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
-
平面构成王延君 王彩红 周楠内容提要《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本书共分为四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详细的理论知识、图片资料和构成设计应用案例。章节一形态的感知让学生在理解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感知点、线、面、肌理等构成要素,提高对形态的审美及表达能力;章节二形态的塑造则要求学生掌握图形创造的基本规律以及形与形的组合关系;章节三形态的构成要求学生在了解骨骼的基础上,掌握形态要素在平面空间中的构成表达;章节四平面构成的设计与应用,则有效地将造型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综合应用到图形的创意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教材有以下特点:教材章节安排以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从简到难、从基本到变化,合理选择教学载体,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能力、审美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教材在内容上简洁实用,可操作性强,强化理论在实践操作中的理解,把平面构成的相关理论融入设计项目中,使学生掌握造型原理及技法,顺应设计需求;教材中融入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案例,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意识与创新设计能力。
-
白瓷工艺文化王焕本书绪论部分,作者对相关概念做了阐释,评述已有的发现与研究,并建构了白瓷工艺文化体系的框架,提出全书的研究思路。第一章对中国传统白瓷工艺体系分类做了分析;第二章全面考察了白瓷工艺的历史传承,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白瓷器物总结了白瓷工艺发展的几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白瓷工艺体系的形成做了阐述;第三章以已有的文献资料、博物馆藏白瓷以及出土的墓葬白瓷材料为依据,考察了历代白瓷工艺技术流变,将白瓷生产按区域规划分成各窑系,通过分析各窑址的自然地理环境、原料采集、原料配方、成型技术、窑具、窑炉结构、装烧工艺以及影响烧成的因素,为研究白瓷工艺体系提供了实物依据;第四章分析了各大窑系中重要窑口历代白瓷器物造型艺术以及装饰技法和装饰纹样的流变;第五章梳理了历代以来的白瓷工艺制度与伦理,根据文献资料以及古代留存的白瓷器物铭文,解读瓷器的相关制度、陶瓷行业崇拜及节日习俗;第六章对白瓷的社会应用做了探讨,并对白瓷工艺文化的发展做了综述;附录部分则对邢窑、定窑、磁州窑、德化窑白瓷在各地博物馆的收藏状况分别做了总结及图片说明。
-
消失的边界陈慰平 著屏幕技术是界面设计发展的基础,在设计领域的研究中是不应该被忽视和缺席的,它的发展与界面设计的发展密切相关。而界面设计将会是未来设计实践的重要方向,是解决人类视觉体验革命引发各种问题的关键。屏幕的出现建立了边界,这个边界却具有无限的融合性和兼并能力,这不仅体现在外化的物质上,更体现在人的心里。物与物的边界在消失,物质实体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社会产业间的边界也在消失,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这些壁垒的打破、界限的消失,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高效、便捷,这是屏幕和界面设计带给世界的机会,我们的工作,无论是工程师,还是设计师,要做的就是更好地利用这个机会,不断拓展,使更广泛的用户受益,真正实现科技面前人人平等。
-
官式琉璃烧制技艺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琉璃烧制技艺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杰出成就,它集中国低温铅釉陶制作工艺之大成,是传统制陶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琉璃烧制技艺2008年6月14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烧制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清代中后期,官窑官式是其特色,此后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几经沉浮。当下,随着传统建筑琉璃的需求逐渐减少,产业萎缩,人员流失,制作技艺荒废,加上琉璃煤窑烧制存在环保问题,北京地区传统琉璃复烧已无可能,烧制技艺已无濒临失传。本书作者分别为琉璃烧制技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传承人。本书图文并茂,对濒临失传的琉璃烧制技艺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规范的记录、整理,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
