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
名家书画入门伊秉绶伊秉绶是清代隶书大家,书风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影响甚大。本书搜集伊秉绶隶书代表作品,分为古文辞、碑文、对联等种类,供读者学习临摹之用,这些作品是伊秉绶隶书风格的鲜明体现,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对读者提升隶书的学习水准能起到较大的助力作用。
-
隶书三字经孙敏 书《隶书三字经》为孙敏先生隶书所书《三字经》册页。孙敏先生擅长隶书,所书端正秀雅又不失遒劲,具有一定典范作用。《三字经》作为公认的蒙书,具有启蒙教化的作用,同时又是传统社会较为流行的书法临习的参考范本。一直以来,《三字经》单独以隶书书写的版本并不多见,所以,孙敏先生隶书所写《三字经》,可以成为全年龄段读者隶书入门的临摹学习范本,同时又可供读者欣赏、阅读,为读者了解隶书汉字的字形、了解《三字经》内容及其反映的历史文化知识与行为规范、道德观念,具有多重意义。
-
汉印技法通议王中焰汉印、古玺、流派印是篆刻学习中为重要的三大模块,其中汉印尤为重中之重。汉印无论是印文线条、空间布白、制作钮式,还是审美气象,都体现出汉印的艺术高度,也是中国印章为辉煌的一页。有谓:“印之宗汉,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作为一部篆刻技法课程式教材,《汉印技法通议》从“工具材料的准备”“刀法与点画形态例析”“ 篆法与篆书的印化”“章法及其形式处理”“汉印刻制实验与钤印技巧”“边款及其刻拓”“临摹技法讲解与范例简评”“创作技法述要”“创作作品范例评析”等方面,对篆刻艺术做了系统讲述,是了解篆刻艺术、学习篆刻艺术不可多得的著作。
-
中国历代书法珍品程东富 编暂缺简介...
-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唯美范字河南美术出版社暂缺简介...
-
西清古鉴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西清古鉴》是一部著录清代宫廷所藏古代青铜器的大型谱录,清梁诗正等奉敕纂修,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纂,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书。南书房又称西清,此书编定于清宫南书房,故名。原书共40卷,附录《钱录》16卷,收商周至唐代铜器1529件(包括铜镜),而以商周彝器为多。本书仿效宋《考古图》《宣和博古图》体例荟辑成编。书中每器绘制一图,图后以楷书系说;图绘精审,毫厘不失,器物的方圆围径、高广轻重记载详明,对古器物的铭文均钩摹注释。由于本书所收器物一向深藏清宫,且数量很大,对研究古代青铜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本书底本清晰、细致,分上下两卷进行编排,并编制了目录,方便检索。
-
简帛书法字帖吴巍《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不但把仅存的3000多个实用单字复活到8200多个单字,囊括了《新华字典》的所有文字,同时并重新考证8200多个单字的演变轨迹和源头,挑战千年隶书源于小篆的定论。提出一个源头两条脉络,西周金文为源头,篆书和隶书分别是金文的两条脉络,两个流向,终变为两种书法体系。国内外知名简帛学专家、学者、教授,对吴魏正在编撰的《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给予极高的评价,一致认为吴魏的研究填补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空白,在书法研究及书法著作出版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功在当代,利泽千秋。本书为《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第四部)》的字头汇编,力求更好地满足广大简帛书法爱好者的需求,为众多临写者带来更多的便利。
-
之室集帖刘文海 李锋晚明女书法家邢慈静,艺术修养全面,通诗文、善绘画、精书法,在书法史上她与东晋卫铄、元代管道昇被誉为“翰墨三大才女”。其书受长兄邢侗影响,又远师魏、晋、唐、宋、元诸名家,且能意会古人,晚年作品自成面目,具有一定艺术价值。《之室集帖》中,她的诗稿书法清俊秀拔,朴质自然,用笔凝练,独具风貌,是其晚年书法的精品。刊刻的部分邢侗信札,也均是邢侗晚年书法佳构,因此,该丛帖对于我们研究“邢氏兄妹”的书法艺术弥足珍贵。重温明代这位了不起的女性书画家,她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与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于当代女性书法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应有的促进作用。
-
苏白书信辑存刘一闻 编著本书是篆刻家苏白关于篆刻学习、理论与实践、印谭逸事等的书信集,是极为珍贵的书画研究资料。苏白(1926-1983) ,原名英心,别署陈风,自号"不三不四楼居士",山东福山人。篆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协常务理事、西泠印社社员。曾得张叔愚、邓散木等名家指教。其作品大度,强调刀笔意味,具有淳朴刚健、古拙浑厚、气势磅礴的风格。出版有《苏白印蜕》《可染楼印稿》《不三不四楼印集》《鲁迅笔名》等,深受同道赞许。本书整理了苏白与刘一闻之间往复的全部书信,多达10万字,图文并茂,让更多读者了解苏白老师的人品和艺品,见师生间赤诚之心,得以窥见上世纪印坛艺事。
-
中国石窟铭文艺术胡天正胡天正所著的《中国石窟铭文艺术》一书分为石窟铭文概念厘定、渊源追溯与分类探究、地域分布、分期特征与代表性艺术样式,以及中原地区石窟铭文和其他区域类型的比较研究等几个部分。书中对中国石窟艺术领域中若干学理性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并通过多年的文献梳理和实地考察,对石窟铭文的主要分布区域、高峰时代、代表样式等做了必要探讨,将其分为“传入与容纳:中国石窟铭文的初始状态”“发展与高峰:北魏中原地区石窟铭文状态”“承继与变迁:东、西魏时期石窟铭文状态”“转折与演化:北齐时期石窟铭文的伴生形态”“兼容与进展:隋唐时期中原石窟铭文状态”“多元与消逝:唐末至两宋时期中国石窟铭文状态”六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从大文化、大历史的广阔视角予以观照,采用较为多元的研究方法透视中国石窟铭文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而勾勒出“中国石窟铭文艺术”基本谱系;同时认真考察并审慎选取57张中国石窟铭文谱系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拓片图版,系统梳理文献史料并提炼为31张数据详实、信息集中、著录清晰的图表,在此基础上对能够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及地域风貌的若干重要铭文资料进行了深入剖析,注重挖掘政教关系、文化政策、艺术导向等在其演进过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厘清了学界关于石窟铭文艺术研究的基本情况,界定了基本概念及范畴,确定了若干存在疑点的观点和问题,凸显了石窟铭文在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