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祝唯庸 著本套书基于祝唯庸在喜马拉雅平台的艺术史讲稿,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为主线,采用“纪传体”的方式,在讲述艺术家人生故事的同时,展开作者对中国书画史的独特叙述,行文幽默晓畅,作品分析有趣有料,配图精挑细选,是可读性、可赏性极高的入门读物。 本卷从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讲起,甲骨、竹简、纸张次第登场,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异彩纷呈,蔡邕、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戴逵、顾恺之……群星璀璨。阅读本书还可以获得关于《兰亭集序》和《洛神赋图》的详尽导赏,刷新你对这两件书画神品的认识。
-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祝唯庸 著本套书基于祝唯庸在喜马拉雅平台的艺术史讲稿,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为主线,采用“纪传体”的方式,在讲述艺术家人生故事的同时,展开作者对中国书画史的独特叙述,行文幽默晓畅,作品分析有趣有料,配图精挑细选,是可读性、可赏性极高的入门读物。 本卷以盛唐时期的艺术家为主,通过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大唐帝国的繁华、高雅和有容乃大,重点讲述了以张旭和怀素为代表的狂草艺术,画圣吴道子在线条艺术上的造诣,以张萱和周昉为代表的宫廷仕女画,大诗人王维所开创的文人山水画,以及韩幹在写意画马方面的开创性成就,等等。
-
艺术史研究向羣 编本书是艺术史研究论文的集结,内容涉及艺术史各领域的学术前沿课题。青铜器艺术方面,苏荣誉和陆晶晶的《宁乡王家坟山出土青铜戈卣及其相类器初探》细致考察了宁乡王家坟山出土的戈卣铜器,并以此为个案研究,深入探讨了有关青铜器类型、风格划分及工艺制造等传统性论题。书画艺术方面,王媛媛的《“圣者传图”:来自宋元禅宗的绘画》通过对三幅宋元绢画作品的详细解读,反驳了其与宋元明教相关涉的研究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其与中日禅宗在宋元时期交际往来的背景存在更大的可能性联系。宗教艺术方面,孟嗣徽的《(护诸童子十六女神)像叶与于阗敦煌地区的护童子信仰》系统梳理了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汉文于阗文双语《护诸童子十六女神》像叶与新疆和田地区古代于阗寺院遗址壁画中有关“护童子”信仰图像之间的联系,并进而讨论了“护童子”信仰及其图像在中亚西域社会的传播路径及其最终存留在于阗地区的历史因素。王韦韬的《云冈第九、十窟明窗及窟门的空间逻辑》则以云冈石窟第9、10窟中的明窗、窟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此二种内部建筑结构与周边图像所形成的空间场景,认为此空间组成具有宗教仪式上的作用,是佛教经典三维空间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作者还进一步将其建造背景与北魏时期的弥勒信仰和政治决策相互联系起来。八木春生的《云冈石窟第11窟的营建》则对云冈石窟的建造做了梳理。材料丰富,值得重视。吴虹的《飞鸟时期止利造像制作背景的再考——关于传播渠道对于图像认知的影响》通过对日本早期九件佛教造像的细致分析,肯定了小像对日本早期止利派造像的绝对影响,并且指出止利造像在有限佛教知识背景之下在视觉效果、建造工艺上的独特成就。孟霜桥的《从印度到中国——中心对称式佛座雕刻的演变》在更为宏观的时空框架之下,通过对从印度到中国的中心对称式佛座雕刻的动态观察,重新梳理了中心对称式佛座雕刻的构图结构和内容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变化背后的文化逻辑。
-
美术史与观念史25、26范景中,曹意强,刘赦 编本书是美术史与观念史系列丛书第25、26册,延续丛书的传统,上册主要是西方美术著作翻译和观念、作品等的分析;下册为中国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现象的研究。不同于前面几期都是以约稿的方式确定全书的主题,本次是在全世界美术史研究领域公开征稿,经过编委会商讨审稿后确定的,共遴选出了二十几篇文章,其中外国部分12篇,中国部分11篇。作者既有美术史与观念史领域名家,也有美术史研究领域的后起新秀,代表了当代中国美术史与观念史研究的水平和视野。
-
重拾遗珠[英] 菲利普·马迪塞克 著希腊人、罗马人,希伯来人、以色列人……众多民族的共存与交融奠定了现代世界的多元文化体。本书的作者是牛津大学的罗马史博士和畅销书作家,他于本书中囊括了40个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民族。 书中以一个个令人惊讶且引人入胜的故事为主,并选取186张相关名胜古迹与文物的插图,再现那些非凡民族的昔日辉煌,娓娓道来其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但单纯地讲故事不是本书的目的。透过这些“时间的迷雾”,本书也许能够启发人们对历史上那些繁华的重要文化产生新的理解。