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体系构建视域中的民国前期设计发展研究谢欣 等本书主要针对民国前期(1915—1937)中国现代设计的萌芽、发展历程、面对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以回看的角度进行展现、研究分析和思考,旨在从中探寻其历史成因、内在逻辑与脉络,通读书稿,可以为构建中国现代设计文化体系的方法和途径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用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三个较大的篇幅详细深入地介绍了民国前期各种错综复杂的设计现象,以及当时社会形态变化与设计发展的关系和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探讨当今如何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的文化关系,进而寻求名族化的设计发展方向,为该书的重点与特色,且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
2024美术日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24美术日记一一人美“大红袍”出版30周年特辑》按出版时间收录了1993至2023年来已出版的339位艺术家以及2023年即将出版的6位艺术家的“大红袍”画册的封面图,以及黄宾虹、薄心鑫、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八位画家的作品图,累计366幅。所收录的这些艺术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也展现了多个画派的艺术成果。本书在装帧上延续《美术日记》的设计风格,为竖32开,裸脊装订,可完全打开平铺翻看,兼具笔记本的功能。通过这本日历,读者既可以全面了解人美“大红袍”的出版历程,也可以欣赏名家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读《2024美术日记》,看到了“中正大雅、朴真至美”的“人美精神”《2024美术日记》是一份初心;《2024美术日记》是一份传承;《2024美术日记》是一份致敬:赛续30年的坚持:树立一个引领行业标准的担当和魄力!这是一本凝聚人美“大红袍”30年出版史的《美术日记》,值得爱与珍藏
-
存在与姿态高娴 著本书详细探讨 设计政策与时尚产业发展的关系脉络,深入剖析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韩国等 不同时期时尚产业与设计政策的关系,并以时尚品牌为典型个案进行深入分析,凝练历史经验,启发当下。
-
设计色彩课程杨珺 编著理解色彩三要素的性质,并对每一要素的变化过程获得感性的印象。色彩三属性:色相、明度、纯度。无论是写生色彩还是主观色彩放到色彩这个大主题中,其基本规律是一致的,色彩感觉这种视觉表象固然重要,但要构架一个完整的色彩画面,光凭感觉是远远不够的。色彩是从自然表象中抽象出来的,有如数学般的严密逻辑和构成要素的学问,那么色彩构成知识就是构成一张画面的框架和骨骼,在这里不要把这些知识看成是挂在嘴边的枯燥道理,静下心来慢慢体会,色彩构成知识就会浅浅地映射到自己的画面,发挥作用。
-
设计色彩柒万里 主编,罗思德 编著把写实能力作为对一个考生色彩能力的评价标准是无可厚非的,但仅仅把写实能力的高低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是不全面的,至少它忽视了色彩形式美感,淡化了学生在色彩审美价值方面的培养和尊重。事实上,《总体规划》和《美术教学大纲》就有强调:从大美术观的色度出发,淡化画种的的特点区别,只研究绘画的基本规律,淡化各画种具技法的学习,新教材也强调了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和创造力;强调对绘画基本语言的学习和了解,学习技能只是增加体验,更好地了解绘画语言和把握美术作品3的审美价值,也是为了掌握一种图形表达的方式。对写实性技法要求相对较低。显然,这里提到的绘画基本规律和审美文化素质,就是色彩的基本规律与表现色彩美感的方法,包括了色彩的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设计类考生,色彩训练的目的除了培养对色彩的观察方法和能力。对空间色彩变化的认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外,更应培养审美能力之外的色彩整合能力甚至抽象表现力及在设计中的应用能力。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对一个考生色彩能力的评价除了写实能力之外,应适当侧重于审美能力。整合能力和抽象能力,这样的色彩训练,教学目的和评价标准才更接近艺术。本书试图从造型学科与设计学科的狭缝中探寻一种教学模式,让考生(特别是设计类)朋友在自然色彩写生训练中逐步引入设计色彩的理念,让学习内容更富于逻辑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这是作为设计实践者与设计基础教育者在实践中对基础教育新的思考,在此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与指正。
-
图形设计史与图形设计员教程暂缺作者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