汤》、《偃曝余谈》、《太平清话》等。本书是陈眉公的精选尺牍藏本,主要包括四卷的内容。
-
正俗匡谬刘照剑 著本书从书法与文字的角度对古代碑刻、法书及当前书法日常用字的错别字现象归纳研究,从繁简字、俗讹字、废弃字、分化字、相似字、错别字、避讳字、偏旁混用字等等问题作大概梳理分析。本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字例略说:主要是对文字的字形、字音、字义考辨研究。第二部分对书法创作中常见文字问题现象分析与研究,以国展参评作品为研究对象,进行系列研究。第三部分碑刻俗字考:对历古碑刻俗字、古文字进行研究。
-
上海博物馆藏碑帖珍本丛刊·衡方碑上海博物馆 编上海博物馆是庋藏历代善本碑帖的重镇,本丛刊为首次全面公开上海博物馆的碑帖珍藏,从中甄选出独具特色的藏品,其中不乏孤本、稀见珍本。丛刊以册页函装的传统装帧形式,原色原大精印,再现法帖的艺术价值与典藏价值。除完整呈现包括题跋、印鉴在内的全貌外,另附别册由专家详尽解读碑帖内容及其版本情况,释读碑帖原文和观款题跋,以便读者欣赏、学习与研究。本书为丛刊之一《衡方碑》。此册《衡方碑》为上海博物馆藏清初拓本,较之孙星衍、沈树镛递藏的明拓本,此本拓工更精,存字亦较多,且曾经黄易、何绍基、李瑞清等碑学大家递藏,足见其珍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