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
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德] 奥斯卡·明斯特伯格 著,蒋洲骅 译《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原《中国艺术史》第一卷)是19世纪德国东亚艺术史学家奥斯卡·明斯特伯格(Oskar Münsterberg)的力作。本书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即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末,诠释了中国艺术风格演化的逻辑和特质;作者又以佛教传入中国为分界线,通过中外古代石刻、青铜器、陶器、绘画、雕塑等作品,呈现了中西方三千年来在艺术上的对话与交流。 书中收录321幅黑白图版和15幅彩色图版,其中不乏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吉美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等地的文物原件的图片及在中国实地拍摄的照片,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传统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蓬勃发展。
-
艺术史的另一半李君棠 著,垂垂 绘《艺术史的另一半》从女艺术家的视角出发进行艺术史科普,不仅介绍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流派,还通过23位女艺术家的故事,带你一览从洞穴绘画到现代主义雕塑的艺术史。这本书也尝试回答艺术史上一个著名的蠢问题:“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如果有,是什么样的社会与个人生活的限制,使得她们在艺术史叙事中被遮蔽?
-
古希腊艺术与神话[英] 托马斯·卡彭特 著,吕文锦 译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我们忘了它们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视野中。实际上,瓶绘、宝石雕刻、青铜造像和建筑雕刻等存世的古希腊艺术品,能够使我们从图像分析上了解比文字记载更早的神话。图像既能为我们提供另一种叙述角度,又能为我们提供珍贵的证据。比如耳熟能详的特洛伊城陷落和那个名叫弥诺陶洛斯的牛头怪物的故事,早期记载就是源自古希腊艺术品上的图像。 本书通过作者富有启发且简明扼要的梳理,能够使读者识别出从几何时期到古典时期留存下来的陶器、三角楣等古希腊艺术品中的神话场景。另外,全书297张图片足以说明,对于每一位对古希腊艺术、戏剧、诗歌甚至宗教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着实不可错过。
-
汉代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练春海 著《汉代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是对汉代壁画现有研究的全面梳理与系统总结,主要包括地上壁画文献的梳理、地下壁画的类型学研究以及壁画题材的类别、壁画的制作与工艺、壁画的功能等内容,并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汉代壁画深入、系统的艺术考古学研究:从学理上界定汉代壁画概念,科学地划分汉代壁画的类型,有效地解读汉代壁画的题材与类别,以及梳理汉代壁画的制作工艺和图像处理手法在壁画绘制、观念传达方面的影响等,并对研究者相对忽略的汉代地上壁画、墓葬中的浮雕和纹饰以及壁画的修补和改动问题做了探究,*后对汉代壁画在墓葬中所具有的深层次功能做了全新的诠释。
-
彩色艺术经典图书馆40[英] 约翰·博尔顿·史密斯 著《蒙克》深入介绍了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生平和作品,内容涵盖了他创作生涯的各个阶段,从早期的自然主义风格,到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风格,再到晚期色彩斑斓的多媒介作品,串联起蒙克毕生艺术创作的完整脉络。 书中收录了80余幅蒙克的素描、油画、版画、壁画等多种形式画作,包括《呐喊》《病孩》《星夜》等经典作品,并从专业角度对其中48幅大尺寸全彩画作进行鉴赏解读,剖析他的笔触、构图、色彩与情感表达,使读者从更深层次理解蒙克的画作和他的艺术理念,深刻领略这位挪威艺术大师的魅力。
-
当艺术遇见商业高文君本套教材入选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力求系统地讲解数学知识,使其由浅入深、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同时,注重内容的实用性,打*号的为选学内容.本套教材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册教学参考学时各为60学时左右.上册内容包括: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下册内容包括:多元函数微分学、重积分、无穷级数、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本教材每节之后有练习题,每章之后有本章小结和复习题,书末有参考答案.本教材为上册.本套教材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高等数学(少学时)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与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案内容齐全,视频资源包括知识点的讲解以及典型例题讲解,读者可通过“天工讲堂”小程序进行观看.这些资源将成为教与学有益的助手.
-
中国音乐考古论纲王子初 著《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上编.下册》可定位为中国音乐考古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专著,为该学科研究的大纲或总纲。《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上编.下册》对构建中国音乐考古学基本学科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研究了中国重要音乐考古的发现和发掘成果,以认识中国各历史时期社会音乐生活的真实面貌,总结得失,探索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上编.下册》以音乐考古学研究成果为史料基础,系统地构建了中国音乐断代史和中国各历史时期社会音乐的主流表现形态谱系。《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上编.下册》可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科学的发展,提供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视角和研究方法,并可为今日社会音乐艺术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
战火中的审美向度黄剑武 著《战火中的审美向度:抗战时期重庆美术研究》试图以美学、美术学、历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社会学的视野下探索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活动规律,创作内容和形式的审美关系,艺术的和现实的审美关系,等。在横向撰写中,从审美的三个主体即画家、美术作品和传播影响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在纵向撰写上,对此阶段作品的创作动机、教学思想、美学特征、审美讨论、形式语言和战斗功能观等审美涉及的各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采用纵横交叉的写作方式,以抗战时期西方美术的状况和西方评价为参照,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立体呈现重庆美术在战火中的审美向度。
-
空谷传声任道斌历史与艺术二者彼此关照,虚实互补,仿佛西湖孤山的空谷传声,令人陶醉在山水之间,啸傲自得,澄怀观道,吐心声,听回响,念天地悠悠,感人生如梦之妙。 《空谷传声(艺术与历史)/琳琅书房》收录《新疆古代消失少数民族的美术》《高昌回鹘的绘画及其特点》《元代美术家赵孟传论》等文章。
-
成器之道 史前至宋的陶瓷造型艺术范勃 著本书从艺术史的角度对史前至秦汉、隋唐、两宋这几个时期中国陶瓷的器形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其演变的动因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究, 将中国陶瓷放置在与不同材质和文化相持相让的适应过程中加以动态的描述。书中以大量的案例,解释了陶瓷始而模仿金属器(包括商周青铜器、隋唐金银器)和外来文化,进而融合金属器的器形和纹饰(包括外来文化带来的艺术元素和工艺),终而在造型、纹饰、釉色各方面均创造出以宋代五大名瓷为代表的登峰造极的杰作的完整过程。本书不仅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陶瓷史,也为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力提供了独特的资源。