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

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

作者:雷振东 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8-01

ISBN:9787564118334

定价:¥3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乡村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乡村聚落快速地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期。由量变集聚到质变转化,乡村聚落各个层面旧有的形态结构逐步开始解体,而重构的形态结构却兼容合理与不合理,代表进步也充满了危机,其中诸多的环境矛盾问题俨然已经成为束缚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立足中国乡村社会、经济与环境转型的视角,运用整合与重构的系统方法论思想,针对关中乡村聚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所凸现的一系列空间形态结构异化现象进行剖析,揭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变的问题、本质和规律,明晰其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方向、对策和途径,并实践性地探讨了灵泉村传统聚落有机更新的适宜性模式。《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可供城乡规划、村镇建筑设计、村镇建设研究和管理人员阅读,亦可供城市规划及其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作者简介
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探索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本研究的视角
1.3 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
1.3.1 人类聚居学
1.3.2 原型批评理论的启示
1.3.3 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论
1.3.4 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发展与转型的理论思想
1.4 几个基本概念
1.4.1 聚落、乡村聚落、扩大乡村聚落
1.4.2 空心村、乡村聚落空废化
1.4.3 整合与重构
1.5 主要研究地域的基本概况
1.5.1 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1.5.2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基础调查研究概况
2 关中乡土建筑的原型、现型与转型
2.1 关中地区传统乡土建筑的原型
2.1.1 关中传统四合院民居建筑原型
2.1.2 关中传统窑居建筑原型
2.2 关中地区乡土建筑的现型
2.2.1 房居宅院建筑实态调研
2.2.2 窑居建筑实态调研
2.3 关中地区乡土建筑的转型分析
2.3.1 传统地域建筑原型的遗逝
2.3.2 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衰落与新文化的浅根性
2.3.3 乡土建筑空间功能构成的转型
2.4 小结
3 关中乡村聚落形态结构转型的现实与问题
3.1 关中乡村聚落形态结构的现实
3.1.1 房居村落
3.1.2 独立式窑居村落
3.1.3 地坑式窑居村落
3.1.4 靠山式窑居村落
3.1.5 矛盾与问题
3.2 乡村聚落空废化概念及量化分析指标
3.2.1 聚落转型中的空废现象概述
3.2.2 聚落空废问题研究的意义
3.2.3 聚落空废化概念的提出
3.2.4 聚落空废化量化分析的基本指标
3.3 关中乡村聚落空废化现象分类分析
3.3.1 “空心村”现象
3.3.2 农业生产设施用地的空废现象
3.3.3 “苹果家园”式空废化
3.3.4 乡镇住区公建用地的空废化
3.3.5 宅院“空废化”现象
3.4 基层邻里单元公共空间环境及邻里社会构成——以窑居聚落为例
3.4.1 空间形态特征
3.4.2 现状功能构成
3.4.3 公共空间环境品质
3.4.4 邻里公用设施配置的现实
3.4.5 社会阶层的“邻里类聚化”现象
3.5 关中乡村聚落群空间结构的内在异动
3.5.1 当前关中村镇体系发展的现实与矛盾
3.5.2 乡村聚落群空间结构内在异动的现象
3.5.3 乡村聚落群空间结构内在异动的动因和特征
3.6 小结
4 关中乡村聚落形态结构转型的动因
4.1 乡村聚落形态结构转型的空间演进模式
4.1.1 家庭的分裂与演变
4.1.2 宅院的分裂与迁移
4.1.3 邻里的演变
4.1.4 聚落整体形态结构的演变
4.2 乡村聚落形态结构转型的历史溯源
4.2.1 人民公社化以前(1956年以前)
4.2.2 人民公社化时期(1957年至1980年)
4.2.3 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初期(1981年至1986年)
4.2.4 农村经济社会改革深化时期(1987年至1996年)
4.2.5 农村社会经济的转型期(1996年至今)
4.2.6 汇总认识
4.3 乡村聚落形态结构转型的外部动因要素
4.3.1 外部经济因素
4.3.2 外部社会因素
4.3.3 外部环境因素
4.4 乡村聚落形态结构转型的内部动因要素
4.4.1 内部社会因素
4.4.2 内部经济因素
4.4.3 内部环境因素
4.4.4 乡村宅院演变的自在特征
4.5 小结
5 关中乡村聚落空废化形态重构对策
5.1 关中乡村聚落形态重构的基本原则
5.1.1 确立以资源保护和资源良性利用为中心的乡村环境发展战略
5.1.2 整合的思想与高效的目标
5.1.3 环境调控立足适宜性原则
5.1.4 基于社会-经济-环境互动作用的原则
5.1.5 乡村聚落空废化形态重构对策框架表
5.2 关中乡村村镇体系的重构
5.2.1 村镇体系重构的指导思想
5.2.2 村镇体系良性重构的对策
5.3 乡村聚落空废化形态重构的社会经济调控对策
5.3.1 促进住区社会化发展
5.3.2 合理引导人口流动,转化住区环境矛盾
5.3.3 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现代化
5.3.4 促进“公司+农户”模式的推广
5.3.5 利用经济调控方法,推进窑居住区空废土地转型
5.3.6 庭院种植经济
5.3.7 调整乡村建设政策
5.4 乡村聚落空废化形态重构的规划调控对策
5.4.1 乡村住区规划内容的拓展
5.4.2 乡村规划方法的适应性调整
5.4.3 空废土地的回收与利用
5.4.4 针对过境交通线效应的规划调控对策
5.5 宅院空间形态整合与重构方案——以独立式窑居为例
5.5.1 独立式窑居宅院空间重构模式思想框架
5.5.2 独立式窑居宅院空间功能构成模式
5.5.3 新型独立式窑居宅院空间形态模式方案示例
5.6 小结
6 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的理论反思
6.1 理论反思的基本出发点
6.1.1 技术与需求的背离
6.1.2 技术在乡村中的尴尬与无奈
6.1.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6.1.4 城乡二元不平衡性与互补性的启示
6.2 乡村聚落形态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应用
6.2.1 聚落形态结构演变的同化现象
6.2.2 聚落形态场概念及其思想
6.2.3 模式效应与无为设计
6.3 整合与重构——乡村聚落转型方法论
6.3.1 整合与重构方法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6.3.2 乡村聚落整合与重构方法论
6.3.3 基于扩大乡村聚落概念的乡镇规划
6.4 乡村地区建筑学思想
6.4.1 大环境决定观
6.4.2 乡村地区建筑原型的现代启示
6.4.3 乡村地区建筑的生成生长机制与基本原理
6.5 小结
7 灵泉村传统聚落整合与重构实践探索
7.1 走进灵泉村
7.1.1 历史、自然与社会经济
7.1.2 环境现状
7.1.3 矛盾与问题
7.2 把握灵泉村
7.2.1 思想理念
7.2.2 发展目标
7.2.3 研究框架
7.2.4 方法与步骤
7.3 重构灵泉村
7.3.1 村域重构
7.3.2 老村重构
7.3.3 老村公共生活空间形态重构
7.4 手术灵泉老村
7.4.1 院落改造
7.4.2 入口空间
7.4.3 前巷南侧建筑群
7.4.4 前巷北侧建筑群
7.4.5 中心地段
7.4.6 涝池景园组织
7.4.7 戏楼、马王庙意向复原
7.4.8 老村北部的外环境及其他
7.5 畅想灵泉新邻里单元模式
7.5.1 新邻里单元模式建构原则
7.5.2 模式一
7.5.3 模式二
7.6 规划研究图解
8 结语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的待深化与待拓展空间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