-
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美]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 著,陈平 译潘诺夫斯基这本著名的小册子是20世纪西方*重要的精神史(观念史)作品之一,也是跨越美术史与思想史的一次激动人心的探险之旅,其主旨是探讨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贡布里希曾在悼念潘氏的文章中指出:“思想与图像、哲学与风格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难题,远远超出了图像志的界限。”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潘氏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创立现代图像学的出发点。 在本书中,潘氏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精神习性”的控制下,创造了相似的风格特征。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
-
风格三论[美]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 著,李晓愚 译本书收录了图像学大师欧文??潘诺夫斯基移居美国后用英文写作的三篇论文:《何谓巴洛克?》 《电影中的风格与媒介》《劳斯莱斯汽车散热器的观念先例》。“三论”皆以“风格”为主题:风格之特点,风格之地理,风格之历史。潘诺夫斯基试图描绘专属于某一特定时期(巴洛克)、某一特定媒介(电影)、某一特定国家(英国)的艺术作品的“视觉征候”,并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观念框架参考下来评估这些征候的意义。毕竟,风格——视觉艺术的“视觉性”——是艺术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合法性的关键要素。在本书中,潘诺夫斯基将个人品质融入严肃的学术话语里。这些论文皆以简洁优雅的散文笔法写就,字里行间透露出幽默睿智,将智识性和文学性完美结合在一起。 书中还收录了欧文??拉文撰写的导言以及威廉??赫克舍关于潘诺夫斯基的回忆录。这两篇文字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潘诺夫斯基的风格研究,更全面地领略这位艺术史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
-
剑桥大学音乐教育史吕屹 著剑桥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名校之一。它的音乐教育发展史同样源远流长、意义深远。剑桥大学音乐教育经历了高等音乐教育的产生、专业音乐学位的产生与发展、音乐教育思想与教学内容的变迁、音乐在大学中学科定位的嬗变,等等。剑桥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史记录了英国高等音乐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了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我国艺术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剑桥大学音乐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书旨在展现剑桥大学音乐教育的历史沿革,同时探索剑桥大学当代音乐教育的建构对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启示。
-
山海无界奈目·鹏飞山海经工作室 著《山海无界:东方遇到西方》以《山海经》原文内容为母题,由奈目·鹏飞山海经工作室牵头策划,委托知名撰稿人执笔创作,对《山海经》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由书中的珍禽异兽、上古神人、奇花异草演绎出情致动人的故事,再配以画家贺鹏飞先生的精美油画作品,令西方绘画与东方故事交织碰撞,构思奇幻新颖,情节引人入胜,深入挖掘山海经文化,向读者展示不一样的“山海经”世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观赏性。本书是奈目·鹏飞山海经工作室策划推出的第一部关于《山海经》文化的大型图书。
-
风俗画的20世纪王登峰 等 著本书收入论文和调查报告共计21篇,多角度、深层次地回顾和探讨了20世纪中国乃至亚洲风俗画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历程,研究其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精神内涵,以及它在推进民俗文化传承 与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关注风俗画与民俗文化、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风俗画的文化功能、文化生态意识及其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